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nihao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似乎只是为了“考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以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喜爱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中学生 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科学研究与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环。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思”,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形成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
  问题教学法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情景性),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社会性),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提出和解决一个或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科学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性、社会性、主动性是它的三个重要特征。
  可见,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在这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疑问,是开启知识的源泉,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好媒体。
  二、提出问题的要求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
  平时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不爱动脑,不知要问什么”“老师没有提到的问题,学生就想不到。”其实,出现这种状况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必然关系。有些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落后,喜欢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经过把物理概念、规律平铺直叙地端给学生,从而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很少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内容。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对能体现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没有加以注意或不以为然,这样造成学生循规蹈矩,哪里还谈得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是教师给自己准确定位;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教师的职责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课时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平铺直叙地拿出来直接表露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而且,教师应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要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的脑海中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提高提问的动机和能力水平。
  接着,教师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就像有的教师说:教师有时应当故意“稚化”自己,把自己“退化”为一个初学者,像初学者一样在经历错误中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美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基本条件
  1.让学生对“提出问题”感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们用经验和实验证明“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让学生对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应让学生对提出问题感兴趣。
  2.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
  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心理障碍是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培养方法: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的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指出。对“问题”进行指正时要尽量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不能自己“冲锋陷阵”,对“问题”中的错误成分“穷追猛打”。总之,教师不要凌驾于学生之上,要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
  3.留给学生有足够的问“问题”的空间
  教学中不能对问题的讨论匆匆了场,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充分地争论。尽量地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体验中不但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实际上,问题解决的讨论过程中,学生间的争论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的基础是了解问题的背景知识和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是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通过真实而有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和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有助于通过积极探究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现实的创造力。
  三、问题教学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途径
  问题性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通过问题、通过学生在问题中的思考来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其操作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活动探索、讨论反馈问题、反思深化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
  设置情景,一方面使物理问题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活动探索中,关键是要验证所提出的问题。这时,就要进行设计方案。叫两位同学上台讲讲他们的设计方案。然后要求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看看这些方案是不是最完善。实验时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最好等等。这样,经过对问题的评价和批判性思考,学生既可以进一步明确问题意义,进而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也能够对原来问题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拓展,使问题更具有发展性。
  (二)使学生在讨论反馈问题中获得成功经验
  教师可针对在独立探索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问题(如共同的难点、重要的概念、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讨论中僬侥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相互答辩,相互启发。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能从中尝到学习的甜头和亲自发现的喜悦。获得个体成功的经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加。
  (三)反思深化问题、养成提问习惯
  问题性教学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可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当是用传授知识而消灭问题,而应当是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四、总结
  问题教学法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第一,问题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节教与学的关系,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在分析问题中训练思维、掌握方法,可提高各种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知识,得到成功的经验,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师生间通过问题进行多向信息交流,有助于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第四,此教学方法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并应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了读这个环节,必然会导致学生只会听而不会说的情况发生。
从对质量经济性的角度分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降低资源成本,二是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来增加收入,提高利润和市场份额.
【摘 要】深入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越来越为社会和学校广泛关注,更是广大教师积极实践探索的焦点。本文也就一部分教师对课改的错误认识及课改对教师各方面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学习氛围 教学层次课改的认识 教师能力与修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学数学教学既要保证学生学到必要的传统知识,以扎实数学的基础,又要让
疼痛是外科术后常见的症状,是影响术后病人舒适的重要原因.临床医嘱度冷丁70 mg im prn ,护士对prn很难掌握,往往执行不力.近年来,疼痛护理工作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就将疼痛作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来观察测量[1].WHO推荐了"0-10"疼痛量表[1],国内有长海痛尺等.近来我们疼痛护理工作选用长海痛尺作为疼痛评估工具,对不同级别的疼痛
第一生产力实现机制的研究大有可为──评《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机制》张锡梅在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研究热潮中,我们高兴地看到,由马来平、刘君钦主编的《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机制》(以下简称《实现》)出版了。该书以其现实、深刻、系统和实用等鲜明特征,独树一帜,新...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一要求体现了对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
【摘 要】因为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以及科学性这些特点,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和枯燥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便会产生一些数学后进生。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师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化这些后进生。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数学后进生的定义,分析了小学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并对如何转化这些后进生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后进生 成因 对策  小
<正>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与个人两方面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来说,必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依赖于社会,接受社会的教育与熏陶,任何人所习得的知识、语言、技能以及各种思想、行为无一例外都是社会的产物,都反映着他所处的社会
<正> 李志和同志主编的《警察道德学》(以下简称《道德学》)一书,已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紧紧抓住人民警察道德建设中的根本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警察道德的内容,并且深入人们内心的善恶世界,阐述了道德的“警察”,即评价、教育、修养和理想诸问题。在职业道德的园地中,这是一本视野宽、立论新、意境高的著作。较之一般职业道德小册子,这本书在思想内容和理论观点上,我认为有三个明显的提高和突破。
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的从字面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