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水居巷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i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疍家传统系列小食就主要围绕大米这一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水上人家由于从事水上的捕捞作业时,根据潮水的涨落而生产,不能按时开膳,后来春节期间农闲加上气温相对低,经过摸索做出存放方便、食用方便的疍家民间传统系列小食,成为新年及日常佳品。
  早就听说,三亚水居是巷疍家人汇聚地。早晨八点左右,我们在这附近兜兜转转寻找水居巷,据说这里有正宗的疍家小吃,有人指给我们从南海巷穿过去便是水居巷了。寻找这小吃似乎没那么顺利,从水居巷走到南海巷,又从南海巷走回水居巷,来来回回都没看到传说中的疍家小吃。几经询问才知道,一是水居巷的大部分人都搬迁了,渔村里卖小吃的大多到码头对岸的南边海去了,那边游客多:二是疍家的小吃要到中午一点钟以后才出来,这个时间点都还在厨房做着呢。
  在一位好心疍家阿婆的带领下,我们在南海巷原三亚市南海街道办事处造船厂对面找到一个正在做疍家小吃的陈姓阿婆。外面三个亮澄澄的铜锅里是已经煮好了的八宝粥、玉米糊和糯米饭,领路的阿婆说:你看她锅刷得多干净,小吃这东西,稍有不干净就没人吃了。
  陈阿婆做的小吃规模并不大,但品种很多。两房之间的小弄堂里盖上遮挡阳光雨水的瓦,加上一道门,再摆上炉灶就成了厨房,刷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放着一盆盆做疍家糕的米浆,三个炉灶都开着火在煮东西,阿婆一会开这个锅搅拌一下,一会开那个锅加点料,看来得心应手。
  阿婆说这些小吃里面最难搞定的是疍家糕,每天七点不到就要准备,通过磨、捣、冷却等工序,将米粒变成米浆,再逐渐变成米糕的样子,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耗费四五个小时。据说这工序从疍家人诞生到现在,一直传承下来,可惜的是,目前年轻人已经很少懂得制作疍家糕了。
  早在唐宋时期,有人从广东、福建等地飘泊到海南,以捕捞为生,这些在船艇上居住、生活和作业成为疍家人。沧海变桑田,有些渔民上岸沿河岸搭疍家棚居住,多年后开始种植水稻,主食大米。疍家传统系列小食就主要围绕大米这一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水上人家由于从事水上的捕捞作
  疍家小吃的诱惑
  【TIPS】疍家糕的制作
  先把磨好的粉水倒入水盆中,加入定量清水进行搅拌稀释。然后就把稀释后的粉水倒入大锅中猛火煮沸后,转中火搅拌,在这个过程注意的一点就是一人添加柴火控制温度,一人手持棍棒不停地搅动粉水,直至把粉水中的水分蒸发。当其已成糊状的时候,就可以盛入盆中,用禾草铺底放入锅中加入半锅水盖上盖,煮沸后蒸焗2—3小时,待水干后可食用。
  【TIPS】疍家千层糕的制作
  1.将材料1拌匀揉成面团,盖上保鲜膜静置醒40分钟备用;
  2.将咸疍黄烤熟或蒸熟后剁碎,与其他材料2拌匀为内馅备用:
  3.将作法1的面团桿成一大张薄片,约30×60公分大小,在中间铺上拌好的馅料,将一边折叠压紧:
  4.再铺上一层馅料,再将另一边折叠压紧成一长形面片:
  5.再把面片另一半铺上馅料后,对折压紧,最上层表面沾上少许的水,撒上青、红木瓜丝:
  6.蒸笼底部放上一张白纸,将千层糕放入蒸笼,用中火蒸30分钟即可。业时,根据潮水的涨落而生产,不能按时开膳,后来春节期间农闲加上气温相对低,经过摸索做出存放方便、食用方便的疍家民间传统系列小食,成为新年及日常佳品。
  疍家糕比一般的糕点更香糯软滑,关键是疍家人投入在其中的耐性,因而更受食客喜爱。在一阵拍摄之后,阿婆劝我们中午之后再过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再来时,南海巷已经溢满糯米糕和肉香味。热腾腾香喷喷的煎堆、粽子、芝麻糊、鸡屎藤、糖水、椰丝糕、疍包肉、千层糕等小吃,与小吃一起出笼的还有炸鸡腿、红烧猪蹄、烧鹅、烤鸭等广式风味小吃,久居闽粤的疍家人或许也沾上了一些闽粤习惯,也喜欢那脆脆又香甜的肉味。
  街上大部分是女人,或是老人,几个几个靠在一起,一边说笑,一边照料着生意。再到造船厂对面的陈姓阿婆的小摊前,几个铜锅已经空了,阿婆说准备收工啦,想吃明天再来!
其他文献
同姓的疍家人在岸边多聚集在一个地方居住。但由于水上流动的原因,疍家人家族观念比较淡漠,三、四代以上便基本不认识。  疍家人分布在南方和东南沿海一带,即在今天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一带,而一些内河有水之处也有疍家人生活。疍家人常年生活在水面上,所以还被称为“水上人”、“水居蛮”。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曰:“疍,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楫为家。”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
期刊
我们这里很多人确实不懂什么叫疍家文化,现在搞出来了,大家才有所觉悟,陈列馆的建设也是弥补我们缺失的文化。  早在宋末元初便有来自闽广的水上居民疍家人聚居三亚海滨,元人王仕熙有诗云“客来疍浦寻蓑笠,黄蔑穿鱼酒正浓”,诗中所说的“疍浦”正是三亚大疍港。到清朝时,这群人依旧过着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的生活,《崖州志》里记载“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
期刊
他们靠海吃饭,靠海过活,在端午节这天有祭龙王这个习俗,祈愿全年风调雨顺,渔业兴旺。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是三亚疍家人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在三亚南边海社区的五龙庙,将举行祭祀海龙王仪式。据当地的疍家人介绍,因为疍家人全部都是渔民,他们靠海吃饭,靠海过活,在端午节这天有祭龙王这个习俗,祈愿全年风调雨顺,渔业兴旺。  疍家的历史,渊远流长。疍家人被称为“疍民”,即水上居民。他们以海为伴,以舟为家,
期刊
今年二月十一日,正是农历大年初二,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科大卫、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一行五人来到陵水新村镇的疍家鱼排,探访疍家人春节习俗。  疍家人最早可追溯到秦汉的古越族。相传自唐朝以来,闽粤两地疍家人越过琼州海峡,沿海岸顺流而下,依港口而居,一直到了最南端的三亚市。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陵水、三亚疍家人已超过二万人。较为集中的地方是陵水新村镇,三亚的南边海社区、红沙镇等,他们以海为家,
期刊
疍家人是一支特别族群,他们主要从事沿海港湾的渔业和水上运输,他们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以水为伴,长期与风浪搏斗,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也被人称作“疍家贼”,因在海面漂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解放初还差点成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一直以来,受到文化节学者的重视,同时,他们的族类群的特殊之处,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所受的磨难、精神等,也是颇为关注的对象,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了我国一些影视艺术家
期刊
这一代的巴夭族人处于无国籍状态,导致他们至今没有公民权和基本医疗,得不到任何教育,依然静静地沿袭着他们祖辈留下来的、鲜为人知的海洋生活模式,以海为家,四处迁徙,过着不折不扣的海上“游牧”生活,被人们称为“海上吉普赛人”。  水上人家,他们的家就在海上,以舟为宅,我国宋代《太平寰宇记》有“疍户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逐水而居”的记载,现在广东、广西、海南省的河流入海港口仍有着疍家人生活,这群被称为“海
期刊
深海的章鱼族群,在微溟的鱼灯下,打点餐后时光;红色的机械鱼群,像一团团拧紧发条的火;海马聚会于一丛丛水草森林,小人鱼在飞船王国里呼朋引伴;海龟背上的五彩螺蛳城,仿佛一座微型的庞贝。  对海,其实我是害怕的,这源于小时候做的一个梦,梦里的海底是黑黝黝的,忽然有一只鲨鱼扑过来咬着我的手臂,无论怎么挣扎都甩不开。就因为如此,无论我去过多少次分界洲,都不曾下海游过泳,潜过水,总觉得水下面会有一只大鱼正等着
期刊
车子爬过盘山小道停在天堂森林公园门口,从窗口望去,浩瀚的亚龙湾海岸上,密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清凉的海风吹拂着森林公园,仰望山上浓绿成荫的热带树木,高耸入云,俯瞰海滩边洁白的沙滩,充满热带海洋的原始美感。  这里是最能制造浪漫的地方,这浪漫被冯氏搬上了荧幕展现给大众。葛大爷演的秦奋对试婚新房鸟巢老鹰26号的介绍让影迷们印象深刻,他说“这是我准备死在这里的地方。面朝大海,背靠青山,四季花开,最后一眼
期刊
鱼饼色泽金黄,具有香、滑、爽、嫩、鲜的特色,是下酒下饭之佳肴。  食材:马胶鱼、米粉  调料:清水、糖、生粉、味精、盐、蜜糖  制作:  1、精选马胶鱼肉去骨后剁成肉泥,加味精、盐、蜜糖及少许生粉挞成白里透青的肉胶(俗称鱼青),然后加入适量清水拌均成胶糊,再用模压成薄饼状:  2、慢火烧锅下油,放下鱼饼,慢火煎至两面起金黄色即成。  疍家成鱼腩肉煲  疍家咸鱼,鱼香浓郁,再煲以五花肉,实在是美味无
期刊
一边涮煮一边趁热吃,一锅鲜美无比的海鲜汤,这种汤几乎不含任何脂肪,热量较低,疍白质含量高。正是如此简单的吃法,更得了海鲜的真蒂,原汁原味,才是真正的海鲜。  有句俗语说:“疍家酒席全是鱼,疍家无腥不成饭”。疍家棚的美味佳肴,来源于大海,全在于新鲜。充满智慧的海南疍家人,不但进一步发扬了疍家海鲜的传统烹调技术,而且博取了粤、川、湘、桂等大江南北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疍家风味。  新一代的疍家人顺应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