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获2016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ne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
  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揭晓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院在当天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迪伦因为“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院评点说,迪伦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亚文学不断追随的人物”。
  不过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24小时之后,鲍勃·迪伦没有在公开平台或场合发出声明表示接受这个奖项。10月29日诺贝尔基金会在官方网站贴出公告,表示迪伦已主动联系学院并表示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不过还未最后决定是否出席颁奖礼。
  述评
  鲍勃·迪伦作为美国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曾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多个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而一项纯文学奖授予一个民谣歌手,确实闻所未闻。
  对于他的获奖,一类人认为实至名归,称之为伟大诗人;另一类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位歌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十分草率,甚至威胁到了传统文学的地位。
  其实了解迪伦的人知道,他一直被视为诺贝尔奖的潜在得主,2013年迪伦成为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事实上,正如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
  文学没有边界,诺贝尔奖颁给迪伦恰好说明其突破了文学的体裁边界,而转为对文学内涵及内容深刻性的评判。我们不能忽略其音乐背后饱含诗歌意蕴的表达,更不能因其璀璨的音乐成就而忽视其文学成就。
  至于迪伦对奖项的态度,则是他自身的选择。我们更是无须揣测这背后的原因,并无端制造其“拒绝诺奖”的谣言。不管迪伦需不需要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的文学造诣,诺贝尔文学奖需要一个鲍勃·迪伦来诠释该奖项的意义。
其他文献
今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要求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词汇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坐上高铁,寻味乡村》的作者选择了高铁、美食、美丽乡村这三个关键词,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老的传统美食文化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美丽乡村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一个自信、美丽、快速发展的新中国形象。  
期刊
深怀孺慕之思,殷健灵写下长篇散文《爱——外婆和我》。这是“爱的教育”,它不仅是抒发亲情,更是在亲情中提炼和确证使生命丰沛、完善的道路。  舒辉波的报告文学《梦想是生命里的光》,痛切、凝重,那些被照亮的孩子们,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我们对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和梦想负有共同的责任。  少儿科幻文学正在拓展新的艺术空间。王林柏的《拯救天才》翱翔于古今之间,出其不意地讲述冒险和成长。赵华的《大漠寻星人》在时空与
期刊
“发言”“讲话”和“致辞”是结构相同、意义和用法相近的三个词语,但是这三个词语也有许多细微的差别,需要使用者仔细分辨、正确使用。  “发言”意思是“发表意见”,但一般是指在某种正式场合(如会议)发表意见。可能是无准备的即兴发言,也可能是有准备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例如:  (1)讨论课堂的气氛热烈,连平时不讲话的学生也走上讲台即兴发言。  (2)茅盾先生向与会的作家亲切问候,并撰写了稿
期刊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真正影响自己写作的有两位大师——福克纳和海明威。他说前者是一位“与我的心灵有着许多共感的作家”,海明威则是一位“与我的写作技巧最为密切相关的作家”。他认为,海明威并没有能够在长篇小说领域获得应有的声望,而是以他训练有素、基础扎实的短篇小说赢得了极高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而《白象似的群山》正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但是,这篇小说没有我们所翘首以盼的丰富
期刊
读书行为的本质,其实就是思想之间的交流。从“有求”的读书上升到“无求”的读书,重新思考读书的“有用”与“无用”,是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个民族必须思考的问题。  前几天,跟几位读书人一起聊天,说起自己人生最不爱读书的时候,几乎所有人不约而同提到的都是上学备考那段时间。每年高考结束,各地都会出现雪片一样飞舞的参考书。埋头苦读的学子用撕书来释放压力,人人能够理解,但当时却并没有意识到,人类本身对读书的兴
期刊
仿佛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说的话:“中国人要面子不要脸”,这句话是万分真确的。  原来面子和脸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东西。中国旧戏里有一套脸谱,这花花绿绿的脸谱就是“面子”,而真正的脸却反不能辨认清楚了。做戏子的只要上台的时候,脸谱弹得像个样子,至于真正的脸,长得好看不好看,那是不相干的。其实中国人一切都如此:只要保全面子,丢脸却全不在乎。阿Q就是一个代表。所以挨人打不要紧,但在背后却要说一句“儿子打
期刊
叶嘉莹先生在谈到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个新颖独到的理论,想来这正是从她自身的文化修养所引发的。“弱德”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美感兼具教化的作用,是美与善的统一。  叶先生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叶先生倾毕生心血致力于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研究和传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她一世多艰,
期刊
“十月五日,小雨。今天起了风,好几日都没有看到星星。倒是清晨有小小的一轮弦月。尖尖细细,像古美人对镜的眉尖。”翻开两年前的旧日记,细看昔时的拙稚字迹,天真中透着难言的怀念。一行行读过,纸张已变脆,不免簌簌有声。屋外正值黄昏,深秋的大鸟在晦暗的空中盘旋。于灯下重温旧时的手迹,在回忆里打个盹,暂作歇息。若来杯热茶,香气正好氤氲了思绪。  只可惜日记不可挽回地已成为旧事物。若谁提到记日记,免不了唏嘘其现
期刊
“旧”与“新”是矛盾关系,也是相承关系,还可以相互转化。三位小作者分别抓住关系之一点,构思作文。孙卉雯的文章开篇借旧日记表达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然后反照现实中的“日新月异”。告诉我们属于落墨日记的时代或许落幕。呼唤人们追寻太阳的同时也寻觅绿洲。文章立意切题,且有深度;文脉顺畅,表达生动、理性。打98分。郑毅同学的文章以偷看父亲日记的事再现父亲少年时代的生活,诠释少年儿童的快乐与幸福的含义。文章夹
期刊
纸张虽未泛黄,但左上角的日记日期已经久远;封面虽未灰尘满满,但浅浅的笔印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里面的故事虽已忘却,但歪歪斜斜的字迹证明了懵懂无知的岁月。  轻轻地翻开一页。纸张很大,篇幅很小,淡蓝的笔印简直快要褪去。  “春天来了,终于不冷了。”  开头就是这么短短的一句话,是啊,又一个春天来了。我瞥向窗外,虽然今天下雨,但丝毫遮掩不住春的气息。紫藤开出了一串串的紫色小花,旁边的樱花长出了嫩叶,粉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