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层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时代建筑发展的主流建筑形态之一,对于高层建筑,其抗震效能的分析一直是国内外建筑抗震设计分析的研究热点,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抗震措施就是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只有从高层建筑物内部实施结构抗震,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效能。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措施
  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布置原则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当结构体系确定后,结构总体布置应当密切结合建筑设计进行,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造型和合理的传力路线。因此,结构体系受力性能与技术经济指标能否做到先进合理,与结构布置密切相关。
  一个先进而合理的设计,不能仅依靠力学分析来解决。因为对于较复杂的高层建筑,某些部位无法用解析方法精确计算。因此,还要正确运用“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指对一些难以做出精确计算分析,或在某些规程中难以具体规定的问题,应该由设计人员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比较合理地进行结构设计。以下论述的诸方面均须用概念设计的方法加以正确处理。
  1.1结构平面布置
  高层建筑的开间、进深尺寸和选用的构件类型应符合建筑模数,以利于建筑工业化。在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宜使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均匀对称。需要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长,值宜满足有关要求。
  3)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平面图形。
  1.2结构竖向布置
  高层建筑的高宽比不宜过大,一般将高宽比控制在5~6以下,当设防烈度在8度以上时,限制应更严格一些。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1.3变形缝的设置
  在结构设计中,为防止结构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裂缝,常隔一定距离设置温度伸缩缝;在高层部分和低层部分之间,由于沉降不同设置沉降缝;在地震区,建筑物各部分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或有错层时,设置防震缝。温度缝、沉降缝和防震缝将高层建筑划分为若干个结构独立的部分,成为独立的结构单元。在高层建筑里,应尽量少设置变形缝,当不可避免地需要设置变形缝时,应确保各单元间的变形缝有足够的宽度。
  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有的在扩初设计阶段还缺建筑场地岩土工程的勘察资料,有的在扩初设计会审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有的在规划设计或方案设计会审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无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设计缺少了必要的依据。
  2.2抗震设防标准掌握不当。有一些项目擅自提高了设防标准,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95)》划分应属六度设防的,但设计中提高了一度按七度设防,提高了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将会增加工程投资;有的项目严格应按七度采取抗震措施的,但设计中又按六度设防,减低了抗震设防标准,不利抗震。
  2.3结构的平面布置。外形不规则、不对称、凹凸变化尺度大、形心质心偏心大,同一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不均匀不对称,平面长度过长等。
  2.4结构的竖向布置。在高层建筑中,竖向体型有过大的外挑和內收,立面收进部分的尺寸比值B1/B不满足≥0.75的要求。
  2.5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不到位。砌体外围护墙砌筑在框架柱外又没有设置抗震构造柱,框架间砌体填充墙高度长度超过规范规定要求又没有采取相应构造措施。
  2.6抗震构造柱布置不当。如外墙转角处,大厅四角未设构造柱或构造柱不成对设置;以构造柱代替砖墙承重;山墙与纵墙交接处不设抗震构造柱;过多设置抗震构造柱等。
  2.7结构其他问题。有的底层无横向落地抗震墙,全部为框支或落地墙间距超长;有的仅北侧纵墙落地,南侧全为柱子,造成南北刚度不均;有的底层作汽车库,设计时横墙都落地,但纵墙不落地,变成了纵向框支;还有的底框和内框砌体住宅采用大空间灵活隔断设计,其中几乎很少有纵墙。
  3加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
  3.1场地和地基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选择地基时,一般而言,岩石、半岩石和密实的地基土对房屋抗震最有利,是最好的建筑场地;而松软的,软弱粘性土等,尤其是易发生砂土液化的地区,都对房屋的抗震不利。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不采用桩基。
  3.2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平面宜为矩形,方形、圆形等规则的平面,因为形状规整,地震时能整体协调一致,并可以使结构处理简化。否则当平面为L、T形时,形状凸出凹进,结构的质心和刚心不重和,地震是转角应力集中,扭转震动明显,导致远离刚心的刚度较小的构件,侧移量加大,所分担的水平地震力与显著增大,很容易发生破坏,甚至导致整个结构因一侧结构失效而倒塌。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如果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应按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
  3.3建筑结构材料的选取
  在高层建筑结构方案的设计中,结构材料的选取是很重要的。从抗震角度设计来说,结构体系的抗震等级,其实质就是在宏观上控制不同结构的延性要求,例普通钢筋宜选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400级和HRB500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HRB335、HRB400和HPB300级热轧钢筋。这要求我们应根据建设工程的各方面条件,选用既符合抗震要求又经济实用的结构类别,按此标准来衡量,使用不同材料的几重结构类型,依其抗震延性性能优劣的顺序是: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砌体结构。   3.4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对于高层建筑,选择坚硬的场地土建造高层建筑,可以明显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破坏程度。错开地震动卓越周期,可防止共振破坏。隔震设计应根据预期的水平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选择适的隔震支座及为抵抗地基微震动与风荷载提供初刚度的部件组成的隔震层。提高结构阻尼,采用高延性构件,能够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减轻地震作用,减小楼层地震剪力。
  3.5抗侧力体系的优化
  对一般性构造的高楼,刚比柔好,采用刚性结构方案的高楼,不仅主体结构破坏轻,而且由于地震时的结构变形小,隔墙,圍护墙等非结构部件将得到保护,破坏也会减轻。提高结构的超静定次数,在地震时能够出现的塑性铰就多,能耗散的地震能量也就越多,结构就愈能经受住较强地震而不倒塌。改善结构屈服机制,使结构破坏十按照整体屈服机制进行,而不是楼层屈服机制。设计结构时遵循强节弱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的原则。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该选定构件中轴力小的水平杆件,作为主要耗能杆件,并尽可能使其发生弯曲耗能。从而使整个构件具备较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3.6常用的加固设计
  针对抗震鉴定结论,根据建筑结构不同体系及不同特点,在抗震加固时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加固方法:对了原有结构体系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况,条件许可时可采用增设构件的方法予以改善,否则采取能同时提高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方法,使整体抗震能力满足要求;对于需要提高承载力或结构整体刚度的情况,可以增设构件,扩大原截面,设置套箍等方法;对了结构的整体性连接不符合抗震要求的情况,可以以提高变形能力为思路;对于局部构造不符合要求时,可进行局部处理或改变传力途径,使地震作用由增设的构件承担,从而保护局部薄弱构件;对于次要的非结构构件不符合抗震要求的情况,可仅对可能倒塌伤人的部位加以处理。
  3.7控制结构变形
  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主体结构变形的大小。水平地震作用下高层结构各楼层的侧移,包含四种成分:整体剪切变形,整体弯曲变形,整体平移,整体转动。对不同的结构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结构的变形。结构实验和震害调查表明,采用层间侧移角度来评估结构的损坏程度是比较合理的,《抗震规范》对高层结构不同水准下的层间侧移角限值作出了规定。减小结构侧移的途径主要有:减小框架的柱距和梁距,采用弯-剪双重抗侧力体系,设置刚臂,竖向支撑的交错布置,变平面构件为立体构件,围护结构参与抗震,倾斜立面的利用,扭转体型的应用,双曲线圆筒的应用,加大房屋等有效宽度。
  3.8减轻房屋自重
  在高层地上部分的总重之中,各层楼盖的自重越占40%左右,所以可通过采用密肋楼板、无粘结预应离平板,预制多孔板,现浇多孔板、应用防火隔热涂料等方法减轻楼板重量。钢筋混凝土墙体较多的高层结构中,应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减薄墙体。使用高强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轻型隔墙、轻型围护墙等措施也是减轻房屋自重的有效途径。
  4结语
  未来,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建筑用地的日益减少,城市高层建筑必定会成为人们最佳选择。而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特别是要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强度是十分重要的。而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就逐渐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中之重。加强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的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点之一,也是促使高层建筑物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维东.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5)
  [2]魏守文.现代高层结构设计与抗震要求[J]. 江西建材. 2011(02)
  [3]张丽霞,张荣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分析与探讨[J]. 中国建设信息. 2009(0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就结合当前暖通空调安装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设计方法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现状,对如何做好相应的暖通空调设计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关键词:居住建筑;暖通设计  一、在对暖通空调进行有效设计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1、在对暖通空调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搞清相关建筑物在施工总图中的具体位置,此外也要注意观察其周围建筑物以及周围供热以及供水和供电、供气等所有管道的埋设地点以及敷设方式,并将可能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构织理性的历史分析,得出建筑与景观结合的植物织理性应该是日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呼吁了专业的交叉学习,同时建议对“植物织理性”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植物织理性;景观设计  正文:如果十年前提起建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头脑中浮现出的是一个个的方盒子;而如今再提到建筑,人们的第一印象将是各种标新立异的钢筋水泥体,形式各异,材料不同。在中国这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恒定
期刊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保存不同民族的独有文化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探索课题,中国元素建筑设计也跟着应运而生。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践与工作经验,先是分析了中国元素建筑设计的三个主要推动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将建筑布局元素應用到建筑设计与将人文思想元素应用到建筑设计两种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重点论述了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元素建筑设计;建筑布局元素;人文思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前符合我国国情,而且不但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对城乡一体化概念、内容、基础设施规划的特点,以及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东阳市地处浙江中部,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超高层建筑也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不断的出现。超高层建筑相对于其他的建筑而言对资源的消耗更多,所以提高超高层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对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分析,提出了建筑设计的绿色策略,旨在为我国建筑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设计;绿色策略  建筑工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比较大,所造成的污染和浪费的情况也比较
期刊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而人们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标准要求也在提升。在当前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大量建筑工程都开始引入环保节能的概念,抛弃以往会对生态体系带来严重危害的绿色建筑侧率。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是超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过程中的绿色策略探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建筑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绿色建筑;绿色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生活住房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大多数高层建筑来说,将其主体结构设计为转换层是必须的。为了满足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高层建筑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全面化。在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运用突破了常规的设计,在结构转换的楼层中转换构件,其对建筑结构的变化起到了一个过渡、衔接的作用,促使建筑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功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转换层有着复杂的结构,在转换层的施工中,为了
期刊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区域经济的载体,是推进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区现在的小城镇规划是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结合本地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及要求而制定的,做到起点高、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  0 前言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我区城市化现状的实际出发,
期刊
摘要:住宅房房建筑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影响住宅房建筑设计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住宅房建筑设计又应体现以人为本,应该满足综合治理,达到环境保护相关标准的要求,确保人居环境安全,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于住宅房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住宅房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  所谓的住宅房建筑就是指给人们提供日常住所、活动场地的建筑物,不一样的人群要求住宅房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广场夜景亮化工程设计进行分析讨论,涉及到广场夜景亮化工程设计的遵循原则,以及设计中需要考虑的相关问题分析,最后对其中的一个细节即光源和灯具的选择进行细述。希望该理念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帮助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广场夜景;亮化;工程设计  引言  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人们总是喜欢选择在夜晚得以放松。城市生活的特点之一便是夜生活丰富多彩。晚上举行朋友聚会、生日派对或者逛街购物等等实属常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