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求知的欲望是很自然的,因此不能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来强迫学生学习,应使学习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应当采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夸美纽斯)。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兴趣;产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73
语文教学是用智慧创造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激发创造的事业,作为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使语文具有生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应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必须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下面,笔者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引导参与,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兴趣”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两种“催化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造条件,从培养兴趣入手。夸美纽斯说:“对于学生来说,求知的欲望,是很自然的,因此不能强制和惩罚的方法强迫他们学习,应使教学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应当采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 运用易引起学生兴趣及好奇心的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文内容中去。(1)由故事导入:例如,笔者在上《荔枝蜜》一文时,先给同学们讲唐代的杨贵妃,为了饱自己的口福,让使者从遥远的南方,一路换乘好马,日夜兼程,传送荔枝的故事,并引用杜牧写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荔枝是多么鲜美啊!荔枝蜜会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荔枝蜜》这篇课文。同学们听完了这段导语之后,学习兴趣盎然,主动地,积极地从故事转入到课文内容中去。(2)由实验导入:又如,上课文《死海不死》时,笔者先准备两个透明玻璃瓶(一个瓶装淡水,一瓶装浓盐水),两个鸡蛋,当堂演示,把鸡蛋放入两个瓶中,然后让学生细致观察,指出了鸡蛋在瓶中浮沉的情况,再让学生品尝一下瓶中的水,再解释鸡蛋浮沉不同的原因。(淡水密度小浮力小,浓盐水密度大浮力大。)再假设,有这么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盐浓度这样高的海水,结果会怎样呢?请同学们从《死海不死》这篇文章中寻找出答案。通过简单实验,同学们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观察、研究,引起极大的兴趣。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是多么重要。
2. 安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
我们都曾记得,少年时代的一杯水、一堆沙,都能让我们玩一天半天,是什么原因?是兴趣。儿童在有兴趣的活动中成长,学生在有兴趣的活动中接受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思维比较活跃,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丰富。把快乐引进课堂,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及求知欲。
笔者在上毕业班复习课时,为了把单调枯燥的内容上得让学生有兴趣,笔者让两组同学,一组为红方,另一组为蓝方,红方持红旗,蓝方持蓝旗,双方每个同学手中,还有一面白旗。我点明本篇课文所复习的重点内容后,就让红蓝双方"撕杀"--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让对方回答,其他同学作裁判。回答正确的,能保住红旗(蓝旗)不倒:回答不好或答错题目的,则“举手投降”——举起白旗以示认输。如此一来,同学们想方设法,攻方绞尽脑汁出“狠招”,守方千方百计解“重围”。因此,在“唇枪舌战”中,同学们不理解,不明白的东西,都能摆到桌面上一一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紧张刺激,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把做学问变成一种趣味竞技,使学生共同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综合能力也得到训练,把单调枯燥的复习课上得兴趣盎然。
在平时上课时,笔者自己设计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节目《过关斩将》。每上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笔者就把字词解释设计为第一关,作者、作品及有关的文学常识设计为第二关,把背诵与理解设计为第三关,知识引申为第四关,让一个组(约15人)的学生参加比赛,选出最后一名作为“关主”。学生每到笔者上完本单元的内容时,就已作好准备,跃跃欲试,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笔者在学生比赛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及时对所教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二、营造环境,培养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只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胆地开发人才中的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可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1. 重视学生参与,感受成功喜悦
学生有了积极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有参与的机会。每一种成功的教学,都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重要的参与机会,让全体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保证参与人次,尤其是采用中下层次的学生参与人次。都能给每一位学生带来成功的机会。因为,学习成功是学生感到愉悦,乐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滋味。因此,笔者在上课时,以学生个体训练为主,在问题设置上,做到分层活动,把握好难度,在回答问题时学生都有成功机会,都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点滴成绩,适时地作充分肯定,使每个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及自信心。如本学期开学时,学校突然调换了笔者所教的班级,接手另外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在此之前,笔者了解到该班有几个调皮,上课爱说话,甚至与教师动粗的同学,笔者查清他们的情况后,笔者佯装不知他们的种种劣迹,设置一些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然后当场表扬他们思维活跃,回答大声响亮,有勇气。连续几节课(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之后,笔者发现这几个同学,对自己上的语文课已产生兴趣,于是趁热打铁,与他们谈话,在表扬他们的同时,也指出其中不足,他们都很乐意接受。特别有一个叫傅伟的同学,转变之快,让教师、同学们都感到惊讶。由此可见,重视生学参与,让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 2. 运用美术、音乐,运用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美术、音乐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特定情境中,从而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的情绪,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体验、记忆、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陶冶。
例如,在上古诗文《使至塞上》及《天净沙秋思》这两首古诗时,如果只作简单理解,那么学生定会感受不深,体验不出诗歌的意境。笔者先让学生们结合诗歌内容,运用、发挥想象力,用色彩描绘出诗句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等景物;然后比赛,看谁的想像最丰富,谁最能理解诗句中描绘的意境,并从图画中表现出来。结果,学生们都纷纷展开自己的想像,全身心地投入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中去感受塞外奇雄的美景,及“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夕阳西下”的悲凉。笔者再把实景照片显示于屏幕,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那种深远的意境,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解解,对文章内容留下深刻印像,引起极大兴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曲,能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产牛浓厚的兴趣,思维始终处于最兴奋状态,情绪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更加领会课文言语内涵,陶冶学生身心。
三、以情施教,产生兴趣
一项对中、日、美三国初中生心理研究数据表明,三国初中生对教师突出的期望就是“理解孩子的心情”其比例各占各项调查之首:中国90%,日本93.5%,美国92%。从这些数据,我们看出学生对理解的渴望,也看到以情施教的重要性。
许多研究、实践证明,情感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的情绪应该是快乐的,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十分强调教师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极度重要性“我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别人?没有生气的主动性怎能鼓舞别人?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别人?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是教师教学准则中的精髓,是教师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接触任教过不少学生,笔者始终相信,用真心定能换取爱心,只有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的爱,才赢得学生的爱戴,才使学生喜欢该学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施教,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以情施教,才会赢得学生尊重与爱戴。在上届毕业班欢送晚会上,班长代表全体同学表达了对我感激之情:“你是一位辛勤的园丁,你不仅照顾了牡丹、月季、玫瑰,而且,还忘不了给无名小花浇上一点甘露;你是一个最令人敬佩的人,你知道,有了花和草的相互点缀和映衬,大自然才变得五彩缤纷”。听着这段真情的话,望着一张张热情的脸,一双双热切的眼睛,笔者深深感到:“说到不如做到,付出终会有回报。”只要我们园丁栽培,精心护理,纷芳的桃李终会满园绽放,万紫千红。
注:本文曾被广西教育学会评为一等论文。
(作者单位:广西合浦外国语实验学校 536100)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兴趣;产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73
语文教学是用智慧创造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激发创造的事业,作为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使语文具有生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应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必须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下面,笔者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引导参与,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兴趣”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两种“催化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造条件,从培养兴趣入手。夸美纽斯说:“对于学生来说,求知的欲望,是很自然的,因此不能强制和惩罚的方法强迫他们学习,应使教学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应当采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 运用易引起学生兴趣及好奇心的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文内容中去。(1)由故事导入:例如,笔者在上《荔枝蜜》一文时,先给同学们讲唐代的杨贵妃,为了饱自己的口福,让使者从遥远的南方,一路换乘好马,日夜兼程,传送荔枝的故事,并引用杜牧写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荔枝是多么鲜美啊!荔枝蜜会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荔枝蜜》这篇课文。同学们听完了这段导语之后,学习兴趣盎然,主动地,积极地从故事转入到课文内容中去。(2)由实验导入:又如,上课文《死海不死》时,笔者先准备两个透明玻璃瓶(一个瓶装淡水,一瓶装浓盐水),两个鸡蛋,当堂演示,把鸡蛋放入两个瓶中,然后让学生细致观察,指出了鸡蛋在瓶中浮沉的情况,再让学生品尝一下瓶中的水,再解释鸡蛋浮沉不同的原因。(淡水密度小浮力小,浓盐水密度大浮力大。)再假设,有这么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盐浓度这样高的海水,结果会怎样呢?请同学们从《死海不死》这篇文章中寻找出答案。通过简单实验,同学们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观察、研究,引起极大的兴趣。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是多么重要。
2. 安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
我们都曾记得,少年时代的一杯水、一堆沙,都能让我们玩一天半天,是什么原因?是兴趣。儿童在有兴趣的活动中成长,学生在有兴趣的活动中接受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思维比较活跃,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丰富。把快乐引进课堂,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及求知欲。
笔者在上毕业班复习课时,为了把单调枯燥的内容上得让学生有兴趣,笔者让两组同学,一组为红方,另一组为蓝方,红方持红旗,蓝方持蓝旗,双方每个同学手中,还有一面白旗。我点明本篇课文所复习的重点内容后,就让红蓝双方"撕杀"--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让对方回答,其他同学作裁判。回答正确的,能保住红旗(蓝旗)不倒:回答不好或答错题目的,则“举手投降”——举起白旗以示认输。如此一来,同学们想方设法,攻方绞尽脑汁出“狠招”,守方千方百计解“重围”。因此,在“唇枪舌战”中,同学们不理解,不明白的东西,都能摆到桌面上一一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紧张刺激,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把做学问变成一种趣味竞技,使学生共同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综合能力也得到训练,把单调枯燥的复习课上得兴趣盎然。
在平时上课时,笔者自己设计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节目《过关斩将》。每上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笔者就把字词解释设计为第一关,作者、作品及有关的文学常识设计为第二关,把背诵与理解设计为第三关,知识引申为第四关,让一个组(约15人)的学生参加比赛,选出最后一名作为“关主”。学生每到笔者上完本单元的内容时,就已作好准备,跃跃欲试,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笔者在学生比赛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及时对所教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二、营造环境,培养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只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胆地开发人才中的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可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1. 重视学生参与,感受成功喜悦
学生有了积极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有参与的机会。每一种成功的教学,都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重要的参与机会,让全体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保证参与人次,尤其是采用中下层次的学生参与人次。都能给每一位学生带来成功的机会。因为,学习成功是学生感到愉悦,乐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滋味。因此,笔者在上课时,以学生个体训练为主,在问题设置上,做到分层活动,把握好难度,在回答问题时学生都有成功机会,都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点滴成绩,适时地作充分肯定,使每个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及自信心。如本学期开学时,学校突然调换了笔者所教的班级,接手另外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在此之前,笔者了解到该班有几个调皮,上课爱说话,甚至与教师动粗的同学,笔者查清他们的情况后,笔者佯装不知他们的种种劣迹,设置一些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然后当场表扬他们思维活跃,回答大声响亮,有勇气。连续几节课(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之后,笔者发现这几个同学,对自己上的语文课已产生兴趣,于是趁热打铁,与他们谈话,在表扬他们的同时,也指出其中不足,他们都很乐意接受。特别有一个叫傅伟的同学,转变之快,让教师、同学们都感到惊讶。由此可见,重视生学参与,让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 2. 运用美术、音乐,运用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美术、音乐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特定情境中,从而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的情绪,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体验、记忆、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陶冶。
例如,在上古诗文《使至塞上》及《天净沙秋思》这两首古诗时,如果只作简单理解,那么学生定会感受不深,体验不出诗歌的意境。笔者先让学生们结合诗歌内容,运用、发挥想象力,用色彩描绘出诗句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等景物;然后比赛,看谁的想像最丰富,谁最能理解诗句中描绘的意境,并从图画中表现出来。结果,学生们都纷纷展开自己的想像,全身心地投入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中去感受塞外奇雄的美景,及“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夕阳西下”的悲凉。笔者再把实景照片显示于屏幕,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那种深远的意境,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解解,对文章内容留下深刻印像,引起极大兴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曲,能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产牛浓厚的兴趣,思维始终处于最兴奋状态,情绪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更加领会课文言语内涵,陶冶学生身心。
三、以情施教,产生兴趣
一项对中、日、美三国初中生心理研究数据表明,三国初中生对教师突出的期望就是“理解孩子的心情”其比例各占各项调查之首:中国90%,日本93.5%,美国92%。从这些数据,我们看出学生对理解的渴望,也看到以情施教的重要性。
许多研究、实践证明,情感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的情绪应该是快乐的,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十分强调教师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极度重要性“我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别人?没有生气的主动性怎能鼓舞别人?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别人?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是教师教学准则中的精髓,是教师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接触任教过不少学生,笔者始终相信,用真心定能换取爱心,只有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的爱,才赢得学生的爱戴,才使学生喜欢该学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施教,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以情施教,才会赢得学生尊重与爱戴。在上届毕业班欢送晚会上,班长代表全体同学表达了对我感激之情:“你是一位辛勤的园丁,你不仅照顾了牡丹、月季、玫瑰,而且,还忘不了给无名小花浇上一点甘露;你是一个最令人敬佩的人,你知道,有了花和草的相互点缀和映衬,大自然才变得五彩缤纷”。听着这段真情的话,望着一张张热情的脸,一双双热切的眼睛,笔者深深感到:“说到不如做到,付出终会有回报。”只要我们园丁栽培,精心护理,纷芳的桃李终会满园绽放,万紫千红。
注:本文曾被广西教育学会评为一等论文。
(作者单位:广西合浦外国语实验学校 53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