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交际:一种基于语篇隐性连贯的哲学思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篇连贯是篇章语言学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在基于对语篇隐性连贯存在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语篇隐性连贯有着超越语言交际的哲学维度,即:语篇隐性连贯是实现自我存在的一面;是语言形而上学的方法和人类认知的高级产物。
  关键词:隐性连贯 语篇 哲学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自从语言诞生以来,尽管我们有很多理论和流派去探讨和规约语言,有很多的手段和方式去描述和规定语言,但我们始终还是不能完整地勾勒出语言的本质。如语言是进化而来的,还是劳动间的人们交流的结果?或是天赋神授、与生俱来的?这些疑问给我们带来了对语言存在的丰富的思考。语篇是语言的组织基本形式,语篇的存在也就伴随着语篇连贯的存在,因为没有连贯人们就无法进行交际。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语篇的连贯显而易见,因为我们很容易从它的衔接结构推断出意义;而有些语篇则着实令人费解,因为它已经不能靠单一的语篇衔接来推导出语篇的意义,是一种隐性的连贯,我们称之为语篇的隐性连贯。有趣的是,为什么在语言使用中,我们除了有衔接明显的而且能够胜任语言交际目的的显性连贯之外,还要出现另外一种让人费解的隐性连贯呢?这跟语言的本质又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些语言学的理论去解读隐性连贯的合理性。
   一 语篇隐性连贯的解读
   1 语用学的视野
   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追求是始终不渝的,角度也精彩纷呈。语言学家Grice似乎想在人们语言的使用中挖掘出语言的内在规律。他认为交际的形成,也就是人们之间交流的语义连贯是建立在沟通双方的一种默契的基础之上。他把这种默契称之为合作原则,里面包含了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行为准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不合作现象无时不有,总是有意地破坏交际的顺畅沟通,所以含义(implicature)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连贯就是交际不遵守合作原则产生的一种形式。Grice的合作原则对语义的构建有其先天的缺陷,如它无法回答这些准则是怎么来的,跟文化社会环境之间有没有关系等。
   然而,从关联的角度来讲,似乎语篇隐性连贯更能站稳脚跟。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类的认知倾向与最大限度的关联吻合;人类的每个明示交际活动都假定其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在交际或者阅读中,语篇连贯的构建最重要的机制在于它是否能够具有最佳关联,一旦最佳关联构成,会话或者文本就很容易被理解。从这个角度而言,交际活动提供的是一种具有最佳关联的活动,所以形式不是第一位的,语义能否构建双方认知中的最佳关联才是最重要的,这为语言形式存在多元化提供了基础。然而实际上,有些语言的形式存在并不一定为了交际,如在19世纪末期古罗马伊特拉斯坎人的木乃伊裹尸布上发现的“天书”。有谁会跟裹在死者身上的文字交流呢,如果不是被考古发现的话?
   2 文体学视野
   在文学中,文学形式偏离常规或者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更是让语篇的隐性连贯大放异彩,例子不胜枚举,中西皆有。比如美国诗人肯明斯的图像诗、中国的回环诗歌等。当然小说中也存在着隐性连贯,比如意识流、潜文本和隐喻的语篇结构。请看下面的例子:
   He took up a page from the pile of cut sheets.The model farm at Kinnereth on the lakeshore of Tiberias.Can become ideal winter sanatorium.Moses Montediore.I thought he was.Farmhouse,wall round it,blurred cattle cropping.(Joye:70-71)
   从文本分析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意识流片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前面第一句是客观的叙述,后面五句是意识流。第一句话是对主人公行为的描述,余下部分则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思想历程。所以从语篇连贯来讲,第一句和后面五句话在形式上已经断裂,但这种断裂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意识流创作手段的无序性以及它那种栩栩如生、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审美情趣。
   美国解构主义代表米勒十分着迷文学作品中的不规则语言现象,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叙述的线条意象。他认为,“线条的主题、意象、概念或形式结构其实并不是引导走出迷宫的‘线索’,而是自身构成迷宫。沿着线条的主题向前走,并非要简化有关叙事形式的缠结不清的问题,而是要从某一特定的切入点来追溯一团乱麻的复杂走向。”可见文学作品的叙述脉络并不是按照人们的常规思想套路来设计的,它不是直线而是曲线,甚至还是条峰回路转的曲线。这样多维的语篇存在是必然的,《尤利西斯》和《荒原》就是典型的个案。
   3 认知语言学
   除了系统功能语法之外,认知语言学也参与到连贯的解释当中。Givón(1995)認为我们除了一个外在语篇(written text),同时还需要一个内在语篇(mental text),这个内在语篇就是理解连贯的基础。Beaugrande & Dressler认为,“表层语篇的衔接在于语篇世界的推测性连贯……衔接是以潜在连贯性的设想为根据的”。郭纯洁(2003)认为语篇的连贯很大程度上依赖文本内在的认知模式是否被普遍接受和认可。
   我们不妨把连贯看成一个认知的过程。人们在交际或者阅读中,都似乎在利用自己的一切已经认知的知识,一种被内化了的百科图式去构建自己认为能够构建的关联去与对话中或文本的叙述者交流。面对缺省的信息空白,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头脑中的ICM和百科知识去弥补信息的空白。
   二 哲学的启示:超越交际
   1 语篇隐性连贯的实现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升华
   隐性连贯存在于话语当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其存在的形式来看,这样的连贯似乎在证明一个事实:语言的存在有着比交际更加丰富的内涵,那就是超越交际,实现自我。以往我们的思考更多地放在了语言的交际上,所以总是忽略了语言其他的一些层面,认为语言的交际是相互性的,是双边或者多边的。但人类除了这种交际模式之外,有时也存在一种单向的交际——自我的内省和自我情感的宣泄。这种交流,不需要他人的参与,不需听者的反馈和评论,甚至没有听众和读者,只是自己内心平静的交流,只是把自我的真实情感付诸于字里行间。这是一个纯粹自我的世界,但它并不封闭,交融的却是思想的精华,情感的真谛,物我同一的意境。英国诗人叶芝说过:“We make out of the quarrel with others,rhetoric,but of the quarrel with ourselves,poetry.”(与他人争辩,得道修辞;与自我争辩,便是创作诗词。)诗歌是诗人与自我争论的结果,因此很自然地在许多诗歌中就存在这种单向的交际,尤其是一些现代诗,因为它们的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情感的自我释放,所以诗歌形式怪异、主题难以捕捉,隐性连贯便大张旗鼓地存在了。下面,让我们看一下Edwin Morgan作于1968年的诗歌“Bee’s Nest”:
   Busybykeobloodybizzinbees
   Bloodybusybykeobizzinbees
   Bizzbloodybykeobusyinbees
   busybloodybykeobizzinbees
   对于不熟悉现代诗歌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团乱麻,不知从何读起。但如果你把这些语言符号看成一个“一”与若干矩阵相乘,用适当的空格分开各个关联的元素,不难看出每句话都由busy(繁忙)、byke(一群)、bloody(该死的)、(啊)、bizzin(嗡嗡声)与bees进行有规律地置换和组合。这样诗歌的情趣就呈现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幅绘声绘色的蜂房繁忙的景象。作者可谓观察入微,诗歌的创作充满了鲜活的张力。我们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矩阵式的排列语言符号来实现自我观察的一种喜悦。这种描摹世界的心态和创作的审美情趣是匪夷所思的,所以诗人的创造在这里并不希望别人的理解,而是更多地在寻找某种心灵的宽慰和满足。这无疑又是一种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诸如此类实现自我的诗歌,在西方的意象派诗歌中更是不乏其例。
   2 语篇隐性连贯是语言形而上学的负方法
   冯友兰在探讨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时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同时需要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和矛盾统一的。他认为我国道家的“反动”和康德的“不可知”的“物本体”都是采用了负的方法。实际上,在对语言的本质理解上,隐性连贯不妨也充当了负的一面,因为语言连贯当中确实有着一种不可知的东西。
   多少年来,众多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都希望能够完美地解释语言存在的各种现象,似乎千方百计地规划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来阐释语言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质疑、思辨、争论、颠覆到新的质疑的周而复始,贯穿了整个语言学的研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总是有无法解析的遗憾。当我们在解析语言连贯形式与内容无法统一的时候,我们只能靠描述其隐性连贯,即显性连贯的负面来衬托语言的活灵活现的存在。实际上,我们很难在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去准确地划分这两种语言的对立面。我们只能感知,也许这是无奈,但却是反映出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存在不是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但又不得不掺杂着人的意志。这跟道家的思想是接近的,因为“道”不可道,也许这就是事物存在的道理。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对于语言的研究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即有时候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记录可能比创建一个语言学派更富有意义。因为语言的规律是无形的,会随着生活的发展不停地变化,我们永远只看到我们认识语言的那一面,而未知的面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道家思想中,由于“道”无法被描述准确,所以老子就把“道”比作水,水流到哪,它的形状就跟那儿的地形一样,他认为这种状态就接近“道”了,但还不是“道”。因此,对语篇隐性连贯的描述并不一定需要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更需要的是不断地挖掘语言存在的新现象和对其进行几乎精细的分析。
   3 语篇隐性连贯是人类认知的高级产物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生活,不断地创造出语言的新形式和新的语言使用规范。在使用语言描绘世界中,人类的认知变得更加纤细和复杂,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不是用简单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的。
   语篇隐性连贯的出现不单是为交际为指向的,更多的是实现说话者或者作者内心世界所要表达的某种认知趋向(intentions),这是一种人类自我认识不断提高的产物,是人类认知达到一定高度的综合反映。在人类的交往中,完成交际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所需要的认知水平并不要求很高,有时候一些简单的手势、声音和符号都能够完成交际活动。如母亲看到自己的婴儿哭起来,就能很快估计出小孩有可能是肚子饿了。再如,中国以前长城上的烽火能向远方传递有外来入侵的军事情报等。语言除了要完成这些实用的语言功能外,还要完成超越交际的功能,那就是实现自我的功能,把自我的认知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为文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结语
   语篇隐性连贯的存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是人对于自我认识的一种升华,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产物。它的存在有着多维的空间,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有着可探究的现实理据。我们人类对于语言的认识还有很多的盲点,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挖掘这些被人遗忘的金矿,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到达它的核心,但至少我们向前迈进了一步。
  
   注:本文系2010广西教师教育立项课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认知语用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Sperber,Dan and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1995:260.
   [2] 王東风:《连贯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 申丹:《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4] Givón,T.Coherence in Text vs.Coherence in Mind.In M.A.Gernsbacher &T.Givón (eds)[A].Coherence in Spontaneous Text[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
   [5]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 郭纯洁:《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现代外语》,2003年第1期。
   [7]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版。
其他文献
十七届四中全会一结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1、22日两天之内,就召开了3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难感觉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我
笔者认为,修订后的新(以下简称)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自始至终贯串着素质教育精神,针对性、实效性是其主旋律.
五峰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20.88万人,山林面积274万亩,人平14亩,是耕地的10倍。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山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把经济发展的优势、潜力和希望放
期刊
好作风是动力,是资源,是氛围,是环境,关乎事业成败。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
期刊
他始终站立潮头,迎风顶浪,演奏着激越昂扬的绿海乐章,唤醒了沉睡的荒山。那山上翻滚的波涛正是荒山回报的欢笑。 He always stood in the forefront, the wind and the wave
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有林林种种的 瘦客户端概念推出,但经过了这么几年的风风雨雨,瘦客户机的市场却仍没有起来,究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这也许与其最初的定义与发展到现在成了有
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临挑战最严峻的一年。中央对此已作出形势判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将加大改善
摘要 语域分析理论是对语篇中语体变异与语境变量关系的深层次解释,有助于深入理解语篇构建的意义及其得体性。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领奖演讲中讲了一个关于顶撞部队“老长官”而深感内疚的故事,从语域理论的角度分析,故事语篇的主题意义与语域一致性和得体性的关系,恰当地表达了莫言自我批评的诚恳精神。  关键词:语域分析 莫言故事 主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H0I2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