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宗教情怀

来源 :首席ELIT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t_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麼是宗教情懷?
  宗教情懷可以是對神的敬仰,對經文規範的遵從;它可以是祭拜山川大地,對每一株草木存敬畏之心, 它可以是放下屠刀,可以是從憐愛腳下每一隻小螞蟻的身軀開始;說穿了,宗教情懷不同於宗教。它是心中一閃而過的星火,你希望在世俗之上去探索頭頂的星空,追尋心靈的慰藉。
  大銀幕是人類社會科學與精神的混血產品。通過它,有多少宗教的靈光被我們窺視?它們之中除了書寫宗教故事,更多的是書寫宗教的精神,它們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滲透到地球的社會活動中,在人心深處紮根開花。
  回头是拉摩西斯浩浩荡荡的追兵,眼前是一望无垠波涛翻滚的红海,已经满面憔悴衣衫褴褛的希伯来人终于露出绝望的神情: 我们注定要葬身于此吗?为什么要和你一起逃出来呢?在埃及做苦力虽然难熬,但毕竟还能保命啊!承受着众人或愤怒、或质疑、或悲伤的目光,摩西只是平静地走到岸边,用权杖指向红海:没想到,神迹出现了!刚才还被视为天堑的红海现在却被不知名的力量一分为二;波浪直直地冲向天空,形成两堵庄严而具有庇护力的海之“墙”……
  这是《圣经·旧约》中最震撼的一幕场景,也被导演奥托·普雷明格搬到了他1960年拍摄的表现以色列建国历程的电影中。自20世纪中叶以来,“宗教”首先作为一种题材、其次作为一种主题或情怀、最后作为一种隐喻先后出现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它们可以笼统地被称为“宗教电影”。
  虽然表现基督教的电影堪称宗教电影最为庞大的分支,但纵观在世界影坛,有不少国家和民族正在努力创造着属于自己信仰体系的、“非主流”的影像。宗教电影不只是讲述某一流脉的影片,事实上,有多少种宗教、就有多少种表达这个体系中各种故事的影片。人们更愿意把涉及宗教典故与宗教人物的电影模糊地加上一个共同的标签:宗教电影。
  寓流行于严肃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在科学家还在为世界起源而烦恼的时候,几千年前的宗教社会就给出了一个又单纯又复杂的解释,随之而来的“上帝”、“造物主”也成为文学和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形象。直到现在,“宗教”还是个相对敏感的主题;哪怕到了电影世界,所谓的“宗教片”仍然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魔力:这也难怪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会以格外虔诚而低调的态度拍出《忏情记》这样融入了严肃宗教元素的“通俗”电影——或许在宗教面前,人类原本就是渺小的仆从。
  无论你承认或否认,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深刻地影响着大部分地球人的思维方式;这些人又通过汲取故事的精髓,将之传播到更为广泛的范围。这种绵延传承的方式从宗教创始以来就如此,电影只不过是以现代光影手段所打造出来的、更为摩登的传播形式而已。因此,曾经有哪些传颂的典故,依然会被传颂;曾经有哪些被唾弃的罪恶,依然会被唾弃。
  通常,宗教典故故事更曲折离奇,宗教人物片则可能更符合实情。但显而易见的是:前者容易勾起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充满情节张力;而后者往往成为抒情寓志的文艺片。只不过,既然选择看宗教电影,就要做好一坐两小时如入定似的打算:毕竟宗教本来就藏有宏大深重的命题,即使演化开去也足够漫长而意味深远了。
  有趣的是,世事无绝对,所谓“经典”仿佛就是为了颠覆规则而诞生的:比如一部七十年代生人非常熟悉的影片《达摩祖师》,由一个个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段子”串起了主人公的形象:智慧、淡定又勇敢的祖师由此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与此比肩的另一部影片《少林寺》同样讲述了佛门净地发生的故事,虽然这部片子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宗教片”大相径庭——比如它包含了精彩的拳脚功夫、英俊帅气的主角等流行元素——但仍然传递出忍耐与反抗、有为与不为的佛教精义。
  步入现代,宗教电影在世界各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成为主宰的话题。宗教带给人的灵光不断成为电影的主题,比如印度传记片《阿育王》,反应十字军东征历史的《天国王朝》,金基德的《春去春又回》等等。这些片子既有娱乐片因子,又充满了宗教智慧。比如电影大师宗萨蒋扬钦哲却吉嘉措拍摄的影片《高山上的世界杯》,讲述喜马拉雅山中一群小喇嘛看法国世界杯的故事。片中高山上纯净的童真佛性和世俗的狂欢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无限启迪。其中一段小喇嘛和老喇嘛的对话更是被称为经典:
  大师兄:管教喇嘛很困难,尤其现在。
  老住持:为什么尤其现在?
  大师兄:因为在打世界杯足球赛。
  老住持:那是什么?
  大师兄:两个文明国家争夺一个球。
  老住持:你这是开玩笑。那就有暴力咯?
  大师兄:有时候有。
  老住持:跟性有关系吗?
  大师兄:放心!跟性无关。
  老住持:你怎么知道这些事的?
  (大师兄尴尬地笑。他是通过杂志看到的。)
  老住持:几点打仗?
  大师兄:打什么仗?
  老住持:两个国家为一个球打仗。
  大师兄:喔,那个啊,我想大概午夜左右。
  老住持:这时间打真奇怪。
  老住持:赢了能得到什么?
  大师兄:一个杯子。
  老住持(若有所思地):一个杯子......
  在这些片子里,宗教是那么可亲又天真,就像清泉一样幻化在荧幕上,告诉人们宗教的情怀既可以来自于远古,也可以在我们身边举手投足之间。
  宽恕V.S隐忍
  宗教史是一部经过取舍的世界史,表达着导演所理解的宗教里强烈的世界观,然而归根结底不过两个命题:性本善或性本恶。
  崇尚性本善的导演们的电影往往将电影归于宽恕,在人心彷徨无定之时,人们寻求心灵的安宁,宗教由此深入人心。所以,“宽恕系”的宗教电影往往以佛教、禅宗这样讲求内心平和的教派相关联。这类型的宗教电影往往有着唯美的画面,舒缓的情节与飘忽的音乐,一如安抚心灵的一剂良药,构成佛教慈悲为怀的外在表现。
  相比之下,背着“原罪”而来的西方宗教导演往往没有这么温存,他们更像医生,以手中的剧本和摄影机当作刀来解析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宗教故事。这些宗教片往往有着惨烈而残酷的个性特征。其中,从未平息过的冲突更是充满争议又不能忽略的宗教电影“基因”之一。《耶稣受难记》真实地记录了耶稣基督一生中最后的12个小时,那是他在耶路撒冷受难的一天,也是他化身人类所遭受到的最残酷最痛苦的折磨,直到他生命的消逝。面对让人震撼不敢直视的受刑场景,曾执导过《勇敢的心》的导演梅尔·吉布森奉献了最大的诚意:“我喜欢拍摄耶稣受难的实质,完完全全忠于历史。基督被重重地鞭打,背负十字架前进,手脚被钉上十字架,这才是真实的感染力。”   惩罚与宽恕、苛责与仁慈、理性与信仰,这些要素如同双胞胎兄弟一样与宗教电影如影随形。加拿大影片《焦土之城》带着希腊悲剧式的调子:一个异教徒家庭出生的女子为了宗教和孩子进行复仇,最后竟发现上苍开了一个恶意的玩笑。与耶稣受难最后却原谅了民众一样,这部片子里核心的理念依然是“宽恕”——这个观点也始终贯穿在导演瓦基迪·穆阿瓦德的世界中。只是相对于佛教,基督教中的“宽恕”先在地染上了浓烈的色彩,绝不轻盈、绝不超越,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隐忍。但无论如何,宗教会带来强大且有如诗歌一般美好的生命契约,尤其是当你的求生意识异常强烈的时候,可能会爆发出的不可思议且诡异的能量——这就是宗教的力量,也是宗教片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投入一场梦幻仪式
  涉及意识形态的宗教电影中有大部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在大银幕看见,但全球宗教电影依然以蓬勃的发展之势成为一个重要流脉,其中以宗教故事为框架的宗教片是当仁不让的主流。而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人类对于自身和周围世界反思的不断深入,有更多更为尖锐与犀利的结构主义宗教电影涌现,为这一流脉带来别样的面貌。
  当然,宗教电影的“百花齐放”似乎与宗教本身表面平和实则疯狂的特质无法脱开关系。在影片《耶稣受难记》开拍前,导演梅尔·吉布森请来一位加拿大神父主持为剧组人员举行的弥撒仪式。不出所料,在影片完成之后,本片的很多演员和剧组人员都改信天主教。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在首映式上,一位来自堪萨斯州的56岁广告商佩吉·斯科特因不堪耶稣受刑的画面而心脏病突发,最后死在医院。
  不同于《耶稣受难记》的“水到渠成”,另一部斩获11项奥斯卡大奖的宗教电影《宾虚》则在一开始遭遇了曲折:男主角查尔斯·赫斯顿曾拒绝扮演片中的宾虚,因为他是个无神论者,而且不喜欢暴力。导演威廉·惠勒为了打造真实的海战场景,决定制造出以假乱真的古罗马时期战船,于是制片方找到了一位终生致力于研究古罗马造船技术的专家。然而当米高梅的工程师看到设计图纸时,直呼:“太重了!肯定会沉的!”不出所料,大船果然被海浪推倒;最后只好将大船放进池塘中拍摄。而棕色的池水与海水大相径庭,神奇的剧组又一位化学家负责将池水染蓝。在拍摄战斗场面时,一位临时演员坠入水中,全身也被染成了蓝色。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每一位宗教电影的导演都是宗教信徒,然而在思考电影的过程中,宗教却能给他们不可思议的灵感。《马太福音》的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曾有一次滞留在圣方济各的故乡阿西西,在旅馆打发时间时找到一本福音书,并“一口气读完了”。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立刻产生了拍一部电影的念头,这让其他的工作安排完全抛诸脑后了。”
  其实,制作或者欣赏一部电影,本身就是在体验一种“梦幻般的文化仪式”,这近乎于一种没有教义的宗教。电影中的宗教文化,宗教中的电影制作,相辅相成无法剥离形成了这种让人无法抗拒的惩罚与宽恕。我们不能说不了解宗教就完全不能了解电影,但电影中的宗教文化,确实可以将我们带上一条路——一条通向光影世界的信仰之路。
其他文献
芷溪·汀州  从上海南站乘K197次列车,整整20个小时到达闽西小镇朋口,然后换乘乡间小巴,不到半小时我们就到达素有“民间故宫”之称的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第一晚住在吴家大院,幽静的深巷、高高的门槛、木制的厢房以及厅堂正中两米见长的天井,就是古村给我的第一印象,及至第二天早起,我们踩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巷信步而行并穿行过那些环连相扣的厅堂,才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里属典型的客家山村。全村3
期刊
这个世间存在着无以计数的各种情绪。每一刹那,无数的情绪因为我们的误判、偏见和无明而产生。我们熟悉爱与恨、罪恶与无辜、虔诚、悲观、忌妒和骄慢、恐惧、羞愧、悲伤和喜悦,但是情绪不只这些。有些情绪在某些文化中有字眼可以形容,而在其他文化之中却没有,因而被视为“不存在”。根据佛教徒的说法,还有无数的情绪尚待命名,甚至有更多超过我们逻辑世界的定义能力的情绪。有些情绪看起来是理性的,但大多数是非理性的;有些似
期刊
陆涌生,可是我的老朋友,直可追溯到1986年仲春之际,当年我在上海能成功策划主持《华东地区“美在家庭”博览会》,也得益于陆涌生所在企业的慷慨赞助,并结下深厚友谊。他为人坦诚,处处恭敬礼让,性格醇厚而不善言辞。在我的印象里,他为人处事,总是很温和,不矜名,不辞谤,不求誉,其味至淡。  彼此认识约三十年之久,可是,知道他的妙手丹青,又有着如此厚实的山水笔墨造诣,却是在近二年来才偶尔知晓。  我清楚记得
期刊
孔子曰:“敏则有功”。但凡建功立业的人,都有常人所不及的敏锐,充满内省,又懂得防微杜渐,这点在丹斯里李金友身上尤其突出。  他曾在马来西亚将全世界最大的废矿湖开发成一个休闲城市,将一片荒芜的橡胶园开发成颇有规划的高尚住宅区,而其绿野集团在吉隆坡建设的金马皇宫大酒店(人称“六星级酒店”)曾接待过各国政要、超级巨星及顶级运动员,甚至他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还去伦敦盖了一个伦敦最大的展览馆,即使在南非,毛
期刊
看吕永中的设计作品,会有一种低调内敛的温和感。这似乎跟他闷骚的性格有关。吕永中说,闷骚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词。闷,体现的是一种内敛与包容,不干涉别人,不损害别人,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和谐,是保持一种秩序,而不是一样。骚,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一个人在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下却不干涉别人,不给周围的环境带去损害,其实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低调谦和的态度,体现的是圆融的境界。  造的不是家具,是人的状态  
期刊
奥斯卡·王尔德有句名言,虽然我们生活在沟渠中,但我们能够仰望星空。宗教情怀对普通人来说,不亚于一片璀璨的星空。即使你并非一粒星辰,也难免会被它的光芒所吸引。  在中外的大银幕上,数不清有多少虚拟的人物。无论是名流大亨,历史巨鳄,边关浪子,底层人物,无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困厄或者幸福,都有过与宗教的邂逅。这些邂逅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启迪和变化?大荧幕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展现。    生活之善  《风云人
期刊
二十世纪的巴黎,坐落于塞纳河两岸的高地,左岸蒙马特尔,右岸蒙帕纳斯,曾吸引一批年轻的艺术家来此生活和创作,诗人,画家,音乐家,革命者,无政府主义者等等,那些揣怀着信念的有志青年,从世界各地来到巴黎,汇聚于蒙马特尔和蒙帕纳斯,俨然使这一带成为众所周知的艺术区,在那里,有人们熟知的毕加索,以及因为他而闻名的“洗衣船”,人们常常出入这栋破楼,在这栋里见证了巨作的诞生,也看到因艺术而忍受贫穷与疾苦的事实。
期刊
不同的人生履历  人的一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而在你选择一条道路的同时也就等于开启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当你漫步其中,你会发现这条道路上的风景有着之前不曾想象过的绚烂。  李昱绮,美国富顿集团现任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从小就品学兼优的她,5岁开始弹钢琴,之后又学习了大提琴,是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手,毕业于国际关系专业全美领先的塔夫斯大学的她,顺利进入华尔街做金融分析,业绩优异,不
期刊
“大黑之美”是Paolo Dolzan和余寄寒两位艺术家之间安静的对话,两位大师之间关于空间和艺术距离的对话。连接着这段距离的正是艺术家的经历和历练:这种反差表现在用抽象艺术表现意大利式的追求和一种在梦中的无形追逐。但是我们的眼光若是超过笛卡尔的几何学,超过极限,那么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是代表了形,另一个艺术家则代表了义,而我们找到了通往无限的联系方式。黑色代表了这片充满对话和默契的土地,或许也表达了
期刊
在亚商阳光充沛的会议室里,墙上有一幅巨大的油画,是陈琦伟自国外拍得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欧文·诺曼(Irving Norman)取自著名“摩西十诫”题材创作的绘画。作品以超现实主义手法讽刺了现代人们对物欲的膜拜和人性贪婪。陈琦伟就坐在这幅画前,侃侃而谈20多年来他眼中的中国企业发展。  “不知有多少企业起来,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此起彼伏。“  除了墙上的画,还有一幅未拆封的当代绘画靠在墙边。陈琦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