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幼儿在游戏中共成长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mingming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游戏的世界五彩缤纷,幼儿在这里有发现的乐趣、探索的激情,有失败的尝试、成功的欢呼,有对规则的敬畏,更有浓浓的情感宣泄……在幼儿游戏中,教师扮演着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识别与回应,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如何进行经验建构、如何完成认知冲突、如何提高学习品质以及面临何种需求与帮助,同时这也是教师在整合幼儿游戏信息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教育理念、跟进自身教育行为、促进自我教育成长的动态发展过程。

故事片段一


  在大班建构区游戏“热闹的马路”中,有四名幼儿在合作建构。大家都很认真地进行建构任务,建构出了宽宽的马路,各式各样的汽车。这时,传来一阵争执声:“这块积木我有用的。”“但这是我先拿到的呀!”Y教师走过去看了看,对他们说:“哇,这热闹的马路建得不错呀,怎么就吵起来了呢?大家互相谦让一点啊!”说完就去观察别的区域了。
  评析:几年前,我们还处在对“教师在前,幼儿在后”还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激烈争议中。在教师的意识中,发现幼儿游戏中有问题、有争执,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幼儿一个相对稳定、安全、平和的游戏环境,以为这样幼儿才能快乐地游戏。很显然,本次建构游戏开始,Y教师也犯了这样的错误。用现下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理念来评析与反思这个事件,问题的症结就浮出水面了。
  在这个故事片段中,Y教师是在没有接到幼儿求助的情况下直接介入游戏,呈现了单纯的“劝架”行为,对幼儿的发展毫无帮助,属无效介入。何为无效,一是教师没有管住自己,直接、过早干预了幼儿的游戏。二是教师忽视了幼儿经验的获取过程,幼儿通过在游戏中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而获取的经验是最为宝贵的。三是教师忽略了幼儿作为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在向“社会人”迈进过程中必须亲身体验的一种经历。

故事片段二


  过了一小会儿,建构区的小A跑过来向Y教师求助:“老师,我先拿到的积木,小B也想要,可是已经没有了,他要抢我的积木。”Y教师随着小A来到建构区,对几个建构的幼儿说道:“同伴间不可以吵架抢东西,游戏时大家要友好相处,游戏材料不够,可以合作玩,也可以轮流玩,还可以寻找替换物,想想办法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看到小A和小B不作声,Y教师感觉事情还没解决,于是故意走开,想看看接下来他们会如何处理。
  评析:在这个片段中,Y教师也是直接就介入了幼儿游戏中,并把处理问题的方法直接教给了幼儿。我们可以从Y教师的话语中接收到以下几点信息:一是游戏时同伴交往要友好,指向社会性发展。二是材料不够可以合作玩、轮流玩,指向规则意识。三是寻找替代物,或者一物多玩,这是游戏水平的提升。这里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在介入的时候考虑到促进幼儿发展的条件与因素,但是却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了幼儿,这样一来,幼儿虽然会有一时的经验积累,但没有经历自己参与的过程,很快会忘。这一介入属无果介入。何为无果,一是教师缺乏观察,不了解实际情况,仅凭自己的个人判断就直接介入,实际上最后是产生不了积极结果的。二是教师没有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没有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完全是以成人的视点出发,授之以鱼。三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出现偏差,呈现出的是一个教育者的形象,与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相差甚远。

故事片段三


  Y教师走到一边,发现小A自管自继续建构,小B试图从小C和小D那里找到需要的积木,但没有发现合适的,很沮丧,呆坐了一会儿,终于抹起了眼泪,跑来找教师,于是Y教师又走过去。这一次,她先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争抢积木?原来,小A想把圆柱体的积木放在马路中央,建构一个交警指挥台;小B则想用这块圆柱积木做墩子建构一座高架。
  Y教师问他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小A说,现在马路上车子很多,需要交警指挥交通,交警站在指挥台上,更方便指挥。
  小B说,就是因为现在马路上车子多,建构高架桥可以分流掉一些车,没有交警指挥车子可以看红绿灯通过啊。
  “那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Y教师又将问题抛出。
  小A小B争辩起来,小C小D也加入了进来。最后,大家觉得这个圆柱体积木建高架桥比交警指挥台来得重要,然后又从别处找来一块可以做交警指挥台的扁圆形积木,于是终于完成了整个建構,呈现的作品得到了其他幼儿的一致赞赏。
  评析:在第三次介入之前,Y教师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指导行为。首先在一旁观察幼儿的表现,然后在幼儿求助的时候介入其中,问了三个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你们是怎么想的?”“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从幼儿对事实的陈述开始,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激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幼儿通过“陈述事实,找出争执原因”——“发表意见,辨别事情利弊”——“达成一致,提出解决策略”,从而顺利完成“热闹的马路”建构任务。这次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引发了幼儿新的思考与探究,这样的介入与指导才有价值。
  分析与反思:一场“马路纷争”,引出“一波三折”。“一波”指幼儿的建构风波,“三折”分别指教师三次不同的介入与指导。本次建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积累游戏经验、提高游戏水平、增强人际交往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则是对自身理念与行为的考验。结合教师的这三次介入与指导来看,从一开始的无意识无效介入,到第二次有意识无果介入,再到第三次有目的有效介入,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教师理念的“从无到有”、对幼儿游戏观察的“从粗到细”、指导幼儿游戏的“从说到引”,能看出教师理念的转变、教育策略的调整与教育行为的跟进,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自我的不断成长。
  确实,幼儿在游戏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很多场景都是直接的、复杂的、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看待幼儿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拓展、开创自己的世界,在此过程中积累有助于改变自身、促进发展的经验。而教师除了观察,还要解读幼儿游戏的密码,并进行识别与回应。如果说幼儿通过游戏来获取经验得以发展,那么教师就是在游戏过程中与幼儿共成长。很庆幸Y教师能陷入这样一场“马路纷争”,发现自己在观察与指导幼儿游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与行为,最终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有效帮助,引导幼儿解决问题,获取成功。
其他文献
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有用的、新的知识经验。对幼儿来说,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必须具有吸引力,能让幼儿自觉自主选择区域活动,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和操作。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法和特点,在解读幼儿当前“水平、能力”的基础上投放活动区材料,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在运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探索,从而获得新的
期刊
从教20年来,我深感幼儿园集体活动正经历巨大的变革与创新,我们的教育观、儿童观在不断改变、更新,在不断推翻、重塑、再推翻、再重构中行进。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课程观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让幼儿的童年回归游戏,让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照亮孩童。那么幼儿园集体活动该何去何从,该如何在继承与扬弃中保留这一教学的抓手,使它在课程游戏化的指引下既能更加科学,又能助推幼儿的成长与教师
期刊
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大背景下,我园作为第四批省课程游戏化建设单位,在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号召下,不断学习省、市级相关文件精神,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从申报——立项——实践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旨在让园本课程建设变得更具操作性、更赋地方性、更贴近幼儿生活、更满足幼儿当前需要。此外,我园通过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不断创新教育实践,从理念到行为对课程游戏化的建设有了更全面的思考。一、理念先行,实践优化——增
期刊
近些年,国内外都掀起了绘本阅读的热潮。绘本图画优美,语言简洁,故事有趣,大大激发了儿童阅读的兴趣,有些绘本还受到成人的喜爱。绘本除了本身的叙述和绘画手法以外,还源于它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现以绘本《蚯蚓的日记》为例,从多角度展现绘本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一、蚯蚓外表,天真孩童  这本绘本描述的是一只咖啡色蚯蚓的故事。它每天钻地洞,吃垃圾,学习各种蚯蚓的生存技能。但仔细阅读后发现,这只蚯蚓虽然披着
期刊
“十三五”期间,我园立项开展了省级规划课题“幼儿园创意生活建构中引入‘成长故事’机制的实践研究”,旨在以“成长故事”为载体,建构我园创意生活,使幼儿园各项活动回归儿童成长的核心。教师、家长以及幼儿共同创造富有儿童生命成长意义的生活,使幼儿园创意生活建构过程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性建构,充满对儿童的关照,温暖而长久。一、“成长故事”在观察记录中“起”  成长故事之“起”体现在对成长故事的观察记录中,观察
期刊
作品阐述:  作品类别及材料:母鸡和小鸡属于益智类玩教具。主要以不织布为主料,粘扣、填充棉、各类夹子、硬纸板等为辅料。  创新点:本玩教具借用母鸡、小鸡、毛毛虫的可爱造型,使数学操作活动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更有趣;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安全性:以不织布为主要材料,以粘扣、夹子、填充棉、硬纸板等为辅料制作而成,材料本身具有安全性、色彩鲜艳、牢固耐用的特点。使用方便、安全,
期刊
一场疫情,让我们被迫宅在家中,却也带给我们难得的、安静的思考时光。还记得去年秋天,一群孩子围着陈爷爷,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陈爷爷,你听,沙沙沙、沙沙沙,好听的声音哪里来?”“陈爷爷,看,落叶在‘下雨’吗?”“陈爷爷,为什么有些落叶上有一个个小的洞洞?能不能用来吹泡泡?”……就这样,孩子们与陈爷爺开启了别样的“约会”。  孩子们口中的“陈爷爷”是我园的一名后勤工作者。一说到后勤,大家就会认为是在幕
期刊
从小重视阅读的我,从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坚持为他读故事。不论是从孩子的年龄还是从孩子喜好等角度,总会给孩子选到合适的书。在暖暖的灯光下,我读书给他听,一页一页,一本一本。自从孩子上大班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我知道孩子上小学后会开始识字,也会在学校里读课文,所以他要有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尽管只要孩子愿意,我依然会读给他听,但是现在儿子已经可以独立阅读,而且还愿意读书给我听。我们俩经
期刊
最近在微信里看到一篇介绍乐嘉带4岁女儿穿越沙漠的文章。读后,确实震撼,也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恰如文中所问,你能相信,一个4岁的小女孩,用了4天的时间,走了74公里,腿上脚上全是疹子和泡,只为徒步穿越沙漠吗?不理解的人,认为乐嘉在折磨孩子。而乐嘉表示,自己的初衷不过是带女儿出去玩。当然,他也说过,他希望女儿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如果孩子这么小的时候都能坚持下来,长大以后很多困难也能自己克服。爱
期刊
“你家孩子说话真像大人。”时常听到朋友间这样说。的确,现在的许多孩子不仅在说话方式,而且在说话内容方面都酷似成人,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有幼儿园教师分享道:“当把积木拿出来放在桌上,许多小朋友的第一句话是‘来,搓麻将’,伴随的第一个动作是把积木搓来搓去。”“孩子说话像大人”的现象是喜是忧?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孩子的教育水平提高,接受的信息量增多,发育速度明显加快,成熟阶段提前。总体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