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个班级里,学困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虽然教师经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学困生却不见有所转变。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教师要有长期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准备,了解学困生反复原因,并制定常态化转化策略,按部就班地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关键词】耐心;细化;聆听;启发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往往容易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尤其是学困生。现在学生普遍思想成熟得早。以学困生为例,道理都懂,但行动力较低。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低,缺乏目标;而追其根源,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要转化这一类的学困生难度比较大,除了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教师能做到的主要是制定转化策略并逐步实施。所谓润物细无声,教师用任何的技巧和策略都离不开爱和耐心。转化学困生应建立在4个关键词的基础上:平等、尊重、理解、聆听。
在这些基础上,班级管理可以专门针对学困生制定几种转化的辅助措施并且分阶段实施:
一、设立情绪宣泄渠道
外向的学困生其行为表现往往是自控力差和多动,内向的学困生则不容易表达情绪。日常在班级中要设立一些专门用于宣泄情绪的渠道,利于学困生释放表达情绪。
我曾经试过在班级中图书角设“畅所欲言本”,供全体同学每天寫下一些趣事或对班级管理的小点子。并希望通过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写下自己所想,以此渠道挖掘学生的思想动态、找话题跟他们沟通。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学生会经过一个慢热的过程,从“不敢写”到“写一些试探性的话”到“胡说八道”,又或者出现学困生不一定愿意写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可在本子上幽默地“喊话”,动员学生之间相互发动聊天。另外,班级设立两位像网管一样的班干部,管理“畅所欲言本”的语言环境,保证大家健康对话,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向班主任汇报。
通过这样的宣泄渠道,班主任确实能够比较及时得到学困生心理状态的关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学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为后续对学困生的转化打好基础。
二、动之以情,以行动表达爱
有些学困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在班主任进行良好的沟通之后,又出现反复现象。因此,常态化“晓之以理”可能让学困生对“听道理”产生“免疫”,变成了一种无效的沟通。
对这类学生,先不急着讲道理,可尝试多进行单独的学科辅导。这种辅导意在用行动告诉学生,班主任不会放弃他,即使学不懂,老师还愿意继续为其辅导。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在老师跟他讲道理的时候,他总用不屑回应的态度保持沉默。于是我改变了策略,开始不讲道理,而是坚持每天约他来办公室,为他辅导我任教的学科。时间长了,学生慢慢看到班主任的坚持和耐心,原本关闭了的心窗慢慢打开了。通过这样的辅导,单科的成绩也有了进步,于是我顺势鼓励他,只要能静下心学习,其它学科也一样能学好。当他还没有学习其它科的意愿时,我陪他一起学习其它科。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方式的“陪伴”,学生冰封的心终于融化了。
三、制定目标,分解目标,细化执行
以上提到的多次辅导有时也未必立竿见影,但如果学生能感觉到老师的苦心,班主任可适当分析一些道理,并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分阶段细化完成。
由于学困生的执行力较低,畏难情绪明显,在引导他们完成任务时,一定要把目标明确并细化,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细化的任务把心态扭转到正轨上来,也把学习基础重新积累下来。
我目前任教的班里,有一位女孩子,品行良好,也愿意付出努力,只是学习能力偏低。我跟这位学生共同制定的目标是在一周内完成五个公式及相关物理量的记忆。根据她反馈的情况和我抽查的情况来看,这些任务是她力所能及的,她的公式记忆和运用的效果良好,作业质量也有所提高,并逐渐地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四、少讲道理,多提启发式问题,逐步提升学困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当学生在学校出状况,如果教师总是通过讲道理进行教育,而又不见效果,那么教师便需要反思:讲道理是教师单向的“输出”,至于道理有没有向学生“输入”成功,在于师生之间有没有平等、畅顺的对话。因此,对学困生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尤为重要。
班主任在了解清楚状况之后,要用愿意聆听的态度跟学生对话,这是保证教师在提出启发式问题后,学生能作出回应的前提。又或许在学生情绪未得到更好控制之前,比较激动地以负面的方式回应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不要直接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而是通过判断学生的回应背后潜藏的心理诉求,接着往下铺设问题。
有一年,作为班主任的我新接手的班上有一名学生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同学们都争相向我投诉他。我把那位学生请到办公室,便有了以下对话——
我(没有用质问的语调):“你为什么一定要打其他在同学呢?同学们都认为你欺负他们,你是吗?”
他:“我不知道。”(一开始是不吭声的,我用越来越温和的语气问了三次,并且承诺这一次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批评他,他才回应这一句)
我:“如果你好好想一想,我知道你肯定能想出一个原因。”
他(有点激动):“老师,是他们都不喜欢我,我跟他们说话,他们都不理我。”
我:“欺负同学会让他们喜欢你吗?”
他:“我想不会。”
我:“当你欺负他们之前,有想过欺负他们之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他:“可能他们会告诉老师,我会挨骂。”
我:“还有吗?”
他:“他们更讨厌我。”(他低下头)
我:“你故意打他们,是希望他们讨厌你吗?”
他:“当然不是。但是我说不出来为什么要打他们。”
我:“你再回想一下,你打了他们之后,你自己有什么感觉?”
他:“其实我是害怕。”
我:“只是害怕他们投诉你吗?”
他:“也不只是这样,我不想自己没有朋友。”
我:“那如果你跟同学交了朋友,你希望被朋友打吗?被人打之后你会害怕吗?”
他先是摇头不吭声,然后就冒了一句“我会害怕。”
我:“你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不感到害怕,而你又可以交到朋友?”
他:“就算我不打人,他们也不会理我啊!”(他提高了音量)
我:“这么说你会继续打人吗?”
他:“那倒应该不会了。”
我:“我建议你可以尝试观察你想跟他做朋友的那些同学,他们是怎样跟别人相处的。然后再把你所看到的告诉我。可以吗?”
他:“嗯,我试一下。”
在我跟他谈完后的一个星期,他还是独来独往的,但是没有再无故打同学了。然后他又主动找我反馈他所观察到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根据他所观察的结果,树立了一个榜样,引导他如何学习去跟别人相处。后来班上的同学都看到了他的变化,逐渐接纳了他,他也有了两个可以一起放学的同伴。
虽然提问的整个过程非常漫长,很多时间都是耗在等待学生的回应中;问题本身也很简单,但是几乎没有一个问题是附带老师强加给他的要求。而是老师耐心聆听他的回应后,进一步作出让他容易接受的引导。这种启发式的设问意在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出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要懂得换位思考。启发式的设问对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时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凭借爱与耐心,聆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适时作出适当的引导;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策略,让学生更愿意跟老师对话,让学生能更加自主地反思自身的问题,从而能更有力地把学困生转化成知错能改、愿意学习、愿意听取别人意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徐云庆.浅谈初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C].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8.
【关键词】耐心;细化;聆听;启发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往往容易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尤其是学困生。现在学生普遍思想成熟得早。以学困生为例,道理都懂,但行动力较低。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低,缺乏目标;而追其根源,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要转化这一类的学困生难度比较大,除了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教师能做到的主要是制定转化策略并逐步实施。所谓润物细无声,教师用任何的技巧和策略都离不开爱和耐心。转化学困生应建立在4个关键词的基础上:平等、尊重、理解、聆听。
在这些基础上,班级管理可以专门针对学困生制定几种转化的辅助措施并且分阶段实施:
一、设立情绪宣泄渠道
外向的学困生其行为表现往往是自控力差和多动,内向的学困生则不容易表达情绪。日常在班级中要设立一些专门用于宣泄情绪的渠道,利于学困生释放表达情绪。
我曾经试过在班级中图书角设“畅所欲言本”,供全体同学每天寫下一些趣事或对班级管理的小点子。并希望通过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写下自己所想,以此渠道挖掘学生的思想动态、找话题跟他们沟通。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学生会经过一个慢热的过程,从“不敢写”到“写一些试探性的话”到“胡说八道”,又或者出现学困生不一定愿意写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可在本子上幽默地“喊话”,动员学生之间相互发动聊天。另外,班级设立两位像网管一样的班干部,管理“畅所欲言本”的语言环境,保证大家健康对话,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向班主任汇报。
通过这样的宣泄渠道,班主任确实能够比较及时得到学困生心理状态的关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学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为后续对学困生的转化打好基础。
二、动之以情,以行动表达爱
有些学困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在班主任进行良好的沟通之后,又出现反复现象。因此,常态化“晓之以理”可能让学困生对“听道理”产生“免疫”,变成了一种无效的沟通。
对这类学生,先不急着讲道理,可尝试多进行单独的学科辅导。这种辅导意在用行动告诉学生,班主任不会放弃他,即使学不懂,老师还愿意继续为其辅导。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在老师跟他讲道理的时候,他总用不屑回应的态度保持沉默。于是我改变了策略,开始不讲道理,而是坚持每天约他来办公室,为他辅导我任教的学科。时间长了,学生慢慢看到班主任的坚持和耐心,原本关闭了的心窗慢慢打开了。通过这样的辅导,单科的成绩也有了进步,于是我顺势鼓励他,只要能静下心学习,其它学科也一样能学好。当他还没有学习其它科的意愿时,我陪他一起学习其它科。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方式的“陪伴”,学生冰封的心终于融化了。
三、制定目标,分解目标,细化执行
以上提到的多次辅导有时也未必立竿见影,但如果学生能感觉到老师的苦心,班主任可适当分析一些道理,并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分阶段细化完成。
由于学困生的执行力较低,畏难情绪明显,在引导他们完成任务时,一定要把目标明确并细化,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细化的任务把心态扭转到正轨上来,也把学习基础重新积累下来。
我目前任教的班里,有一位女孩子,品行良好,也愿意付出努力,只是学习能力偏低。我跟这位学生共同制定的目标是在一周内完成五个公式及相关物理量的记忆。根据她反馈的情况和我抽查的情况来看,这些任务是她力所能及的,她的公式记忆和运用的效果良好,作业质量也有所提高,并逐渐地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四、少讲道理,多提启发式问题,逐步提升学困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当学生在学校出状况,如果教师总是通过讲道理进行教育,而又不见效果,那么教师便需要反思:讲道理是教师单向的“输出”,至于道理有没有向学生“输入”成功,在于师生之间有没有平等、畅顺的对话。因此,对学困生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尤为重要。
班主任在了解清楚状况之后,要用愿意聆听的态度跟学生对话,这是保证教师在提出启发式问题后,学生能作出回应的前提。又或许在学生情绪未得到更好控制之前,比较激动地以负面的方式回应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不要直接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而是通过判断学生的回应背后潜藏的心理诉求,接着往下铺设问题。
有一年,作为班主任的我新接手的班上有一名学生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同学们都争相向我投诉他。我把那位学生请到办公室,便有了以下对话——
我(没有用质问的语调):“你为什么一定要打其他在同学呢?同学们都认为你欺负他们,你是吗?”
他:“我不知道。”(一开始是不吭声的,我用越来越温和的语气问了三次,并且承诺这一次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批评他,他才回应这一句)
我:“如果你好好想一想,我知道你肯定能想出一个原因。”
他(有点激动):“老师,是他们都不喜欢我,我跟他们说话,他们都不理我。”
我:“欺负同学会让他们喜欢你吗?”
他:“我想不会。”
我:“当你欺负他们之前,有想过欺负他们之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他:“可能他们会告诉老师,我会挨骂。”
我:“还有吗?”
他:“他们更讨厌我。”(他低下头)
我:“你故意打他们,是希望他们讨厌你吗?”
他:“当然不是。但是我说不出来为什么要打他们。”
我:“你再回想一下,你打了他们之后,你自己有什么感觉?”
他:“其实我是害怕。”
我:“只是害怕他们投诉你吗?”
他:“也不只是这样,我不想自己没有朋友。”
我:“那如果你跟同学交了朋友,你希望被朋友打吗?被人打之后你会害怕吗?”
他先是摇头不吭声,然后就冒了一句“我会害怕。”
我:“你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不感到害怕,而你又可以交到朋友?”
他:“就算我不打人,他们也不会理我啊!”(他提高了音量)
我:“这么说你会继续打人吗?”
他:“那倒应该不会了。”
我:“我建议你可以尝试观察你想跟他做朋友的那些同学,他们是怎样跟别人相处的。然后再把你所看到的告诉我。可以吗?”
他:“嗯,我试一下。”
在我跟他谈完后的一个星期,他还是独来独往的,但是没有再无故打同学了。然后他又主动找我反馈他所观察到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根据他所观察的结果,树立了一个榜样,引导他如何学习去跟别人相处。后来班上的同学都看到了他的变化,逐渐接纳了他,他也有了两个可以一起放学的同伴。
虽然提问的整个过程非常漫长,很多时间都是耗在等待学生的回应中;问题本身也很简单,但是几乎没有一个问题是附带老师强加给他的要求。而是老师耐心聆听他的回应后,进一步作出让他容易接受的引导。这种启发式的设问意在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出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要懂得换位思考。启发式的设问对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时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凭借爱与耐心,聆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适时作出适当的引导;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策略,让学生更愿意跟老师对话,让学生能更加自主地反思自身的问题,从而能更有力地把学困生转化成知错能改、愿意学习、愿意听取别人意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徐云庆.浅谈初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C].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