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被热捧到为达到最低成立门槛发愁,分级债基过去不到两年时间里出现的悬殊落差,折射出基金业产品设计的短视。扎堆发行的结果就是集体品尝苦果。
1月份,中国证监会批准了“信诚双盈”、“国联安双佳”、“中欧信用增利”三只分级基金,再加上此前已经获批的“信达澳银稳定增利”和正在发售的“诺德双翼”和“金鹰持久回报”,共六只基金按照相关规定必须在获批6个月内发行完毕。
滞销不难预料。已经募集一个月的“诺德双翼”,尚不见成立的公告,记者从基金公司获悉,如何寻找让投资者参与认购的正当性,是基金公司渠道的最大困扰。而如何达到最低成立门槛,已成为不少拟发相关产品基金公司的最高要求。
站不住脚的分级债基IPO
如果投资者参与分级债基新基金的认购,会被专业人士视为非理性的行为。
理由是同类产品在刚上市时出现整体大幅折价,而这种折价目前尚未消除,与其认购新基金,不如在二级市场买入老基金更为合理。
以即将发售的“金鹰持久回报”为例,该分级A∶B类的份额比为7∶3,A类产品每半年开放一次,收益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1%(目前为4.6%),B类产品上市交易,封闭期为3年。
与其份额比例相类似的“泰达聚利”,尚有四年到期,A类收益率约4%,A类折价率14%,B类折价率为13%,整体折价率13.7%。
显然,在两位基金经理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从二级市场买入“泰达聚利”的A类和B类产品,比认购“金鹰持久回报”更合算。
甚至连专业机构也看不懂分级债基新基金发行的理由。据一家券商研究人士透露,2011年,不少拟发分级债基的基金公司要他为分级债基写推荐的研究文章,但均被他拒绝了。他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也没有看出分级债基值得推荐的地方。
他拒绝的理由是缺乏赚钱效应。在上市交易之后,A类产品加B类产品的交易价格,大部分低于基金的净值,这意味着,参与认购分级债基将要出现亏损,甚至出现超过10%的亏损。
这与股票型分级基金不同。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在上市交易之后,股票分级基金基本维持了A类折价、B类溢价的状况,很多基金能让参与认购的投资者保持不亏甚至赚钱。
基金公司也对这种新发基金表示质疑。
“找不到任何理由说明分级债基上市后不折价交易,你怎么说服投资者购买?”总部在南方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他所在的基金公司,对这类产品存在的理由抱排斥态度,在产品火爆发行时也未曾动心。
针对基金公司提出的“机构无法在二级市场买足份额的解释”,他表示,“这根本不是理由,机构可以分笔在二级市场逐日买入。”
A、B类的隐患
目前,市场上比较普遍的是两大类分级债基:一类是A、B均上市交易;另一类是A定期打开,B上市交易。
但A、B类份额均存在隐患。
从A类来看,上市交易的A类产品普遍出现较大的折价,参与认购的价值大打折扣,以折价率最大的聚利A为例,一度最高达到17%,认购者面临巨大浮亏。
为此,基金公司改进了产品的设计,推出了封闭半年并打开的产品,并提出了享受一年期定期存款上浮的优惠。
这种类似吸收银行存款的高利率确实诱人。在2010年底天弘基金刚推出类似产品时,确实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由于认购规模过大,该基金启用了比例配售的方式。次年6月发行的博时裕祥分级基金,因认购资金太多,博时基金不得不提前结束募集,并按照比例配售法分配认购份额。
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数量型调控手段的运用,在利率未调整的情况下,银行间的流动性日趋紧张,以投资银行存款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提高,让A类产品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在流动性一度非常紧张时,半年期的银行理财产品甚至达到5%至6%的收益率;而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兼顾了流动性的要求,不少仍实现了4.5%以上的收益率。
“表面上看,封闭半年的A类产品享受一年期定期存款并上浮的好处,但目前市场上流动性好的货币市场基金都能实现这一收益。”上述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表示。
这直接反映在打开申购赎回时,不少产品出现了较大的净赎回。
以万家添利B为例,其在2011年底打开第一次申购赎回,恰逢是银行拉存款的季节,该基金出现了超过10亿元的净赎回,A类与B类的份额之比也由成立时的2.42∶1下降至1.08∶1,杠杆率大幅下降。
同期募集的富国天盈A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A类与B类的份额比例,由成立时的2.34∶1变成了1.3∶1。
“高利率表面上保证了大额赎回乃至无法成立是小概率事件,但这不能完全排除,这是这类产品的隐患。”上述投资总监表示。
B类产品也有其自身的问题。
“一旦到了开放日,为了保证流动性,基金经理不得不解除杠杆、抛售债券,这对基金经理的扰动非常大。”上述投资总监认为。
此外,由于A类产品募集规模的不确定性,导致B类产品的杠杆也充满不确定性。
从分级债基B类的折溢价率情况来看,杠杆越高的产品溢价率越高。不过,由于每每隔半年打开申购,如果一旦杠杆出现下滑,基于此前杠杆的折溢价率,将是充满风险的,而其投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后遗症显现
除了刚开始销售热销之外,现在定期打开申购赎回的A类产品,将逐渐成为基金公司的负担。在重新启动分级债基的发行之后,只有华商基金撤出了申请,其他公司则继续上报并陆续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准,这造成了目前分级基金扎堆发行的困境。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首次发行是一道门槛。“公司现在觉得能成立就不错了。”一位拟发分级债基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透露。
从2011年底开始,分级债基首次发行规模就与基金公司初定目标落差很大,据报道,天弘丰利内部原定目标为40亿元,最终只募得16.7亿元。
更大的问题是持续营销。由于A类份额每半年打开申赎,这无异于每半年就是一次新基金发行。
“如果一次募集失败,就足以毁了产品,而这种可能性肯定存在。”上述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表示。
这意味着,为了维持原有的份额或者不使份额下滑过快,基金公司支付给银行费用的频率将大大增加,其付出的代价也将更大。
事实上,在2011年底也曾传出,为了答谢邮储银行销售分级债基的努力,有基金公司邀请该行分支机构进行了一次奢华的出境游。
1月份,中国证监会批准了“信诚双盈”、“国联安双佳”、“中欧信用增利”三只分级基金,再加上此前已经获批的“信达澳银稳定增利”和正在发售的“诺德双翼”和“金鹰持久回报”,共六只基金按照相关规定必须在获批6个月内发行完毕。
滞销不难预料。已经募集一个月的“诺德双翼”,尚不见成立的公告,记者从基金公司获悉,如何寻找让投资者参与认购的正当性,是基金公司渠道的最大困扰。而如何达到最低成立门槛,已成为不少拟发相关产品基金公司的最高要求。
站不住脚的分级债基IPO
如果投资者参与分级债基新基金的认购,会被专业人士视为非理性的行为。
理由是同类产品在刚上市时出现整体大幅折价,而这种折价目前尚未消除,与其认购新基金,不如在二级市场买入老基金更为合理。
以即将发售的“金鹰持久回报”为例,该分级A∶B类的份额比为7∶3,A类产品每半年开放一次,收益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1%(目前为4.6%),B类产品上市交易,封闭期为3年。
与其份额比例相类似的“泰达聚利”,尚有四年到期,A类收益率约4%,A类折价率14%,B类折价率为13%,整体折价率13.7%。
显然,在两位基金经理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从二级市场买入“泰达聚利”的A类和B类产品,比认购“金鹰持久回报”更合算。
甚至连专业机构也看不懂分级债基新基金发行的理由。据一家券商研究人士透露,2011年,不少拟发分级债基的基金公司要他为分级债基写推荐的研究文章,但均被他拒绝了。他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也没有看出分级债基值得推荐的地方。
他拒绝的理由是缺乏赚钱效应。在上市交易之后,A类产品加B类产品的交易价格,大部分低于基金的净值,这意味着,参与认购分级债基将要出现亏损,甚至出现超过10%的亏损。
这与股票型分级基金不同。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在上市交易之后,股票分级基金基本维持了A类折价、B类溢价的状况,很多基金能让参与认购的投资者保持不亏甚至赚钱。
基金公司也对这种新发基金表示质疑。
“找不到任何理由说明分级债基上市后不折价交易,你怎么说服投资者购买?”总部在南方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他所在的基金公司,对这类产品存在的理由抱排斥态度,在产品火爆发行时也未曾动心。
针对基金公司提出的“机构无法在二级市场买足份额的解释”,他表示,“这根本不是理由,机构可以分笔在二级市场逐日买入。”
A、B类的隐患
目前,市场上比较普遍的是两大类分级债基:一类是A、B均上市交易;另一类是A定期打开,B上市交易。
但A、B类份额均存在隐患。
从A类来看,上市交易的A类产品普遍出现较大的折价,参与认购的价值大打折扣,以折价率最大的聚利A为例,一度最高达到17%,认购者面临巨大浮亏。
为此,基金公司改进了产品的设计,推出了封闭半年并打开的产品,并提出了享受一年期定期存款上浮的优惠。
这种类似吸收银行存款的高利率确实诱人。在2010年底天弘基金刚推出类似产品时,确实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由于认购规模过大,该基金启用了比例配售的方式。次年6月发行的博时裕祥分级基金,因认购资金太多,博时基金不得不提前结束募集,并按照比例配售法分配认购份额。
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数量型调控手段的运用,在利率未调整的情况下,银行间的流动性日趋紧张,以投资银行存款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提高,让A类产品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在流动性一度非常紧张时,半年期的银行理财产品甚至达到5%至6%的收益率;而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兼顾了流动性的要求,不少仍实现了4.5%以上的收益率。
“表面上看,封闭半年的A类产品享受一年期定期存款并上浮的好处,但目前市场上流动性好的货币市场基金都能实现这一收益。”上述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表示。
这直接反映在打开申购赎回时,不少产品出现了较大的净赎回。
以万家添利B为例,其在2011年底打开第一次申购赎回,恰逢是银行拉存款的季节,该基金出现了超过10亿元的净赎回,A类与B类的份额之比也由成立时的2.42∶1下降至1.08∶1,杠杆率大幅下降。
同期募集的富国天盈A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A类与B类的份额比例,由成立时的2.34∶1变成了1.3∶1。
“高利率表面上保证了大额赎回乃至无法成立是小概率事件,但这不能完全排除,这是这类产品的隐患。”上述投资总监表示。
B类产品也有其自身的问题。
“一旦到了开放日,为了保证流动性,基金经理不得不解除杠杆、抛售债券,这对基金经理的扰动非常大。”上述投资总监认为。
此外,由于A类产品募集规模的不确定性,导致B类产品的杠杆也充满不确定性。
从分级债基B类的折溢价率情况来看,杠杆越高的产品溢价率越高。不过,由于每每隔半年打开申购,如果一旦杠杆出现下滑,基于此前杠杆的折溢价率,将是充满风险的,而其投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后遗症显现
除了刚开始销售热销之外,现在定期打开申购赎回的A类产品,将逐渐成为基金公司的负担。在重新启动分级债基的发行之后,只有华商基金撤出了申请,其他公司则继续上报并陆续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准,这造成了目前分级基金扎堆发行的困境。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首次发行是一道门槛。“公司现在觉得能成立就不错了。”一位拟发分级债基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透露。
从2011年底开始,分级债基首次发行规模就与基金公司初定目标落差很大,据报道,天弘丰利内部原定目标为40亿元,最终只募得16.7亿元。
更大的问题是持续营销。由于A类份额每半年打开申赎,这无异于每半年就是一次新基金发行。
“如果一次募集失败,就足以毁了产品,而这种可能性肯定存在。”上述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表示。
这意味着,为了维持原有的份额或者不使份额下滑过快,基金公司支付给银行费用的频率将大大增加,其付出的代价也将更大。
事实上,在2011年底也曾传出,为了答谢邮储银行销售分级债基的努力,有基金公司邀请该行分支机构进行了一次奢华的出境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