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区农民的40年摄影路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ak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3岁的谢万清是位地道的农民,现在人们称他是“农民摄影家”“农民摄影师”。1955年,谢万清出生在位于陕甘接壤处的陇县峰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这里是陇县的北部山区,海拔2300多米。1969年,初中未毕业的谢万清辍学参加生产劳动,在一次放牛时,有位知青让他帮忙拍照,他得以第一次接触照相机。从此,谢万清就对照相机着了迷。1970年,谢万清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人生目标,就是挣工分攒钱买一台和知青手中一样的照相机。1978年,他终于攒够了钱,从当时的陇县百货大楼买回一台照相机。从此,他不管是在家种庄稼,还是外出打工,坚持一边干活,一边自学照相。



  如今40年过去了,谢万清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农村的变化。他的作品曾在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日本爱普生公司也为他在北京举办了影展。2015年,谢万清的两幅作品被收藏于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他的这两幅摄影作品,其中一幅摄于1986年,名为《征服》,画面上一位农民挽起裤腿扎着弓步,用力扯着前面的两头耕牛。另外一幅叫《朴实的爱》,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蹲坐在麦地里,戴着瓜皮帽的老汉一手托着烟袋锅,一手探出去给妻子擦汗。他的大多数早期作品都是黑白的。除了田间地头,乡下过年和农民的婚礼现场,也是谢万清最钟爱的场景。
  13岁第一次摸到照相机,23岁终于攒够买照相机的74元钱
  像大多数农民一样,谢万清有着一张历经沧桑的脸。当兵是他从小的梦想,但因为家里的上中农成分,他在征兵时体检过了,政审没过。如今他总爱穿一套旧迷彩服,由于个子太矮,只能松垮地挂在身上。
  对谢万清而言,命运就像一座迷宫,走着走着就会摸到一堵墙。五六岁时,他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饿得“腰都直不起来”。读小学时,“文革”来了,父亲因为成分不好,他跟家人睡过牛棚,站在桌子上挨批斗。
  聊起这些,谢万清陷入沉默,摆摆手,“不聊了不聊了,我们说点积极向上的。”
  为了拍到“积极向上”的照片,谢万清习惯将自己的身子放低。拍《征服》时,他蹲在地上,让画面里的人“把牛抽得再跑快一点儿”。有一回,他从低处拍挑水的毛驴,把驴脑袋拍得硕大,木桶比远处站着的人还高。上世纪90年代,有手藝人扎了一堆红灯笼,垒在自行车后座上去县城集市上卖,他趴在马路中间,按完快门就往路边一滚。
  摄影是谢万清“这辈子最开心的事”。他第一次摸到相机是1969年。那一年,他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干农活。有一天,一位西安来的知青请正在山上放牛的谢万清,给他拍照,手把手教谢万清找位置、按快门,还在纸上画出构图,让谢万清端相机的时候“不要呼吸”,“把人框到中间”。第一次拍照,谢万清按了3次快门,才把人拍得“不缺胳膊少腿”。
  自从有了这次经历,谢万清对照相机充满憧憬,他渴望自己也有像知青那样一台照相机。可是,那会儿,谢万清一天的工时算下来差不多2角,而一台相机要100多元。对于他来说,这几乎是最奢侈的梦想。“我当时想,30年能买上一台不?”谢万清说。
  为了攒钱买照相机,谢万清主动报名去修水库。工地上活重,可每天有5分钱的补贴。拉着石头下坡时,绳子断了,他整个人扑在地上,大腿至今有一道疤。干活时得了疝气,他怕耽误攒钱,就自己用钢筋挽了一个圈,箍在腰上以减轻疼痛感。直到几年前,他才在家人的强迫下做了手术。
  1978年,谢万清终于在陇县百货大楼买到了一台“红梅”牌照相机。此前,他已经去柜台看过4次,每次钱都不够。当时,他家穷得连一台运粮的架子车都没有,而那台相机花了他74元。
  改革开放后干过拍照生意,还曾到宝鸡市一家照相馆打工
  改革开放后,村里看人的判断标准,从“家庭成分”渐渐变成了“有没有钱”。谢万清曾有个相处9年的包办婚姻对象,结果对方因为他“不会找钱”,不愿意跟他结婚。他将这段失败的感情,视为“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上世纪80年代,谢万清开始端着相机在庙会、集市旁干起了拍照生意,“搭个小棚子一遮,不然人家不好意思拍”。他耐心地为每个刚走进新时代的男男女女设计动作,教他们翘起二郎腿,手里夹支烟,或者望向远方。一年下来能赚七八百元。他还为《宝鸡日报》拍新闻照片,拍亮晶晶的地膜和拖拉机,一张照片的稿费有10元。
  当时,村里没通电,谢万清就用煤油灯做光源,用尿素和醋配制化学试剂,在地上挖3个坑,铺上块塑料布,当作显影、定影和冲洗的暗房。他曾把镜头对准自己的两个孩子。孩子面对面熟睡着,一只小猫从两个孩子中间的被子里钻出头来。“这是我最不容易的时候。”谢万清说,“你看,红被子还是用白线缝的。”他常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家里人”。





  1995年,农村人口急速增多,学校里一张桌子旁围着3个孩子,谢万清的孩子上学连名都报不上。他带着妻儿搬到了宝鸡市,在一家照相馆打工。这座城市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曾收到一封从宝鸡发来的电报,通知他的摄影作品在农民摄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可等他从深山的家里出发赶到,颁奖典礼已经结束了。他还在宝鸡办过人生中第一次“影展”——文化宫的橱窗里,张贴了他的12幅作品。   在宝鸡照相馆,谢万清负责手工冲洗黑白照片,“这活儿在当时只有我能干”。老板给他开了所有人中最高的工资:一个月400元。但两个孩子在宝鸡上学的借读费,每年就要上万元,加上房租,谢万清还是没能“发财”。
  谢万清没有放下照相机,只是举起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有时在暗房里待了十几个小时,他已经精疲力尽。看到别人在拍婚纱照、证件照,他也“手痒”;他尝试拍过城市里的高楼和夜景,但“没啥感觉”;还拍过公园里谈恋爱的男女,结果被骂“流氓”。他说自己适应不了城市生活。过马路时,有人提醒他要“走天桥”;有次走路累了,往地上一坐,有人跟他说“你坐在盲道上了”。谢万清不满城市空间太小,不开阔,空气不好,还老堵车。
  后来,照相馆倒闭了,谢万清卖过烤肠,去浙江、江苏、福建挖“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管道,还铺过通信光缆。工作让他觉得疲惫。他几乎不怎么拍了,相机坏了也不去修。
  在“文化人”面前,谢万清总显得有些战战兢兢。有人在饭桌上说他的作品之所以有影响力,不是因为构图或者审美,而是有重大的史料价值。他在旁边一声不吭,只是木然地点头。他常感叹:“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在照片之外,谢万清确实难以展现更多的审美。家里的摆设以实用为主,衣服也是乱穿。为数不多能证明他“爱美”的,或许就是院里种的几株月季和绣球了。他还在门口种了一大片竹子,“山上到了冬天就黄了,这个能四季常青”。
  不喜欢人称“中国最穷的摄影家”,如今他作为扶贫对象在陇县文化馆有份工作
  打工没攒下什么钱,2009年,谢万清回到了山区家乡农村。原来的房子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受损,裂了大腿宽的缝。盖好新房后,他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直到现在也没还清。30岁的儿子至今未婚,他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穷,出不起彩礼钱。儿子埋怨他,他一声不吭。因为内疚,他时常失眠。2015年,他被登记为贫困户。
  相机坏了,谢万清还是忍不住借钱买了一台新的,甚至向孩子开口。他曾经烧过自己的胶卷,打算“一辈子不碰相机”。但“这东西就像烟瘾,没办法,戒不掉了”。
  谢万清喜欢翻看关于自己的报道。他给记者看一本杂志,指着封面上自己的名字:“这杂志一般都是登希拉里、克林顿之类的,结果让我占了五六页。人家都说:老谢费地方!”家里的墙上张贴着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海报,片名就叫《老谢》。“我要是没拍出点啥,人家能来找我?”
  可这些年报道一多,谢万清也烦了。“他们光报道,也不给点补助。”有报道说他是“中国最穷的摄影家”,他不喜欢这个称呼。有人劝他“多经营自己”,照片被使用了记得要稿费,可他“一高兴又忘了”。有时他会收到一些信件,请他去做出版物的编委,但需要交一定的费用。他交过一次钱,结果对方再也没有聯系他。“都是骗子。”他忿忿地说,“要是不交钱,我还可以考虑。”
  回乡后,谢万清重新端起了相机。他发现村里都盖上了新砖房,树也多了,可人却少了。年轻人都出去上学、打工,他所在的山沟原来相邻住了七八户人家,现在只剩下5户。当地人说,现在村里老人去世都凑不够人抬棺,挖掘机挖个坑,就把人埋了。村里的小学几乎都撤了,而县城的小学规模不够大,许多农村孩子报不上名,只能中途辍学。
  谢万清依然爱拍过年、婚礼、社火。如今他的镜头里,满脸油彩的小孩,把头凑在一起玩手机。新郎新娘穿着西装和婚纱,把粉色拱门立到了黄泥墙上。他不愿意展现农村的苦难和落后,因为“日子总是一天比一天好”。看到自己的照片里有小孩穿得不体面,他赶紧跳过,“这个不能公开,裤子都破了!”
  但是谢万清还是希望,能够让别人知道自己和农村的窘境,继而带来改变。作为县里的政协委员,他曾经连续5年提案,要求将山里的一条公路重修。他还建议村里打深水井,因为浅水井水质不好。前几年,村里才通上自来水,否则还要像他照片里那样,用毛驴或人力挑水。
  谢万清看不惯农村彩礼重,娶个媳妇要十几万元。自己的女儿出嫁时,他只收了1万元彩礼,几乎全部分给了女儿和女婿,自己只留了800元。他跟亲家说:“我不要钱,只要你们把我闺女当人看就行了。”
  陇县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处,距离谢万清家六七里山路有一处界碑,他每次路过都要带上一把镰刀,把石碑周围的杂草割净。有人路过觉得奇怪:“你在这割啥草哩?”他总是说:“这事你不干、我不干,就没有人干了。”
  有人说:“老谢没钱,就靠这口气活着。”
  在剧烈变化的时代,谢万清已经很难准确捕捉到变化的信号了。比起人像,他现在更喜欢拍大自然。他很少再采用仰视的视角,更多时候喜欢俯瞰。“我的设备不行,必须站得远,才能拍得全。”2017年冬天,谢万清几乎天天站在县城的大桥上等黑鹳,相比别人的相机,他的镜头短了一大截。
  有人说谢万清现在拍得不如以前了。他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他们没看出门道”。有几次他想发表几张近些年的作品,遭到退稿,他就再也不愿意公开了,“现在很多地方尺子不准”。事实上,他也并没有太多渠道。
  前几年,谢万清在几位影友的帮助下,以个人名义在西安办过一次影展,大部分照片依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的。他联系了西安几个场馆,有的说“不提供这项服务”,有的要按平米收费,“一层每天5000元”。谢万清最终把场地选在了汉城湖公园,“那地方不要钱”。他绕着栏杆拉起一道长绳,每天清晨把贴在泡沫板上的照片夹在绳上,入夜再收起来。他弓腰背着照片走在西安的夜里,摞起来的照片快比他人还高。连续3天,他搬着凳子坐在自己的照片旁,有人来看,他就上前讲解。
  也是前几年,谢万清存放照片的仓库起过一次火,许多照片被烧毁了。他抢救出一部分,小心翼翼地收好,跟农具、粮食、化肥放在同一间屋里。对他而言,那些照片都是相当重要的东西。
  记者采访谢万清时,陇县的山区已进入深秋,多雨,土黄色的院子里泥泞不堪。玉米金黄,装袋垒了一米多高,用雨毡盖得严严实实。农民的日子极端地依赖天气,已是种小麦的时节,谢万清看着窗外叹气:“又下雨了,干不成活儿了。”
  两年前,宝鸡群众艺术馆为配合扶贫政策,为谢万清在陇县文化馆安排了一份工作,主要负责看管摄影展厅。那个厅里,至今还摆放着他的作品。他很高兴,觉得自己作为政协委员,“带头脱贫了”。县里有什么文化活动,他也会去拍些照片,有广场舞,有书法比赛。但他不喜欢那些片子,翻看照片时,看到活动照总是急着跳过,“不看活动,坚决不看活动”。
  每个周末,谢万清要在山路上骑4个小时的自行车,回家种地,周日再回到县城。谢万清在馆里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一张小床,他觉得很满足。
其他文献
儿童用药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关心的问题,因儿童用药不规范造成的悲剧时有发生。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9%,新生儿高达24.4%。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和生物制品。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生长发育期,器官发育尚不健全,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合理用药十分重要。  儿童用药,家长应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购买和使用。非
期刊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巍峨而圣洁,因为圣洁令人心生向往,因为巍峨叫人望而却步。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已驻扎了45个年头。一营驻守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岗巴县,平均海拔4810米。作为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建制营,一营曾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从红旗飘过喜马拉雅山麓的那天起,一茬茬官兵用血肉之躯捍卫边防稳定,守护祖国安宁。  一营驻地岗巴,每年有200多天的8级以上
期刊
“转移”对癌症患者来说,可是一个很可怕的词。很多患者从医生那里听到这个词,就好像挨了当头一棒,有些人甚至心如死灰。  所谓“转移”,是指恶性肿瘤(即俗称的“癌症”)在最初出现部位(原发部位)以外的位置继续生长。如果是转移到同一脏器内,比如肝癌转移到肝脏其他位置,称之为“肝内转移”;如果不在同一脏器内,称为“远处转移”。这种特质也称为“扩散”,是区分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之一。  良性肿瘤一般不会出现
期刊
地处西南的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即“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为“一块屏幕”的远程教育进入公众视野。此前诸多报道中,这块“屏幕”能帮助偏远学校享受著名高中成都七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拥有“屏幕”的班级被称为“远端班”,师生可以同步参与成都七中“被直播班”的课堂。2018年最后短短半个月里,云南禄劝一中迎来了近十家媒体。12月24日10:00,禄劝一中高三远端班学生开始了一场
期刊
在中国,直到明初,罂粟花仍是名贵稀有的佳花名木。不过,这种看上去很美丽的植物,却在后世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灾难。中国古代曾多次禁毒,如明朝崇祯皇帝曾数度诏谕禁止吸烟,而清朝雍正帝也颁发过禁毒法令。  明末首次颁布禁烟令  鲜为人知的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烟草危害性的是明代的亡国君主崇祯皇帝。  明代,烟草经由吕宋(今菲律宾)、越南、朝鲜3条路线传入中国,最初被当作草药而流行于军队中。很快,这种“烟瘾”
期刊
通常在体检时发现高血脂之后,医生常会建议“清淡饮食”,少吃点肉。而在体检发现贫血之后,医生常会建议“多吃红肉”“吃点猪肝”。但是,如果体检结果显示,既有贫血,又有高甘油三酯,又有体脂超标,那该怎么办呢?  少量肉类并不会引起血脂升高  首先,没有证据表明少量肉类会引起血脂升高。在每天摄入瘦肉的数量不超过75克(去骨、去肥肉重量)的情况下,没有证据表明肉类会促进甘油三酯升高。过低的蛋白质摄入量对血脂
期刊
贵州铜仁梵净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西南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2018年7月2日,在巴林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梵净山被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得名于寓意“梵天净土”的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地区,海拔2572米,素有“贵州第一名山”之称。梵净山还是一座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上、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的佛教名山,而且是其中唯一的弥勒菩萨
期刊
家庭药箱中应有哪些常用药,才能覆盖日常应急所需?药师介绍,根据家庭成员的构成,应主要覆盖内服药、外用药、特殊人群和辅助用品四大类别。  内服药常见的有感冒药、解热镇痛药、止咳化痰药、止泻药、通便药、抗过敏药、助消化药七大类,一般不推荐储备抗菌类药物。外用药主要有外用消毒药,如75%乙醇(酒精)、碘伏等;其他外用药如云南白药、风油精等;创可贴、灭菌医用棉签、纱布、绷带等卫生材料也要备齐。家中如有特殊
期刊
东坡羹,是北宋文学家兼美食家苏东坡发明的蔬菜羹,最初以蔓菁、芦菔为主,也可以用其他应季时蔬取代。   《东坡羹颂并引》中详述了这道菜的做法:“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一瓷盌,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盌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飯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
期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朝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都没有做好应对“变天”的准备。在此背景下,已经被清廷边缘化的袁世凯,被推出作为收拾时局的最佳人选。从这个时候开始,孙中山与袁世凯便成了一对清末民初政治更替进程中的“冤家”。相见恨晚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袁世凯多次致函、致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但是由于孙中山有南下计划,一直没能实现。后来,孙中山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