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生态忧患意识下的约翰·罗斯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l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罗斯金的许多作品都涉及生态问题。从描写建筑到批判社会对生态的破坏、从忧虑生态环境到关注人性的完整。他的生态关怀根植于他对文化的总体思考,跟卡莱尔和阿诺德一样,罗斯金将矛头直指机械式进步中的“反文化”现象,指出工业革命不仅威胁自然环境,而且破环劳动环境。在罗斯金对环境的“焦虑”背后,是他对人、社会和大自然三者和谐共存的憧憬与向往。本文主要从罗斯金所处的环境出发,解读生态视野中的罗斯金。
  【关键词】:罗斯金;生态;文化;劳动环境
  一、文化维度里的生态观
  “文化”这一概念从它问世起,其内涵就一直在不断地扩充。不过,19世纪恐怕是它最重要的演变时期。“文化”概念在19世纪多了一层以往没有的含义,即除了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类的精神遗产外,还意味着人类的总体生活方式。罗斯金的《威尼斯之石》、《现代的制造业和设计》等作品都涉及生态问题,也就是说,他的文化观有一个重要的生态维度。实际上,“文化”之所以向“生活方式”偏移,是因为当时的生活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英国自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物质生产获得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精神的极度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世纪的英国人普遍把物质文明看作文明本身,而这种单向度的“文明”是以牺牲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为代价的,包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罗斯金對现代文明的机械性深表忧虑。他关于现代文明把人分成“碎片”的一段论述是他的经典言论之一,“分工劳动可真是伟大文明的一大发明。说实话,我们并不是在分工,而是在分人——人被分成了一个个片段——分解成了生命的碎片和细屑。结果,一个人的智力所剩无几,甚至不足以制造一枚别针或一颗钉子。仅仅制造针尖或钉子头就耗尽了一个人的智力”。人蜕变成了“碎片”,这始终是罗斯金要批判的“反文化”现象,而与之相对的“文化”也就是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威廉斯曾经高度评价罗斯金对19世纪英国人总体生活方式的关注,并认为他“对文化概念的丰富内涵的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威廉斯的这一论断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如约翰逊的如下言论:“罗斯金的工作为文化意义的迁移提供了证据:作为个人精神状态的‘文化'转变成了作为‘总体生活方式'的文化'。
  罗斯金他的生态意识渗透在他对“总体生活方式”关注的方方面面。他继承并发展了卡莱尔等人的思想。例如,他的生态观实际上是发展了卡莱尔对劳动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卡莱尔认为劳动本身是福音,劳动能改善自然。在《文明的忧思》中,他讲到:“通过劳动,肮脏的丛莽被清除了,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人本身也不再是一片丛莽,或者一片龌龊的荒漠”。卡莱尔此处强调人类通过在大自然里的劳动获得自身的完善,这一论点在罗斯金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者在强调劳动的基础上,主张“劳动”与“艺术”以及“审美”的结合。因为他认为带有艺术性的劳动更接近自然,或者更与大自然相吻合。
  稍后时期的威廉·莫里斯曾经坦言罗斯金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莫里斯的作品中几乎无所不在,其有关生态方面的论述也不例外。受罗斯金的有机生态观的影响,莫里斯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他的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乌托邦”。小说中写到:,女主人公克拉娜谈及人们在19世纪的生活时,有过这样一段评论:“这种生活老是把人类以外的一切生命和无生物,也就是人们所谓的`自然'当作一种东西,而把人类当作另一种东西。具有这种观点的人当然会企图使`自然'成为他们的奴隶,因为他们认为`自然'是在他们以外的东西”。除了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以外,莫里斯还强调人与工作环境的有机融合,这也是继承了罗斯金的思想。在一篇短文中,莫里斯提出,要使劳动有吸引力,就必须有一个愉快的劳动环境。与罗斯金一样,莫里斯还在劳动概念里加入了艺术的内涵。在他看来,劳动过程和劳动果实都须体现美的原则,而美的标准则有赖于大自然:“凡是与大自然协调并有助于她的,就是美的;凡是与大自然不协调并有损于她的,就是丑的”。总之,必须明确的是,罗斯金的生态观必须放在19世纪文化的大语境中来研究。
  二、生态忧患意识
  “19世纪的暴风云”一文集中体现了罗斯金的环境焦虑,并且罗斯金也是最早敏感地捕捉到人类生态环境遭受的威胁与破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那强烈的环境意识。至于上述灾难性风云变幻的原因,罗斯金直言那阵阵黑云来自工厂区排放的浓烟,并且把工业污染跟英国政府物质利益至上、过度追求发展速度的政策,以及弥漫于全国上下的功利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在“现代制造业与设计”一文中,他诘问醉心于“成功”的国人:“在今后的50年里,你们还准备把多少英国的土地变成煤坑,变成砖窑,变成采石场?问题的回答很显然,所以呢,让我来设想一下你们的这种极端的成功会是什么样子:一片海岸接着一片海岸,整个英伦三岛上烟囱林立......”。罗斯金关于人与环境的论述,都植根于他对19世纪工业革命乃至机械文明的焦虑。他一方面抒发对工业化造成环境恶化这一现象的无比愤恨,另一方面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境界的无限向往。
  更值得关注的是,罗斯金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跟人的精神信仰与宗教情怀结合在一起。在罗斯金看来,宗教蕴涵在自然之内,人们身处大自然的怀抱,胸中自然会激荡着宗教情怀,因此,贞德自小养成了宗教信仰和奉献精神。罗斯金还敦促读者做这样的推想:假如贞德生活在烟囱林立的19世纪英国,那么情况将会大不相同。在同一本书中,罗斯金还引用了华兹华斯的诗歌,以此说明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是人性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提,说明人只有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才能获得自然乃至神圣的情感。所有这些论述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人不能背离自然,否则就会异化成上一章中所说的“碎片”。
  还须一提的是,罗斯金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涵盖了劳动环境、人的精神生态。让罗斯金忧心如焚的,不只是自然环境的恶化,还有劳动环境的恶化。“现代制造业与设计”一文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即19世纪的工艺设计者无法与13世纪比萨的哥特派建筑设计者媲美,其原因正是现代工业对劳动环境的破坏。在罗斯金看来,恶化的劳动环境会使劳动者失去对“美”的正确判断。出于同样的理由,他觉得19世纪英国的工艺设计都将是“虚假的、粗俗的、无用的”。
  鉴于环境恶化,罗斯金还充分体现了对道德的重视,强调人类只有完善自身才能完善所处的环境,并最终获得财富。在该文中,罗斯金数次使用了“黑暗”、“死亡”和“恶魔”等词语来形容这种灾难性的云,以此表达对于环境危机的深深的忧患。
  结论
  罗斯金的艺术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罗斯金的生态观必须放在19世纪文化的大语境中来研究。虽然今天来看,罗斯金那个时代的很多困境已经烟消云散。以今天人类知识水平来看待罗斯金,他的一些观点已经失去了时效性并且存在一定的错误性。但是,就当时来说,罗斯金的生态忧患意识的确有着很强的先锋性,今天重新看待他字里行间里对于环境的忧虑与思考依然让人感动。
  参考文献:
  [1]威廉·莫里斯:《乌有乡消息》[M].黄嘉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2]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M].谷意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3]约翰·罗斯金.《艺术与道德》[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语法隐喻理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只是局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图形—背景理论以突显观为基础,能够反映交际者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本文将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分析语法隐喻,以期发现语法隐喻的运作机制及其认知规律。  【关键词】:语法隐喻;认知方式;图形—背景理论  1.引言  语法隐喻理论由Halliday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
期刊
【摘要】:广告是当代经济与科技的产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文化形式,其内容和表现形式蕴含着多种文化信息例如价值、信念等。本文旨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广告实例,通过广告这种语言形式,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以避免翻译误区。  【关键词】:中西方;广告;翻译  一、广告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广告,即为“广而告之”,广告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吸引人注意。中古英语时代,广告的意思演
期刊
【摘要】:在现代国际化设计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一些設计师对本土化设计看的越来越重视,对本土化设计创作的探索与研究也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中国传统元素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优秀的本土化设计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设计界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各领域对设计的重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土化设计,是达到本土化设计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以美学与汉藏翻译的关系以及汉藏科技翻译标准为出发点,重点从精确性、简洁性、有序性、整齐性、整体性五个方面论述科技翻译值得关注的美學取向问题。从而强调其实科技翻译很美,也有其独特的审美艺术性。  【关键词】:汉藏科技翻译;美学取向;翻译标准  一、引言  汉藏科技翻译一般平铺直叙、较少使用修辞手段,因而读起来给人一种表面的印象是庄重乃至压抑,这是科技文章本身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但倘若在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 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 主要表现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关键词】: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005年起, 广元市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几年来的工
期刊
【摘要】: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作者通过语言行为表现自身语言能力的过程,是受规则制约的创造,广义上我们认为是一种言语行为,但实际上存在着许多语言成分,即组成句子的固定结构。本文以《生命册》前三章中的句子为例,分析句子中的存在的语言成分。  【关键词】:《生命册》;语言;言语;准固定短语;固定句子  《生命册》是李佩甫所著,2012年4月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2015年获得第九届矛盾文学奖,是其继《羊的门
期刊
【摘要】:基于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分类、起因、特征和趋势、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以及现代服务与产业结构优化等文献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一、引言  根据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而言,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产业结构将会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进程中,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创新型、知识密集型
期刊
引言  《红楼梦》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撰写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还是一部在的开头就已经含蓄的向读者透露故事结尾的奇作。在《紅楼梦》第五章的判词部分,曹雪芹以凝练优美的文字将故事的玄机暗藏,令人拍案叫绝。因其文学和文化价值,《红楼梦》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焦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翻译家开始对《红楼梦》进行尝试翻译,以杨宪益、戴乃迭与霍克斯为代表。本文旨在从
期刊
【摘要】:藏传佛教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同信仰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那些精美绝伦的佛教艺术,藏传佛教的造像工艺更是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技艺之一,千多年的传承使得造像工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加精美。  【关键词】:藏传佛教;造像工艺;传承;手工艺  神秘的雪域高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一支坚强、勇敢的藏民族在这里顽强的生存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塑造了他们的性格,也为他们的宗教、艺术等的传承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
期刊
【摘要】:本教文献中记载的“恰”是保护和增长人的寿命、财富、运势的一种积极能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本教词汇,在早期的本教仪轨文献中记载了大量有关“恰”的神灵、招恰仪式的起源神话、主持仪式的恰本、恰央的依处恰央箭等,恰作为寿命、财富、运势的积极能量,招恰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宗教仪式和生活习俗,了解恰和与恰相关的神话、仪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藏族的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  【关键词】:恰;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