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审美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bian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育是一种追求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一种完善人格、培育美好情操的教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众所周知,美因为人而存在,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美。语文新教材有很多描写人美的课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能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当学生对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进学生对真善美的识别,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形成美的品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要特别重视挖掘作品的人物形象美,以培育学生美的人性情操,使学生成为“美人”。
  一、重塑人物形象,感受外貌美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美,才能成功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因为美的核心是人的美,人的外貌美是人美的主要表现之一。由于语文教材中的外貌美是用语言文字描绘的,对学生来说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要领会课文中人物的外貌美,必须先“破译”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文字。教师要指导学生悉心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外貌,联系积淀在其脑海中的记忆,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课文中的人物外貌。
  其一,充分利用影视媒体及互联网,恰当运用多媒体平台,直接播放相关人物形象的图片或影视资料,重塑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外貌美。新教材所选编的大多数是古今中外各时期的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数都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剧,在备课时可以截取相关的银幕剧照,或上网查找相关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理解外貌美的经验。如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在备课时截取了电影《杜十娘》的几幅剧照,让杜十娘形象地站在投影银幕上,增强了学生对杜十娘外貌美的理解。
  其二,借助人物再现法,重塑人物形象,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外貌美。新教材的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外貌是分几个段落进行描绘的,在不同段落描绘的外貌中,表达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以及命运的变化。还有些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时不是集中描写的,而是分散在课文中的几个段落之中,只有把这些描写拼凑在一起,才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面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人物再现法把课文中不同段落的人物外貌描写找出来,再现人物形象。
  其三,教师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外貌,帮助学生重塑人物形象,感受外貌美。有些课文找不到需要的直观材料,描绘人物外貌的文字又晦涩难懂。为让学生能把握文中的人物外貌,教师可以用准确、生动语言进行描述,启迪学生联想和想象,真切地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外貌。如《孔雀东南飞》对刘兰芝的描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掌握这段外貌描写有难度。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刺激学生大脑中的“形象思维区”,鼓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一个流光溢彩、素雅端庄、自然天成、婀娜多姿、清水出芙蓉、洋溢着生活生命气息的刘兰芝,就像“活”在眼前,让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真实。
  二、走进人物心灵,体悟人性美
  在教学中,仅让学生感知外貌美是不够的,因为人的外貌美不能反映人美的全部。其实最能反映人美的是人的心灵美。只有人的心灵美才能体现人美的真正存在价值。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分析人美必须着重分析人物的心灵美,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揭示形象的内在美,深化学生的美感,让学生从典型性格中体悟到人性的真善美。
  其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人物心理描写,直接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悟人性美。因为文学作品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莫过于心理描写。“文学如果不能描写出人的心理活动,就没有文学。”(《短篇小说琐谈》)人物的心理描写可以无拘无束地出入人物的心灵世界,精细入微地展示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通过人物感情的浪花波纹,激起学生心头的道道涟漪。如:我教斯·茨威格的《家庭女教师 》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中两姐妹的心理变化线索:好奇——困惑——愤怒——孤独——恐惧。学生由此体悟到儿童内心的纯真所受到的伤害与摧残,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承受愈来愈多的人情冷暖的烦恼与困惑。
  其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人物语言、行动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悟人物的人性美。如孙犁《荷花淀》,青年妇女们寻夫未遇,失望而归时,她们议论纷纷:“你看,说走就走了。”“可慌呢!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栓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缰了。”“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那是真的,……”这则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青年妇女们对丈夫害怕家里人拖后腿、连家都不回的做法有些埋怨,但对自己的丈夫光荣参军感到自豪,充分地反映出了她们坚强、纯朴的美好心灵。
  三、探究形象美情,陶冶学生情操
  在语文课的美育中,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鉴赏中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最终在审美探究中达到情操的升华。教师要使学生在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有体会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品格情操美,使学生心灵得到启迪,思想受到净化,进而达到从赏析课文到陶冶自身情操的最终教育目的。那么,如何赏析人物形象美呢?
  其一,抓住课文中人物外貌描绘,探究人物美好品格。课文中的人物外貌描绘与这一典型形象的心灵有密切关联,和作者对人生、生活及社会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教材中的人物外貌美和心灵美是统一的。如老舍《我的母亲》中母亲朴素大方的形象和母亲的勤俭朴实、坚韧执着、宽容大度、博爱热情、乐观勇敢、勇于奉献的品格情操相一致。
  其二,领悟作者寄寓在人物形象中的感情,探究人物美好品格。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寄托了作者创造目的和感情思想,是作者审美理想的真实写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赏析人物的心灵美,进而领悟作者的审美理想,把握作者写作目的,探究人物形象美的真谛,据此激励学生学习心灵美、领悟人美的内涵,达到陶冶自身情操的美育目的。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作者通过文中那个生命意志坚强、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具有鲜明性格和超人勇气的“硬汉”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寄予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通过利用我国15家上市银行2007-2014年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探究银行风险承担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风险承担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随着银行风险水平的提高,其高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了几年英语,进入初中后,部分学生便对英语失去兴趣,加上新课程改革后,对学生要求提高了,让学生们更束手无策。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的学习积极性?   一、 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是培养
《周易·旅》看似讲述行旅之道,实则描述了一场原本贞守道义.获得优势.却因沽名钓誉而骄兵战败的战例,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军事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案例警示。研究分析《
邓小平谪居江西期间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已经触及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这些反思为全面"整顿"和改革开放作好了思想准备,是邓小平理论
摘 要: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客观基础。而政府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社会公众是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力量,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在目前我国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企业只有完善自身的环境管理机制,强化自身的环境管理质量,才能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将具体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定位与创新。  关键词:生态文明;企业;环境管理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从甄别式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2006年以来,我镇启动“初中数学开放式评价的探索与实践”课题实验。经过多年的探索,课题组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初步形成了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  首先在
摘要:鲁迅和池田大作都可谓是墨子的现代传人。鲁迅除了将墨子兼爱平等、为民谋利的思想转化为自身坚韧抗争的性格、正义公平的思想外,他还在小说《非攻》中赞颂墨子反对不义战
在公益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旅游,红色旅游面临转型升级的同时,红色景区有必要考虑将公益旅 游注入红色旅游范围内,开发新的产品类型,从而增进红色景区的持久吸引力.在总结归纳国
期刊
心理资本指的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积极心态表现,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创新渴求度的提升,个体积极形态因素的集合促使其“资本化”,并达到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