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古诗词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_1984t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培养是河北省重点项目,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着河北省未来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努力提升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要任务。就语文学科而言,古诗词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结合古诗词,从意象分析、情感温度、情境还原、关注生活四个方面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古典诗词;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183-03
  自2015年起,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开始承担小学全科师资的培养任务。小学全科教师承担着乡村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严格把控培养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有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已是广泛共识,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关重要。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为重要。”可见,如果学生的思维准确、流畅、严密、深刻、有条理,思维方法多向、辩证、创新性强,那么语言学习的效果就会好,效率就会高。
  2019年9月,全国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提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占比,旨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从小打下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将来才可能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推行小学全科教育就是在为下一代培养优秀师资,这是河北省教育主管部门对未来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也是对省内乡村教育现状的精准施策。所以,人才培养责任非常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根基,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和策略。
  在众多的语文素材中,古诗词是耀眼的“明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笔者把研究的重心首先放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探究古诗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以古典诗词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古诗词因其语言工整凝练、含义丰富隽永、节奏婉转流畅而深受人们喜爱,但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甚至令学生望而生畏。虽然古诗词篇目浩如烟海,但万变不离其宗。古人创作诗词有章可循,那学习古诗词也自然有方法和规律可探寻。找到规律就等于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捷径,就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使学生逐渐提升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笔者多年深入古诗词教学,逐渐寻得一些可供借鉴与学习的方法,在此略作分享。
  (一)意象分析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核心内容,是理解诗词的切入点和重要工具。受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影响,古诗词有着温婉抒情的文化特征。古人较为内敛,不喜欢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是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智慧而又聪明的古诗词作者,遍览天地万物,与天地对话,创造性地借助自然界中的事物,间接传达自己的感情。这些事物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这样的媒介逐渐被大量重复使用,并逐渐指向特定的情感和内涵,如今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的使用,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因此,意象解读就成为进入诗词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解读意象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内涵,然后追根溯源,根据意象的特征,寻找其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意象解读最重要也最难的步骤。建立意象与情感的内在联系,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如月亮是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那么月亮有哪些内涵和特征呢?“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可以寄托思念之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还暗含孤寂的情感,这是其内涵特征。那明月为什么可以寄托相思之情呢?为什么会表达孤寂之感呢?这就要发挥想象力,月亮高悬天空,虽月光皎然却孤寂无依,没有呼朋引伴的欢乐。这种孤独的特征被情感丰富的诗人捕捉到,诗人产生同病相怜之感,产生情感共鸣。另外,月亮高悬天空,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可以共享一轮明月,寄托思念之情。甚至曾经照耀过古人的月亮,如今也在照耀着我们,月亮可以架起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古人与今人来一场“对话”,因此也具备了传递情感的意象。久而久之,月亮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传递孤寂之感和思念之情的重要意象。
  诸如此类内涵丰富的意象在古诗词中俯拾即是。如绵绵不尽的青草、擅长传情的鱼雁、挽系客人的长长柳丝、雎鸠的和鸣与爱情、蟋蟀的鸣叫与思乡、无情的江水、有情的莲子等。
  对每一个意象都开启追根溯源的解读模式,深入浅出,形象可感,可以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能产生兴趣。这无疑会对古诗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也准确抓住了古诗词学习的本质,不会妄解、曲解意象,造成误读。
  (二)情感温度
  据笔者调查,不少学生有过如下体验:小时候,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津津有味,乐在其中,被书中的语言和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是他们对语文美好的初体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从中学开始,他们感覺到对语文有陌生感。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是语文教育出了问题,语文教育有些忽略本质,偏离方向。主要体现为中学语文教学过于模式化:首先是作者介绍,其次是背景介绍,再次是初读内容,然后是划分段落以及总结段落大意,最后是总结中心思想和艺术手法。以同样的套路应对每一篇作品,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模式化教学,逐渐消磨掉了学生学习的初心和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是作者独特情感的流露,有独特的抒情方式和抒情角度,是作者个性的呈现。语文学习本质上就是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其独特的表达情感的角度和方式,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对话,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源自于怎样的情感表达欲望、是以怎样的角度和方式表达的。
  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密切相关,文学作品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可以感动读者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和作者“对话”,通过细读文本和提出问题,寻找属于作者独特的情感呈现过程,感受作品的温度。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作品,读出作品的个性,读出鲜活的人生,读出生命的温度、厚度与高度。
  语文是有温度的学科,但模式化的教学,会让语文学习失去温度,会让学生觉得语文逐渐有了陌生感,变得不再让人亲近、冷冰冰的。这种情况在应试教育中最为明显。为了应对考试,教师针对题型,教给学生套路化的答题模式,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深陷“套路”中,形成思维定势,无法突破。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让学生脱离固有模式,用创新思维解读作品,非常困难,会遇到固有思维的强大阻力,而学生也多表现得茫然和无所适从。
  如《诗经·子衿》如果按照一般的主题解读模式,应该这样表述:诗歌通过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女子对男子思念至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这样的表述如隔靴搔痒,不尽审美之兴。而且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的,没有深入作品、细读文本,没有深入分析诗歌,缺少必要的情感温度。教师可以尝试这样解读:“这个女子在什么情况下,对这个男子思念呢?仔细阅读文本,哦!明白了,因为这个女孩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这个小伙子了。对此女孩发出控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从这两句我们可以读出怎样的信息呢?他们两个人交往,应该是女孩主动追求,主动和男孩约会。但是最近这段时间,两个人并没有见面,诗歌也没有提及原因,或是女孩有意考验,或是女孩家里有事。而这段时间,男孩也没过来找女孩,没有发出约会邀请,更没有因为女孩没去而表示担心,没有给女孩捎个信,没有来看望她。这时女孩非常着急,不知出了怎样的变故。因为深爱对方,再次发出邀约。男孩是否最终如约而至,在理解上有争议。有解释认为女孩独自在城阙徘徊,陷入思念,男孩并没有赴約。但我认为,理解为见到了更合适,更符合诗歌原意。对诗歌第三节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挑兮达兮’是女孩动作描写,代表忧郁地徘徊。女孩为什么会徘徊呢,关键信息在后半句“在城阙兮”,谁在城阙呢?主语隐藏了,但我们也可以基本判定,女主人公此时已在城阙,没必要再强调,所以应该是其他人,谁会来呢?显然不是无关之人,否则会与诗歌情境不符,由此判断是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他来赴约了。下面来到关键情节,女孩和男孩见面会有什么反应和表现呢?是延续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情绪,对男子近期失约表示控诉和质问呢?还是有其他的反应呢?女孩显然是情商非常高,她非常清楚,质问与控诉绝不是此次见面的核心内容,此时一味质问只能让两人的感情更加疏远。她最关心的不是失约的原因,而是两个人未来的发展。所以见面之后,女孩只是轻轻说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此中温情似乎融化了过去所有猜疑和芥蒂,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从现实角度看,两人感情恢复如初,女孩可以再寻找时机慢慢了解原因,寻找对策,女孩处理感情危机的方式值得赞赏,读者从中也能学到智慧。”
  这样理解这首诗歌,可以充分感受诗歌的情感。有温度的解读,把诗歌中的故事还原为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把诗歌中的主人公还原为鲜活的生命,而不仅仅是意义符号。用心解读,才能真正让诗歌走进学生的内心,滋润学生的心灵。以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温度。
  (三)情境还原
  关于情境还原,教师不能把诗歌解读局限于有限的文字中,不能仅是抠字眼、做翻译、做简单化理解。诗歌是生活情境和生活感悟的高度抽象与概括。解读诗歌时,要先根据诗歌有限的文字,发挥想象力,通过情境还原,分析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这首诗歌的。然后再分析作者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抒发感情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是非常有效的诗词学习方法,能极大增强诗词的真实可感性,能使学生从游离于诗词之外逐渐走进作品的情感,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感受作者捕捉生活之美的艺术匠心,能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解读诗词的能力。
  如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品主题清晰,表达了作者的伤春情绪。由于如梦令这一词牌容量小,所以作者艺术地选取生活场景,形成思维跳跃,这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困难。要想深入解读诗歌,就要通过情境还原的方式,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还原被作者过滤的生活内容和细节。还原情境需要思维能力助推,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借助问题导引。针对这首词,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作者为什么要喝酒?二者有什么内在关联?谁是卷帘人?“试问”一词表达的情态是什么?问的什么问题?最后一句中,可以发现哪些关键信息?学生从最后一句入手,逆向思考,反推情境,可以轻松解读这首词。原来词人因为风雨交加的天气而预想到自己喜爱的海棠花第二天可能凋谢,因而内心忧郁、借酒浇愁,因借酒浇愁而不胜酒力,最终沉沉睡去。第二天醒来,最关心的依然是她的海棠花,想问而又不敢直接问,于是用了一个精准的词“试问”,但遗憾的是“卷帘人”不解风情,随口应付,这就惹来了词人的不满,有点恼怒地回了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读懂这首词的那一刻,一个活泼可爱、情感丰富的词人形象同时呈现在了学生面前,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四)关注生活
  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古诗词所处的时代距今已非常遥远,如何让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就成为语文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学生一般比较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对与政治、制度、阶级相关的话题兴趣度不高,不喜欢在文学解读中过多批判等级制度和阶级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相关问题,点到为止。让学生把更多精力用在建立古诗词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关联上,实现情感共鸣。
  如教学苏轼的诗词时,对苏轼的政治遭遇和封建制度的弊端可以讲解,但不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更多关注苏轼在遭遇重大挫折时,通过诗词表达的乐观心态和旷达胸怀。从当代文化角度而言,苏轼的情商和逆商很高,没有被现实打倒,而是在逆境中突破自己,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当代年轻人也面临着竞争与挑战,所以教师要更多地从这个角度深入讲解苏轼的作品,建立起当代年轻人与苏轼的情感共鸣。
  再如《诗经·子衿》一诗,诗经所处时代是奴隶制时代,就社会制度而言应该受到批判,但在教学中批判制度不是重点,关注主人公的情感才是重点,这样才能让诗歌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孔子也非常重视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这也是《诗经》流传千年,依然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深刻领会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总结教学经验。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涵,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教师要继续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强化认识、提升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米雪.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2).
  [2]孟庆波.高中古诗词细读教学论略[J].学语文,2019
  (5).
  [3]魏艳娟.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11).
  [4]陈曦.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8).
  【作者简介】
  李健(1977~),男,河北邢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英语作为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在小学教学中尤受重视。本文主要探究小学生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如何实施差异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差异化教学;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200-02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且良好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拥有放松的心情,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此,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策略,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积极课堂氛围;营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比较重视知识与技能方面,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课堂活动的设计也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改变这一现状,在课堂设计之中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思维能力;提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195-02
期刊
【摘 要】2020年2月底,教育部要求各中小学校有序、有效实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大连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在大连电视台教育频道“数字课堂”节目中播放录制的新学期课程,各级学生进行居家学习。在此背景下,笔者负责录制大连市小学一年级的英语课程(新标准小学英语外研版一年级起点教材,一年级下册Module 3 Unit 1“Where’s the orange cat ?”)。在接到任务后,笔者开始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意志是他们必须拥有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对于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仅能释放学生的压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本文简要探讨怎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意志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小学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与科技进步的联系日益密切。把新技术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能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笔者将结合自身对网络教育平台的了解,谈一谈小学英语网络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网络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206-02  网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更多活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主动探究,学有所得,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保障。依托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拓展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能动性。本文从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入手,探索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整合中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
期刊
【摘 要】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语文写作,但由于身心发展和思维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较浅,写作普遍成为学生的难题。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积累写作素材,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产生自己的思考,才能使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情境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写作教学生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设备的不断迭代,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和其他智能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快速融合和发展。将这些技术如阿里钉钉和微信,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可以推动智慧班级管理的实施。本文主要研究其应用方式与效果。  【关键词】智能软件;智慧班级;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215-02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
期刊
【摘 要】剪纸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备的剪、抠、刻技法的独特性以及趣味性,都是其赢得孩子们喜爱的重要特性,因而如何挖掘传统剪纸艺术中的育人价值,值得广大教师探索。笔者将剪纸作为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从“赏剪纸、学剪纸、创剪纸”三个层面开展主题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剪纸的热爱,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剪纸艺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优化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