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最后600天(节选)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5年11月起,周恩来的身体已非常虚弱,只能躺在床上大小便,后来消化道发生部分梗阻,经鼻饲管输入胃肠道的营养物引起腹部胀满不适,只好改为每天除静脉输入抗菌素等治疗外,同时输入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热量需要。但是,大量各种广谱抗菌素的应用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大便量和次数都明显增加,进而发生霉菌病,全身高热持续不退,心脏与肾脏功能渐渐衰竭,给治疗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
  周恩来躺在病床上,大部分时间都是静静的,很少说话。他已经没有气力说话了,但是他的神志非常清醒。
  也是最后一次手术的这一天,邓颖超决定将真实情况告诉在西花厅值班的四位秘书——钱嘉东、赵茂峰、纪东和赵炜。
  邓颖超对他们说:“组织决定告诉你们有关恩来同志的病情。他是得了不治之症——癌症。据医生判断,不会超过明年春节,你们思想上应有所准备。”
  听邓颖超这么一说,四位秘书顿时觉得天旋地转,泪流满面。尽管他们知道总理得了重病,但决然没有想到如此严重,而且不久就要和大家生离死别,阴阳两隔。
  手术后不久,周恩来从医院打电话来,点名要女秘书赵炜今后陪着邓大姐去医院。因为他躺在病床上,看见邓颖超不管刮风下雨,几乎每天都来,而且都是独来独往,有时隔着窗户望着邓颖超花白的头发迎风飘动、步履蹒跚的背影,周恩来心里涌上的不仅是温暖也有心痛。毕竟邓颖超也过了七十岁,他多少有些放心不下,于是主动提出让一位秘书陪着她来医院,多少有些照应。但邓颖超却不愿意麻烦秘书,第二天还是一个人来了医院。
  周恩来一见有些不高兴。他特意打电话嘱咐赵炜,要她以后一定陪邓大姐一块来医院。
  赵炜是比较早到西花厅的一位秘书,十几年下来,和周总理、邓大姐相处得就像一家人。自从总理住院后,她不能多问总理的病情,几次想去看望,但是邓颖超怕秘书们去了,看见总理憔悴的样子会控制不住感情,反而影响周恩来的情绪,一直没有答应。但这次周恩来一定要赵炜陪邓颖超来医院,使得赵炜有机会到医院看望总理了。
  赵炜走进周恩来的病房,才叫了声“总理”,就快管不住自己的眼泪了……因为她眼前的总理已经病得脱了形,颧骨突出,胡子很长,那双曾经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深地塌陷在眼窝里,骨瘦如柴的身躯在病床上显得那样单薄弱小。她在西花厅工作十几年了,什么时候见过周总理如此模样?她的心颤抖不止,不知道再说什么是好。这时周恩来看见赵炜,脸上露出了少许笑容,伸出手来要与赵炜握手。
  赵炜进门没有洗手,怕手不干净,就说:刚从外边来,不用握手啦。
  周恩来的手坚持伸着,说:还是握个手吧!
  赵炜只好伸出手与周恩来相握。
  周恩来拉住赵炜的手,缓缓地说:你今后要照顾好邓大姐!
  赵炜心头一热,总理病成这个样子,心里还时时惦念着邓大姐。她点点头,硬咽地说:总理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大姐的。
  周恩来似乎完成了一个心愿,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了。
  赵炜一离开病床,眼泪便夺眶而出。
  这段时间,没有会见,没有会议,也没有文件,更没有不速之客造访,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周恩来和邓颖超1925年在广州结婚,在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里,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濡以沫,堪称一对模范夫妻。在这生离死别的最后时刻,他们之间该有多少要说的话啊!可是,他们谈论的仍然是如何严于律己,遵守组织决定。至于他们认为不应该谈论的其他“心里话”,始终没有讲起。
  邓颖超回忆说:有一次,我们在一起交谈,他对我说,“我肚子里还装着很多话没有说。”我回答他,“我肚子里也装着很多话没有说。”
  邓颖超经常守候在丈夫身边,从精神上给周恩来很多的关怀和慰藉。在充分估计到自己“时间不长了”的时刻,对于“后事”的安排,自然成了他们商量的共同话题。
  有一天,周恩来感觉自己精神还不错,他让妻子坐到病床边,两人又说起话来。
  周恩来主要说自己的病情,他让邓颖超问吴阶平院长,他的意思是说,我走以后,不仅不要责怪任何人,而且要感谢医疗组和关心照顾他的所有人。
  这些话说完,重病中的周恩来突然张开嘴唱起了《国际歌》 ——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却也让在场的人都感动不已。唱完这两句,他向在场的服务人员一一表示感谢,最后,他面向妻子深情地说了一句:“一切都拜托你了。”
  此时的周恩来自知病已无治,因此提前向大家致谢。最让人感动的是,即使到了生命的倒计时时刻,周恩来也没有露出一点悲观失望的情绪,也没说过半句沮丧消极的话。
  秘书们知道周总理得的是癌症,而且已是晚期,便要求去医院看望总理。作为年纪最小的秘书纪东,他在两个月前还经常出入医院,为总理处理公务,他那时看见总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他始终觉得总理会好起来的,一定会出院回西花厅的。因为他清楚地记得,总理住院前,他帮助总理整理文件时,总理看见一份涉及林彪调兵的文件,就将文件留下,对纪东说:这份文件留下来,这件事情我是知道的,等我出院亲自处理。这句话给纪东留下很深的印象,也留下了很大的希望,这份文件纪东一直为总理留在办公室的保密柜里,希望有一天总理会回来亲自处理。
  谁也没有想到,这份等着总理出院回来处理的文件,最终也没有等来主人批示的笔迹。
  秘书们经过等待,终于获准在12月31日去医院看望总理。
  他们到医院时,正好赶上周恩来从昏迷中醒来,他一眼认出朝夕相处多年的秘书们,他抬起手扬了扬,用十分微弱的声音招呼大家:“你们来了。”秘书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眼中永远不老、从不喊累的总理,此时已经瘦弱不堪,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大家心痛万分却不能表达,只能努力地屏住急促的呼吸与一眨眼就落下的眼泪,静静地望着总理,在心里与他告别。
  周恩来停息了一会儿又说:问家里同志们好——我累了——
  周恩来说完这句话,慢慢合上眼睛又昏睡了过去。秘书们一出病房门,再也控制不住,纪东哭得蹲在地上,久久无法起身。
  在周恩来去世一周后,邓颖超在同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以及亲属的谈话中,作了这样的回忆:
  我自己是共产党员,我用无产阶级的坚韧性,高度地克制我内心的痛苦,在他病中还要用愉快的精神和恩来一起同疾病作斗争。当他知道自己的病不能挽救时,一再叮嘱我,死后不要保留他的骨灰。这是我和恩来在十几年前共同约定下来的。
  1958年,恩来首先把他死去的父亲,我把自己死去的母亲以及重庆办事处的一些死去的同志的坟墓平掉,进行深埋。恩来还把他在淮安几代亲人的坟墓,也托人平掉,改为深埋,把土地交公使用。在中央作出人死后实行火葬这个决定不久,我们二人共同商定,互相保证,把我们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撒到水里、土里去。
  他自己就曾经讲过:人死后为什么要保留骨灰?把它撒在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水里可以喂鱼。他还主张人死了以后应该作尸体解剖。在他病重住院期间,他曾专门交代医务人员:现在癌症的治疗还没有好办法,我一旦死去,你们要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研究,能为国家医学发展作出一点贡献,我是很高兴的。
  关于恩来的后事,他曾经对我说过,丧仪要从简,规格不要超过中央的任何人。
  一定不要搞特殊化。
  当时双方都知道,最后的诀别不久就会残酷无情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然而双方把没有说的话始终埋藏在各自的心底,而且是永远地埋藏在了心底。
  (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周恩来最后600天》一书)
其他文献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向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
期刊
闲谈已停,大家不经意地看着了棋局,一个锋头正劲的少年世界准冠军对一位九十多岁的老棋手,胜负结果似乎是明摆的。棋一步一步摆出来,彭行与柳倩倩轮番说着一老一少的行棋思路。摆着摆着,本来在两侧坐着的嘉宾都站了起来,背身朝观众,盯着大棋盘上看。下面有棋力高的业余棋手,嘴里发出啧啧声来,也有业余高段张大了嘴,本来笑着的,现今凝定神情。他们发现棋盘上,黑白的攻防既激烈且平衡。看得出黑棋进攻性很强,比小君过去在
期刊
一百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一条小船  泊在嘉兴南湖之上  那是一盏明灯  把黑暗的社会照亮  那是一声响雷  震醒沉睡的巨龙  那是一条神奇的小船  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那是一个航行的方向  從此引领着  中国人民  走向胜利 走向富强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胜利闭幕。百年风雨,百年大业,诗人说,那条船是明灯,是响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读读诗,读读党史,
期刊
一百年前的七月,黑暗的东方迸射出希望的曙光,雄狮昂起不屈的头颅,中华大地终于获得了新生。  一百年前七月的那一天,是开天辟地的日子,是太阳升起的日子。 之后,无数先烈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用鲜血染红了那飘扬的旗帜。  最优美的诗,是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最动听的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全国人民由衷的心声,传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井冈山的道路、延安窑洞的灯火、改革开放的春风、科技发
期刊
徐雁,第一届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已出版著作有:《秋禾书话》《到书海看潮》《南京的书香》《沧桑书城》等。主编参编的著作有:《中国读书大辞典》《中华读书之旅》《中国阅读大辞典》等。2006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首度组织的《光明日报》等27家海内媒体联合评选为全国“四位优秀书评人”之一。2009年,被《中国新闻出版报》推介为当年度全国四位“国民阅读积极推动者”
期刊
叶兆言,第一届书香江苏形象大使,江苏作家协会专业创作员。著有中篇小说集《追月楼》《艳歌》《夜泊秦淮》 《枣树的故事》,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杂花生树》等。其中,《追月楼》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  记者:  叶老师,您好!本届书展,您为读者带来了《江苏读本》一书,在这本书里
期刊
储福金,2016书香江苏形象大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出版长篇小说《黑白》《心之门》等十二部,中篇小说《人之度》等五十多篇,短篇小说《缝补》等百余篇。获中国作家协会1992年度庄重文文学奖、江苏省政府文学艺术奖、紫金山文学奖,以及《北京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钟山》文学奖、《天津文学》奖等。  记者:  储老师,您好!近几年江苏作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将之一陈赓(gēng),是个在屠刀面前都不眨眼的顶天立地的英雄汉。可是,他却有三怕。一是怕同小孩子开玩笑,二是怕看到小孩子生病,三是怕听小孩子哭。  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居然会有这样的三怕?这是怎么回事呢?听了下面的故事,您就明白了。  在长征的时候,正是雨雪纷飞的季节,太阳早偏西了。陈赓在行军中看到了一个掉队小红军。这个小家伙,看来不过十二岁,一口四川腔,圆溜溜的脸,一双大眼睛
期刊
“开学”的第一天,小萝卜头在特务“大黑狗”的押送下,来到了男牢“忠斋”门口,向在那里等候他的罗伯伯深深鞠了一躬,说:“罗伯伯早!”  小萝卜头随罗伯伯走进牢房,“大黑狗”也跟进来。没有桌凳,小萝卜头就和罗伯伯席地而坐。“大黑狗”没趣地站在一旁。  罗伯伯说:“振中!从今天起,你就是学生了。做一名好学生,就要努力学习,不怕吃苦,懂吗?”“罗伯伯,我不怕吃苦,我一定努力学习!”罗伯伯高兴地说:“这很好
期刊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周恩来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