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十二指肠巨长息肉切除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g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34岁,反复黑便5年余。病程中,患者无腹痛、腹胀、呕吐。外院行胃、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曾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于入院前11d在我院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小肠上段巨大隆起病变,性质待定。入院前1d患者再次解成形黑便。入院后予抑酸、止血等治疗,胃镜发现十二指肠降段一长条状息肉,直径约1cm,长度估计约10cm,表面充血,质软。内镜下先行尼龙圈套扎,再予高频圈套切除,标本回收送病检示:息肉。

其他文献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临床上并不多见,但往往可发生于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本病治疗较困难,长期皮损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右下肢合并PG1.5年,最后在糖皮质激素(激素)内服及中药龙血竭胶囊外敷作用下,皮损治愈,报道如下。
患者男,56岁,主因间断性腹泻10余年入院。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大成形,6-7次/d,伴脐周隐痛,对症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2年前2次行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空肠、回肠中较多白色条絮状漂浮物(图1),但未能明确诊断,为进一步诊治入院。体格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脐周略有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
上消化道重复癌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发生两个或多个癌灶,是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的两种组织来源不同的恶性肿瘤,是临床较少见的多原发恶性肿瘤,发生在6个月内的为同时性重复癌。我院在2003年8月至2006年10月,经胃镜检出上消化道同时性食管胃重复癌15例。
胆管狭窄一直是胆道外科棘手的问题,肝移植术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手术解决较困难,而内镜技术的应用给胆管狭窄的诊治带来了新方法。
期刊
近年来,我院采用推顶圈套摘除法、透明帽吸引法、电针黏膜切开剥除法3种不同方法经内镜高频电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68例,我们体会3种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技巧。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以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或消失为主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可能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6[1]。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CAG的变化是演变成胃癌的关键环节^[2],因此及时诊断、定期随访CAG对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放大内镜观察胃窦黏膜小凹在胃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时的形态学特征,以探讨Hp感
我国胃癌、食管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都居世界之首,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居前位。近年来,西方国家报道胃癌呈下降趋势,食管癌则因病理分型的差异而出现明显的腺癌快速上升和鳞状细胞癌平缓发展的变化趋势。我国一些胃癌、食管癌高发区也有类似报道,但低发区的报道较缺乏。本研究通过回顾收集和整理武汉某职业人群的病理检查记录,分析1983年至2002年间该人群常见上消化道疾病检出的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回肠末端指回盲瓣至回肠肛侧约30cm的部分,它是小肠病变多发部位,随着结肠镜插镜技术的提高以及双气囊小肠镜的应用,其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发生在回肠末端的溃疡性病变,如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等,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相似,容易误诊。本文对55例回肠末端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经内镜钳道放置十二指肠金属支架需要钳道直径≥3.6mm的内镜,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金属支架在治疗十二指肠恶性梗阻中的应用。而在X线监视下以及普通胃镜下放置十二指肠金属支架不仅成功率低、操作时间长而且患者痛苦较大。能否找到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既提高普通胃镜下放置十二指肠金属支架的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又减少患者的痛苦成为一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