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个地区30~79岁成年人被动吸烟行为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tanc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10个地区非吸烟人群被动吸烟行为特征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方法

分析10个地区317 486名30~79岁非吸烟者在基线调查时的被动吸烟行为信息,描述其被动吸烟行为特征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结果

按照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标化,我国成年人被动吸烟率为56.7%,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为66.5%,其中农村高于城市。周被动吸烟频率、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日均被动吸烟时长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城市地区的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随周被动吸烟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女性中湖南省的周被动吸烟频率较高,但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较低,日均被动吸烟时长最低,河南省却与之相反;与吸烟者共同居住者的被动吸烟率是从未共同居住者的2.27倍(95%CI:2.24~2.29),且在女性中关联更强(OR=2.61,95%CI:2.58~2.64),而在男性中二者无关(OR=1.01,95%CI:0.95~1.06)。女性除日均被动吸烟时长小于男性外,其余指标均大于男性;且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者的多数被动吸烟指标较高;家庭年收入较低者的被动吸烟率和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较低,但日均被动吸烟时长较高;女性在婚者的被动吸烟率、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较高,男性与之相反。

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非吸烟人群的被动吸烟率、周被动吸烟频率、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和日均被动吸烟时长以及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共同居住年限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其他文献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中,在没有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控制传染源成为遏制疫情流行的最重要的防控措施之一。宁波市鄞州区在积极落实传统"早发现"综合措施的同时,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了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依托融合了医疗、疾控以及非卫生部门数据的健康大数据平台,创新性地探索开展大数据驱动的线上可疑病例筛选、线下核实处置的COVID-19病例发现工作模式,为今后实现更有效和高
目的探讨1990-2017年中国人群缺血性心脏病(IHD)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基于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研究开放数据,利用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对1990-2017年中国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IH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并结合人群归因分值(PAF)分析IHD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2017年,IHD的YLD
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1岁组儿童低出生体重儿死亡水平与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公开出版的《2004-2018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分析我国<1岁组儿童在不同性别、城乡、地区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分析城乡、东/中/西部地区不同性别<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各时间段内年度变化百分比(AP
目的基于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力和续发率,为COVID-19疫情防控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区分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选择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为指示病例,以最短潜伏期1~3 d分别评估传染力和续发率。结果截至2020年2月18日,广州市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349例,其中,确诊病例339例(占9
目的探讨肥胖与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参加2008年上海市社区大肠癌筛查研究中的45~74岁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筛查前风险因素和筛查后肠镜诊断结果,并结合人工主动随访收集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的结局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与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的风险比(HR)和95%CI。结果20 811名研究对象共计随访122 739.3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5.87年,共收
目的分析湖北以外省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谱特征和扩散强度。方法从各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获得每日疫情数据和病例信息,计算发病率、重症比例、病死率和扩散比。结果截至2020年3月20日,累计确诊12 941例,死亡116例,各省份平均发病率为0.97/10万,平均重症比例为13.5%,平均病死率为0.90%。发病率前三省份是浙江(2.12/10万)、江西(2.01/10万)和
目的分析武汉市武昌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为COVID-19疫情防控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收集截至2020年3月19日武昌区报告COVID-19病例资料。分别采用Excel 2010、SPSS 22.0、Arc GIS10.2和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8.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与结直肠腺瘤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浙江省嘉善县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项目,收集2012年8月至2018年3月初筛阳性的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问卷信息和结直肠镜检查结果。根据肠镜检查结果,纳入11 232例无病变健康对照和3 895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与结直肠腺瘤之间的联系。结果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吸烟、饮酒、肥胖与结直肠腺瘤患
目的评价肠镜检查对人群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基于浙江省嘉善县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项目,以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初筛阳性需要进一步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剔除基线信息不完整者、参加筛查前已患结直肠癌者和基线时发现的结直肠癌、肠炎或肠道溃疡患者,最终纳入25 894例。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肠镜检查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累计随访160 113人年,中位随
目的了解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情况,探讨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为降低四川省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水平和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四川省2005-2016年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183个县(市、区)医疗保健机构,选取HIV感染孕产妇4 734例及其所生围产儿4 78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母亲孕产期及围产儿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