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无法感知的暗黑之地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把人类的眼睛看作一支镜头,那么无论是对角速度还是成像质量,都应该是极为出色的一款。但在某些情况下,强大的人眼却远远不如机器之眼,澳大利亚摄影师汤姆·布拉什福特(Tom Blachford)的作品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大多数时间里,布拉什福特是一名专注于拍摄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摄影师,但从2013年起,他逐渐开始将镜头对准夜幕降临后的城市:棕榈泉、洛杉矶、东京……对布拉什福特来说,深夜中的城市是一个人类无法直接感知的世界——它就在身边,却无法被我们的双眼直接看到。而他正是通过摄影,构建起连接另一个世界的桥梁。
  月亮、霓虹灯、街灯,布拉什福特通过长时间曝光,将深夜里一切可用的光线成倍放大,力图展示一个亮如白昼股的暗黑世界。在这些照片中,各种颜色、强度和质地的光线兀自闪耀,最终与形态各异的城市建筑混杂、融合在一起。由此带给观看者的,正是犹如超现实主义科幻电影大片般的视觉盛宴。

汤姆·布拉什福特


  Tom Blachford
  商业摄影师,专注于拍摄建筑、室内设计、航拍及艺术摄影,现工作、生活于澳大利亚墨尔本。

对话/汤姆·布拉什福特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摄影最吸引你的一点是什么?
  20岁生日时,我收到一台数码单反相机,此后就爱上了拍照的过程,尤其是在晚上。我意识到,世界上还存在着另一个超越人类感知的地方,大多数人永远都无法瞥见,而摄影就是通往那个世界的桥梁。
  你的作品大多是在夜晚的月光或灯光下拍摄城市中的建筑,第一次这样拍摄是2013年在美国的度假胜地棕榈泉。在一个拥有强烈阳光的沙漠绿洲城市,你是怎么发现它在夜晚的秘密的?
  棕榈泉因一年四季的豐沛阳光而闻名,所以我就尝试拍摄它黑暗的那一面。事实上,我去探索这个概念的第一个晚上就是满月,此后我也尽量选择在满月的夜晚拍摄。在夜晚,光线会以一种非常奇妙的方式呈现出建筑的几何形式。明亮的月光会增加景观的视觉维度,城市里无处不在的玻璃会变成映照环境的镜子,折射出环绕在四周的各种微光。
  在夜晚拍摄城市,最困难和最有趣的一点分别是什么?

  很难说具体哪一点是特别困难的,因为整个过程都非常具有挑战性,我需要很多思考、研究、试验甚至错误,才能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夜晚,拍到好照片。而说到有趣的一点,在夜晚拍摄有太多让我着迷的地方了。首先,你从黑暗中拍摄到的那张照片,实际上是来自另一个我们无法触及的世界。照相机穿透黑暗定格了场景,那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是人类的双眼无法做到的。其次,相机处理颜色的方式也非常有趣和梦幻。假如看到夜晚的某一个景观,我们或许只能勉强分辨出钨丝灯、冷光灯和荧光灯之间的细微差别,但由相机拍下的照片却可以将它们表现为黄色、蓝色和绿色。

  我尽量避免让暖光出现在这些夜晚的城市景观中,留下的只有霓虹光斑和远离真实的色调。
  —Tom Blachford

  你作品中的颜色十分丰富,对比明显、饱和度高,这种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你是否会在照片后期处理中强化某些颜色?对于你的作品,这些颜色有何意义?
  针对不同的系列作品,我会做或多或少的后期处理。比如,在这组《暗黑日本》(Nihon Noir)中,我在色调中加入更多蓝色,让画面略微显得有些阴沉和不详,从而产生一种电影感。我尽量避免让暖光出现在这些夜晚的城市景观中,留下的只有霓虹光斑和远离真实的色调。
  我一直和一位修图师合作,他了解我所想要的效果并参与了我所有作品的制作。对我来说,无论在后期制作上花多少工夫都不为过。因为我想要在作品中呈现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现实。
  这些夜晚中的景观,明显是我们用肉眼无法观看到的,为什么你要将它们以—种超现实的方式展现出来?
  大多数有趣的艺术作品,提出的问题远比找到的答案更多。对于人类而言,夜晚是一段不确定的时刻,因为我们的感官不如白天灵敏,我们无法正常理解周围的环境。通过在夜晚拍摄并使用一些小技巧,我想要展现一个想象中的超现实世界,给照片增加更多的神秘感和不确定性。
  你的照片会让我想到美国摄影家格利高里·克鲁德逊(Gregory Crewdson),他的许多作品也是在夜间拍摄的,而且你们的作品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电影感。你是否受到他的影响?
  克鲁德逊的作品确实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开始拍照以前,我就看过他的书并被其作品深深震撼。他让我明白:一整部电影的叙事可以独立存在于某一幅画面里,而且这个故事对于每一个观众来说都是不同的。我也一直想要创造出一种图像,让观众在这些场景中想象并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你认为自己的作品更接近现实还是梦境?你希望通过这些照片向观者传达什么?
  我希望它介于两者之间,一种现实的替代品,画面中的一切似乎有些熟悉,但更多的是陌生感。我想让观看的人意识到这些瞬间就实际存在于每一天中,只是那个世界超越了我们的感知范围。
其他文献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泥塑大师,年轻时就喜欢玩泥巴,捏各种小虫之类,先后遭到母亲和妻子的反对;但他还是坚持要玩。起初,老是拿捏不准,用力过重,就会变形;用力太轻,则不能成形。为了把虫子捏得像模像样,他经常跑到田间地头,仔细观察虫子的形状和神态,回到家就开始捏。  后来越捏越有兴趣,便不惜代价,买来泥塑材料。为了提高塑艺,不管哪里有泥塑展,他都会
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今天的主角摄影大师史蒂文·麦凯瑞也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被困在了家中。不过这位行走全球的摄影师并没有因此停止工作。他在近期推出了新书In Search of Elsewhere,其中包括了100张此前从未发布过的照片。  我们采访麦凯瑞时,他已经过了70岁生日,如今他更多在纽约的家中工作。他正在为下一本书而策划拍摄计划,并且准备花时间在当地进行拍摄。目前,他使用的拍摄器材一台是徕卡S
徕卡APO-Summicron-M 35 f/2 ASPH.镜头设置全新基准  2021年3月4日,徕卡相机公司发布迄今为止光学性能最佳的M镜头——徕卡APO-Summicron-M 35 f/2 ASPH.镜头。与此前大获成功的徕卡APO-Summicron-M 50 f/2 ASPH.镜头一样,这一次徕卡的产品设计师依旧恪守了“铸就极致成像性能,绝不妥协”的原则,但是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次推出的
摄影之友对话  故宫视觉档案团队赵敦(执行设计)  故宫作为北京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不乏摄影作品,视觉档案团队是如何考虑在作品构成上经过了一些排列与组合,将多张作品组合形成一组完整的作品?  赵敦:这也是视觉档案影像表达与其他摄影作品不同之处,我们更多的是按照拍摄主体的特征和属性进行分类影像化,也就是我们看到的25组图形,它实际上是关于故宫的25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是一个小的主题,最终构成整个作品。
国家地理“地球探索者”系列可能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户外摄影包之一,其标志性的绿白双色一度成为了户外摄影包的代名词。近期,该系列新推出了一款小型双肩背包NG 5168,在继承前作优秀传统的同时,增添了更多的现代元素。  全新升级的设计细节  这款背包看上去与同系列的其他产品区别不大,背包所有的衬里上都印有标志性的罗盘图案,但经过使用后发现其内涵可是大有乾坤。NG 5168的包体采用帆布材质,并经过防水
YN50mm F1.8S DA DSM 重点参数  等效35mm焦距:约75mm 卡口:索尼E卡口 镜头画幅:APS—C画幅 视角:约30.4° 镜头结构:7组8片 光圈叶片:7片 光圈范围:F1.8-F16 最近对焦距离:约0.45米 最大放大倍率:约0.14倍 滤镜直径:49mm 重量:约146克 价格:699元  亮点01 轻便小巧的体积  该镜头净重约为146克,镜身最大直径约为Φ64mm
韩昭侯是战国时代韩国的第六任君主,他平时说话不太注意,经常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臣们对此很伤脑筋,有几个大臣向韩昭侯提出一些意见,但都因为直言不讳而被韩昭侯看成是“有反意”,所以韩昭侯对他们都做出了不同的处罚,搞得再也没人敢提建议也没人敢和他商量事情了,人人都只想着自保。  长此以往,韩国必定要落败下去。当时朝中有个名叫堂溪公的官员,他是一个说话特别有技
“看不懂一没关系!艺术本来就是无法描述的,这时你需要的是有关作品的一点点背景知识和正确的心态。”  ——9月刊特辑《走,去美术馆!》2019年12月杂志一览  “要不要拍照一拍照是亲近艺术、参与艺术的一种形式。但是很多展品有版权和各种知识产权协议,参观前要留意是否有禁止拍照的标识。”  ——9月刊特辑《走,去美术馆!》《摄影之友》1月刊180件影像好物  新年伊始,《摄影之友》1月刊精選了180个
IPA国际摄影奖摄影书大奖获得者马克·爱德华·哈里斯访谈  摄影师简介  马克·爱德华·哈里斯  Mark Edward Harris  纪实摄影师,擅长拍摄专题和旅行摄影散文,他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摄影教育者。其作品在各大著名出版物和刊物中,同时,哈里斯也凭借摄影作品和摄影书获得过许多重要国际大奖。  早年在获得加州州立大学纪录历史硕士学位以后,马克·爱德华·哈里斯(Mark Edward Har
《非洲》 2018这是两个庞然大物之间的碰撞,火山和标志性的大象成就了彼此,升华了其中的美学水准。大象身后的背景是东非最具象征性的代表。“当我们到达拍摄地时,太阳仍然毒辣,我们不得不等待时机,并与大象保持着距离。我想拍出大象充满精力的样子,而不是一副疲态,这就意味着要等太阳落山。我要感谢很多人,他们遵守了自己做事的规矩,同时他们也鼓励了我守住自己的原则。”  英国摄影师兼环保主义者DavidY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