QDII遭遇海外“寒流”

来源 :科学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sp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此前众多投资者争先恐后地购买各类QDII的热情相比,眼下市场的暴跌给投资人上了一堂非常及时的风险教育课。但若是因为市场的调整而不看好QDII或者着急进行赎回,却也是不可取的。
  
  充当QDII投资急先锋的马先生,本以为可以喝到海外基金的头啖汤,但前不久打开账户一看:5万元的资金已经缩水了好几千。
  由于全球股市遭遇次贷“第二冲击波”,QDII“伤势”严重,最近不管是基金系、银行系QDII净值悉数缩水。其中,基金系4只新QDII产品全部跌破面值。而银行系QDII虽“出海”时间比基金系QDII稍长,目前还没有跌破面值,但净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
  
  火爆始料未及
  A股市场开放式基金暂停发行之后,基金系QDII却走向辉煌。9月12日,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率先启动发行,近500亿的申购资金导致南方基金不得不追加额度至40亿美元;9月27日,华夏全球精选基金申购日,600多亿资金蜂拥而入,原定几天的销售期不得不提前终止;10月9日,第3只股票型QDII基金——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在发行首日再度获得投资者追捧,吸引申购资金超过700亿元人民币;10月16日,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首发,有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纷纷前来申购,该基金也创下了下半年以来基金发行首日申购资金量的新高。与申购投资于A股的基金相比,投资者对于基金系QDII的热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热情归热情,现实归现实,基金系QDII差强人意的成绩单或许给诸多抱有较高期望的投资者浇了一盆“冷水”。如果说目前A股市场中期调整乃投资者不敢进入的理由,那么借道于基金搏杀海外市场从而实现财富增值应该是不错的选择,然而市场就是这样的捉弄人,本以为投资海外市场可以规避大跌带来的风险,没想到涉足基金系QDII却栽了个大跟斗。
  
  下跌突如其来
  次贷“冲击波”已在8月份影响全球股市,当时已运作的银行系QDII也遭遇重创。近期,华尔街机构纷纷对第4季度盈利前景发出预警,国际油价刷新历史高点,美元持续跳水,使得美国股市出现剧烈波动。11月5日至9日,美国道指累计大跌552点,跌幅达4.1%,是今年以来第3大周跌幅;标准普尔500指数下挫3.7%;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指暴跌6.56%,为2002年4月以来最大跌幅。港股更是“祸不单行”,11月5日因港股直通车晚点受冲击,恒生指数当日大跌,创有史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如此惨跌,有人称之为“小股灾”。QDII自然“受伤”不轻。从已有的信息披露看,中国银行QDII——中银稳健增长,11月6日公布的净值较前一个交易日减少了2.35%;招商银行QDII——“金葵花8112”,11月12日的挂钩基金净值为63.77美元,而其11月1日还是76.34美元,10多天时间损失超过16%。基金QDII成立较晚,迎面 “撞上”了全球股市震荡。华夏QDII基金的净值跌到了0.957元,上投摩根QDII净值也只有0.936元,第一只“出海”的南方QDII,净值为0.967元,而以投资港股为主的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11月18日公布的净值只有0.929元,比上周下跌6.35%,是目前基金QDII中最“低”的一只。
  其实,投资者对QDII的风险已有过领教。今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首次冲击全球股市,QDII就发生严重的净值“开倒车”。当时,基金QDII还没有问世,“中银稳健增长”、“海盈一号”等银行系QDII先遭遇“重创”。8月21日公布的“中银稳健增长”跌破了面值,较7月25日曾达到的1.121元回调了11.26%。“海盈一号”更是“生不逢时”,运作之初正逢次贷危机爆发,7月20日开始运作,8月14日的净值跌至0.9534元。
  由于信息披露差异,目前有的QDII尚在封闭期,未对外披露净值;有的则每周披露一次,且滞后若干交易日。但美股震荡波及全球股市,投资方向不同的QDII,均有不同程度损失。部分QDII刚开始运作,正处于建仓期,本身有一定建仓成本,单位净值的形象更糟糕。
  “发行那天大家可都是一窝蜂地拥上去抢购的,我投了10万元最后才认购到了5万元。本以为买了头只QDII可以躲避A股的风险,没想到这头一口水非但不好喝,还呛到了喉咙!”马先生看着账户里的资金直叹气。有的投资者为了买QDII基金,还特地赎回了其他基金,现在算起来,单是手续费就亏了不少。
  
  


  分散风险还是加剧风险
  作为一项投资活动,投资于国内开放式基金也好,还是基金系QDII也好,不能仅仅鼠目寸光地衡量。但问题则在于,面对于同样存在风险的海外市场,基金系QDII为什么就不能规避其中隐藏的风险?
  已经成功发行并进入运作阶段的4只基金系QDII产品投资比重值得商榷。根据这些基金公司的产品介绍看,南方基金QDII的港股投资比例为40%,华夏基金和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QDII产品都分别为港股留下了很大的投资配置比例,嘉实基金QDII产品则明确标明主要投资港股。另据10月中旬的资料显示,国内首只股票型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成立不到1个月时间,由于看涨全球股票市场,采取了积极的建仓策略,当时达到了约70%的仓位配置,这加剧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在QDII如火如荼的时候,业绩表现不佳的现实,无疑为这团热火泼了一盆凉水。在前期港股大幅上涨时,南方基金QDII净值曾经达到1.05元以上,而在港股巨幅震荡期间,其同样难逃跌破面值的厄运。
  国内开放式基金以“抱团取暖”著称,但在海外市场,基金系QDII受到规模限制却无法扎堆在一起“取暖”了。那么,认真研究海外市场的走势,把握盈利点或许将是基金系QDII面临的首要课题。否则,一只不能为其持有人带来回报的基金,注定会成为投资者唾弃的对象。
  
  曾有骄人业绩
  QDII首考的失败,足以成为后来者的教训。集中投资于港股的风险太大,基金系QDII必然会把眼光投向其他市场。其实,QDII产品也有高收益的先例。据了解,“中银稳健增长”于11月15日分红,每10份理财产品派发2元人民币,成为国内首款实现大幅分红的QDII产品。该产品运作半年,净值一度攀至1.36元,年化收益率达66.36%。从收益率上讲,跑赢了银行同业理财产品。
  对投资者来说,面对QDII曾经有过的骄人业绩,一方面,参与QDII需要树立中长期投资理念。海外股市的波动性低于A股市场,牛市行情中的涨幅也不及A股市场,短线投资难以体现价值。“中银稳健增长”、“海盈一号”均在跌破面值后“咸鱼翻身”,体现出中长期持有的价值。基金QDII在近期大跌中“伤势”严重,但对于上投摩根等设立尚未满月的QDII来说,或许是一种机会。正如有的基金公司人士所言,“一些处于建仓期的QDII,能够借机在相对低位买入优质的股票”。需要注意的是,基金QDII运作时间不长,本身有一定的建仓成本。按照上投摩根的解释,以前A股市场基金也出现过类似跌破面值的情况,但进入稳定期后的基金业绩表现良好。
  另一方面,不能用暴涨思维来预期QDII的收益。“中银稳健增长”半年内的年化收益率高达66.36%,是发生在特殊市场背景下的。港股10月中旬前的暴涨,不是年年都能有此幸运。若投资者就此认为海外市场与A股市场一样容易赚取暴利,那么肯定是一种错误的投资盈利预期。有经验的投资者知道,海外投资的价值在于市盈率水平低,市场波动风险相对低于A股,暴利却是很难渴求的,一般对香港股票基金的年盈利预期也就在15%-20%。可见,经历剧烈震荡后,投资QDII注重的应是长期投资理念,而不是短期谋求赚取暴利。在A股与海外股市同样高位震荡的情况下,部分投资QDII仍是分散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但需要控制好仓位。
  
  不要着急赎回
  与此前众多投资者争先恐后地购买各类QDII的热情相比,眼下市场的暴跌给投资人上了一堂非常及时的风险教育课。但若是因为市场的调整而不看好QDII或者着急进行赎回,却也是不可取的。投资QDII,理性选择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选准时间入场、把握好产品的投资主题、了解清楚市场情况是最为关键的3点。
  选准入场时间,是投资有个好开端的起点。虽然估计市场何时进入底部或者处于高位,对很多人而言并非易事,但可以记取的一点经验是“不在市场处于非理性亢奋的时候进入”。比如10月份,港股市场上也弥漫着很多只涨不跌的心态和观点,对于这样的情况,投资者就需要小心而不是盲目跟风投入了。
  除了把控好时间点,把握好产品的投资主题也同样重要。一个QDII产品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投资主题,过于宽泛的投资范围,也可能将其在不同市场的投资收益因为市场的不同情况而对冲消蚀。只有投资主题明确,产品的投资前景和总体收益预期才比较容易被投资人认识清楚。只有投资前景明朗,投资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目前的QDII产品,除了那些金融机构已经帮助投资人确定投资方向的产品外,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机构只提供各种不同的投资方向和品种,由投资人自行构建投资组合。比如此前花旗银行发行的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就有15只境外共同基金可供投资者选择,而东亚银行发行的基金宝1.2,也提供了两只基金供选择。这对投资人来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并对相关市场的产品有所认识,才能决定如何投资。也就是说,在购买此类QDII前,投资人应该先做好相关“功课”,了解清楚产品的投资方向和主题后再做是否购买的决定。
  最后,清楚当前市场的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市场情况如何,是决定投资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购买QDII前,投资人最好先向理财顾问咨询清楚当前市场的走势以及相关的宏观经济的情况。在明确了市场情况后,结合自己的预期再做投资是比较合适的。
  当然,一旦购买了QDII产品,投资人还不能心急,QDII投资应该注重长期回报,因此投资者也需要给予机构一定的时间来为其争取高收益。
  
  介入还需谨慎
  有人在大跌时准备割肉,也有人正准备进场抄底。那么QDII还能不能继续投资?“其实A股基金市场发行,在建仓期内跌破面值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对于QDII基金在建仓期内跌破面值,我们不会大惊小怪。”面对此次QDII集体跌破净值的现象,银河基金研究中心小组QDII研究员李兰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不值得惊讶。只要后续的QDII不要过分纠缠于港股,而是综合放眼其他新兴市场,QDII的长期投资价值依然存在。
  国际市场金融工具很多,如果证监会规定某QDII基金,只能先买后卖,不得运用或有限运用对冲工具时,一旦市场出现逆转将很难赚钱。这一点恰恰是QDII基金及银行系QDII的软肋。此外,前期某大型基金公司发行的QDII,条款中规定基金经理在36个月内完成建仓。这样在市场高点建仓,风险是很大的。在短期之内,深陷港股泥潭的第一批基金系QDII是不值得买进的。港股现在仍受美股拖累,短时期内净值回升的机会不太,只有港股直通车解冻,投资者才可适当介入。
  对于即将到来的2008年,目前各大投行的报告显示,2008年的经济增长虽然较2007年而言会稍稍“慢一些”,但是各家的分析师仍都看好2008年的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而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市场,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期还是比较好,因此QDII也将主要围绕一些比较强势的经济体进行相关投资。
  不过,未来QDII产品可能会减少运用地区性的投资策略,而加强行业性的投资。
其他文献
近日,多家券商研究机构和基金公司推出2008年投资策略报告,关注板块多集中在受益奥运、内需消费、人民币升值、并购重组等行业。从几家机构对2008年运行方向的判断看,2008年上半年的获利机会较大,投资者宜“冬播夏收”。    07年第四季度,沪深股市出现大幅调整,股指最低跌到4778点,跌穿了120天均线,引发了市场对于后市的担忧。面对市场的持续振荡,投资者和机构对于后市的看法开始出现分歧。据有关
期刊
2008年3月,诸多媒体陆续报道了一名武汉女子炒期货创造的神话,半年时间将4万元炒成1450万元。正是这位女期民的神话故事,令许多投资者疯狂,使得更多追逐财富的投资者扑通扑通地跳到期货市场里。  除了炒期神话的煽动外,从2007年年底至今的股市暴跌,也使许多投资者把目光转向了期货市场。然而,期货投资最大的特点就是与高收益并存的高风险。“不怕你狂,就怕你不增仓”。凶险的期货业内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期刊
  
期刊
2008年,即便股市冲高8000点到10000点,如果股票没有买好,投资者照样会亏损。因此,在5000点附近的抢钱区域,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以捡钱的心态耐心细致地寻找,也许还能找到好的股票。    许多朋友问我,沪指6100点是这轮牛市的顶点吗?2008年,中国股市是否还能突破6100点,或者说至少还会再次摸高6100点,给套牢的投资者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  2005年8月到11月,沪指在100
期刊
创业投资要选准方向,经济飞速发展的2008年,有哪些领域将会是创业中的金矿?如何投资才能确保尽快获利?    在新的一年里,您想要创业吗?哪些行业将最红最火、最具前景?通过分析当前市场潮流中的“脉搏跳动”,《科学投资》发现绝大多数创业研究专家和生意场上的实战人士,都比较看好以下10个行业项目的发展“钱景”。    TOP 1 早餐、休闲饮品、中式特色小吃等餐饮行业  民以食为天,因此餐饮业仍是20
期刊
柳晶莹自小独立,大二暑假决定打工挣点零花钱。可是一个女孩子,又没有毕业,除了家教,还能做什么呢?柳晶莹翻着报纸上的招聘信息,最后决定去一家广告公司试试。  柳晶莹绝对没想到,从她走进那家公司的大门起,她接下来的6年光阴几乎都花在了它身上。去年,老板将49%的公司股份过户到柳晶莹名下,诚恳地邀请柳晶莹与公司共谋发展。    好文笔惊动广告人  大二的暑假柳晶莹到一家广告公司打工。当时,公司确实很缺创
期刊
今年4月,封闭式基金大额分红,平均的分红大概超过了每份基金1元。我一共得到了超过80万元的分红。拿到了这些红利后,我还清了我家的房贷40多万元;给我父母在老家买了一套30万元的商品房,完成了我多年的心愿;自己也稍微奢侈了一点,家里买了第二辆车。几年的投资坚持下来,终于转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可以小结一下了。    投资封基  早在2000年,我就买过封闭式基金。记得当时买了几千元的基金普丰。2001
期刊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在创业领域,年轻也是重要的资本之一。世界首富比尔·盖茨19岁休学创立微软,25岁之前就赚到第一个100万美元,创造了“盖茨神话”。现在,盖茨的神话在中国正在上演,18岁的张伯宏、23岁的彭海涛、24岁的郑立、25岁的李想……一个个年轻甚至面孔稚嫩的80后创业者,正逐渐走上商业舞台,并不断刷新着前辈们创造的记录。这些在人们眼中还稚气未脱的青年,或者是已领导着数百人的公司总裁,或
期刊
阙文彬从发家到成为亿万富豪,仅用了大概7年时间,这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    低调、神秘,突然崛起……一切都十分符合隐秘富豪的特征。但随着“独一味”2008年2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低调富豪阙文彬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  据了解,阙文彬持有“独一味”6160万股,按照“独一味”2月21日的发行价6.18元/股计算,阙文彬在“独一味”的财富达到3.8亿元。之前,阙文彬在“独一味”上投入的资金总共为
期刊
80后有一个相对60年代和70年代生人更明显的特点:思维更活跃、更具创意。“勇气、学习能力、合作”,这是80后创业一代的新“标签”。80后出生的孩子具有不守常规、颠覆传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很多人不想按部就班地工作,因而走上创业这条道路。他们叛逆,但并不鄙视或远离现实的商业生活;他们会口出狂言,但更多时候,他们身上带着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他们退出有既成规则的游戏,并非出于消极,而是在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