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贷是随着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贷款模式,它为大学生的超前消费提供了便捷,但是逾期带来的高额利息和威胁式催款,使得大学生为了躲避责任,不断深陷。本文基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视角下,探究大学生“校园贷”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校园贷 诚信 教育机制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发展,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递增。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95后”大学生成为整个互联网经济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习惯于网络购物。“95后大学生”在各种超前消费舆论引导下,同时各种购物平台为大学生开拓的优惠消费渠道,大学生超前消费变得越来越简单。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均使用过分期付款,花呗等信用消费模式。大学生远离父母,缺乏有效监督,群居生活,易于产生攀比心理而不顾家庭实际情况进行冲动式超前消费,而父母给于的生活费用难以维持开销。为了填补消费漏洞,一些打着“低门槛、零利息、放款快”口号的贷款平台会寻找大学生进行贷款,学生一旦开始贷款,将渐渐步入“校园贷”甚至是套路贷的陷阱中。自2016年以来,每年均有因为“校园贷”无力偿还高额贷款或者因为恐吓追债等原因而致使大学生轻生死亡事件。大学生“校园贷”的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也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视角下,探究大学生“校园贷”的教育引导。
一、校园贷的分类
校园贷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主要产品类型可以分为助学贷款平台、学生创业贷款平台和学生消费贷款平台三类,目前大部分学生使用的均为学生消费贷款平台。校园贷不仅包括传统的分期购物和电商平台的信贷服务还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名校贷以及提供贷款的中介平台。这些中介平台常常通过线下发展校园代理,线上打着“零利息、放款快”等口号吸引大学生贷款而规避罚息、服务费、违约金、滞纳金等附加费用,学生一旦申请贷款,不得不支付高额的变相利息,甚至有些贷款公司以日计息,一旦贷款不允许提前还款。
二、校园贷对个人诚信的风险
借贷公司或者平台在高额的利息诱惑下,利用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征信和金融知识的欠缺,以小额薪酬雇佣在校学生作为线下代理迅速将校园贷发展起来。截至目前,校园贷缺乏正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操作流程乱象横生,各大贷款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大学生在无力还款条件下,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一个身份信息在多个网络平台申请贷款,逐渐步入“套路贷”陷阱,甚至利用同学身份证信息在网络平台借款,致使同学成为还款人。一旦出现逾期未还情况,学生家长、同学以及老师均成为催款人的目标,催债公司轮流展开电话和信息的连环式催款,甚至恐吓、威胁还款人,致使学生心神不宁,荒废学业甚至轻生。
借贷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是导致“校园贷”违约事件频发及“校园贷”乱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对诚信认识不足,无力偿还贷款情况下,很多学生选择逃避责任甚至对于追债公司置之不理,逐渐使所欠债务利滚利,直至无力偿还,甚至学生收到司法起诉。随着贷款体系的不断规范,这些行为不仅会使个人诚信缺失,个人信用等级下降,而且可能被记入失信黑名单,一旦纳入征信中心,未来生活将收到很大影响。
三、基于诚信教育视角下,校园贷的教育引导
加强诚信教育,杜绝不良信用。大学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课程教育而忽视了品德培养的育人过程,出现一些和大学不匹配的不诚信行为,缺乏基础的契约精神。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体系构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传达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确保满足经济困难学生基础保障性需求。针对创业困难学生,鼓励他们多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争取到更多企业的风投支持,并且增加校企合作,确保大学生创业有更多的资金保证;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班级微信群、QQ 群等加强诚信教育。针对大学生“校园贷”的风险防范,邀请专业人员做好新生入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普及金融信贷、网络金融安全以及高利贷危害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建立班级“校园贷”普查网;学生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轻信网络贷款的种种虚假承诺,提升甄别网络不良贷款的能力。学习传统文化,增强自身诚信等品德修养。
合理引导消费,规避贷款陷阱。大学生普遍自制能力差,极易产生冲动型消费行为,且因为群体居住的特点,易互相攀比互相影响。因此,新生入学专题讲座应该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鼓励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活动,让学生明白挣钱不易,培养节俭的习惯。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以“理性消费”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努力构建节约型和谐校园;辅导员要建立班级日常监控机制,关注有超前消费、异常消费的学生,将“校园贷”的危险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尽量做好学生校园网贷的教育引导工作。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电话沟通、家长群等渠道,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共同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智地对待消费,合理预算,不攀比、不享乐,杜绝超前消费,规避贷款陷阱。
提升征信认知,降低金融风险。学校可开展金融法律相关选修课程以及专题讲座,提升大学生对金融知识以及贷款过程中涉及到的个人信用的认知。大学生要严格自律、强化责任,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积累个人信誉度,培养积极的契约精神。大学生要强化对个人身份信息的管理[4],不外借身份证,不盲目填写个人信息,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降低信息外漏的风险,确保个人良好的信用记录。
参考文献
[1]文伊娃.校园贷”的风险防范及教育引导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17,3(66):129-131.
[2]曹光辉.“校园贷”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经济研究导刊[J]2018,(15):97-98.
[3]岳清松,叶景明.“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教育教学论坛[J].2018,(10):39-40.
[4]王詩云,沈妍等.大学校园网络贷款风险防范研究.时代金融[J]2018,(03):265-266.
【关键词】校园贷 诚信 教育机制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发展,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递增。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95后”大学生成为整个互联网经济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习惯于网络购物。“95后大学生”在各种超前消费舆论引导下,同时各种购物平台为大学生开拓的优惠消费渠道,大学生超前消费变得越来越简单。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均使用过分期付款,花呗等信用消费模式。大学生远离父母,缺乏有效监督,群居生活,易于产生攀比心理而不顾家庭实际情况进行冲动式超前消费,而父母给于的生活费用难以维持开销。为了填补消费漏洞,一些打着“低门槛、零利息、放款快”口号的贷款平台会寻找大学生进行贷款,学生一旦开始贷款,将渐渐步入“校园贷”甚至是套路贷的陷阱中。自2016年以来,每年均有因为“校园贷”无力偿还高额贷款或者因为恐吓追债等原因而致使大学生轻生死亡事件。大学生“校园贷”的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也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视角下,探究大学生“校园贷”的教育引导。
一、校园贷的分类
校园贷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主要产品类型可以分为助学贷款平台、学生创业贷款平台和学生消费贷款平台三类,目前大部分学生使用的均为学生消费贷款平台。校园贷不仅包括传统的分期购物和电商平台的信贷服务还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名校贷以及提供贷款的中介平台。这些中介平台常常通过线下发展校园代理,线上打着“零利息、放款快”等口号吸引大学生贷款而规避罚息、服务费、违约金、滞纳金等附加费用,学生一旦申请贷款,不得不支付高额的变相利息,甚至有些贷款公司以日计息,一旦贷款不允许提前还款。
二、校园贷对个人诚信的风险
借贷公司或者平台在高额的利息诱惑下,利用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征信和金融知识的欠缺,以小额薪酬雇佣在校学生作为线下代理迅速将校园贷发展起来。截至目前,校园贷缺乏正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操作流程乱象横生,各大贷款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大学生在无力还款条件下,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一个身份信息在多个网络平台申请贷款,逐渐步入“套路贷”陷阱,甚至利用同学身份证信息在网络平台借款,致使同学成为还款人。一旦出现逾期未还情况,学生家长、同学以及老师均成为催款人的目标,催债公司轮流展开电话和信息的连环式催款,甚至恐吓、威胁还款人,致使学生心神不宁,荒废学业甚至轻生。
借贷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是导致“校园贷”违约事件频发及“校园贷”乱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对诚信认识不足,无力偿还贷款情况下,很多学生选择逃避责任甚至对于追债公司置之不理,逐渐使所欠债务利滚利,直至无力偿还,甚至学生收到司法起诉。随着贷款体系的不断规范,这些行为不仅会使个人诚信缺失,个人信用等级下降,而且可能被记入失信黑名单,一旦纳入征信中心,未来生活将收到很大影响。
三、基于诚信教育视角下,校园贷的教育引导
加强诚信教育,杜绝不良信用。大学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课程教育而忽视了品德培养的育人过程,出现一些和大学不匹配的不诚信行为,缺乏基础的契约精神。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体系构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传达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确保满足经济困难学生基础保障性需求。针对创业困难学生,鼓励他们多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争取到更多企业的风投支持,并且增加校企合作,确保大学生创业有更多的资金保证;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班级微信群、QQ 群等加强诚信教育。针对大学生“校园贷”的风险防范,邀请专业人员做好新生入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普及金融信贷、网络金融安全以及高利贷危害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建立班级“校园贷”普查网;学生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轻信网络贷款的种种虚假承诺,提升甄别网络不良贷款的能力。学习传统文化,增强自身诚信等品德修养。
合理引导消费,规避贷款陷阱。大学生普遍自制能力差,极易产生冲动型消费行为,且因为群体居住的特点,易互相攀比互相影响。因此,新生入学专题讲座应该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鼓励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活动,让学生明白挣钱不易,培养节俭的习惯。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以“理性消费”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努力构建节约型和谐校园;辅导员要建立班级日常监控机制,关注有超前消费、异常消费的学生,将“校园贷”的危险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尽量做好学生校园网贷的教育引导工作。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电话沟通、家长群等渠道,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共同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智地对待消费,合理预算,不攀比、不享乐,杜绝超前消费,规避贷款陷阱。
提升征信认知,降低金融风险。学校可开展金融法律相关选修课程以及专题讲座,提升大学生对金融知识以及贷款过程中涉及到的个人信用的认知。大学生要严格自律、强化责任,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积累个人信誉度,培养积极的契约精神。大学生要强化对个人身份信息的管理[4],不外借身份证,不盲目填写个人信息,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降低信息外漏的风险,确保个人良好的信用记录。
参考文献
[1]文伊娃.校园贷”的风险防范及教育引导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17,3(66):129-131.
[2]曹光辉.“校园贷”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经济研究导刊[J]2018,(15):97-98.
[3]岳清松,叶景明.“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教育教学论坛[J].2018,(10):39-40.
[4]王詩云,沈妍等.大学校园网络贷款风险防范研究.时代金融[J]2018,(03):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