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及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农业科技成果推陈出新,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有些农民对新技术了解不透,只是照搬照抄,结果看不到新技术的增产优势,甚至减产。文章所以结合实际,就要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当地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快速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缩小山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因地制宜;农业;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35-02
一、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1.农业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是指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运用自己创造的工具,利用动植物繁殖、生长的自然规律通过人工种植、培养、饲养等生产活动,以获得粮食、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的生产部门。我们常说的农业就是指农作物种植业,即狭义的农业。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70%的生活消费资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是国民经济积累的重要源泉。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才有保证。
2.因地制宜就是要遵从农业生产规律结合客观实际
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
在狭义的农业中,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它具有自身的特点:①在农业劳动中,土地是农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对土地具有根本的依赖性;②植物本身受光、热、水、肥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变化,使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③不同的作物其生产发育规律不同,所要求的生态环境条件不一样;④生产受自然条件的根本限制和其他销售环节的影响,形成农业生产的收入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所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就要紧紧围绕以上的特点来进行。
二、因地制宜是政府指导好农业工作的出发点
1.政府引导农业生产的出发点
现在各地都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指引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充分发挥当地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针对当地农民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技术水平情况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如果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盲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么将会严重地影响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削弱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2.政府指导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我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曾经进行大面积的朝天椒种植,全乡镇共计种植1000亩,由于政府没有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户缺乏朝天椒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盲目照搬发达地区发展朝天椒的经验,结果造成全镇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既增加了农户的生产投入,浪费了土地和劳动资源,严重影响了当年的农业经济,又打击了今后农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三、因地制宜就是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
1.推广科学技术要因地制宜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从依靠经验转为依靠科技的历史,没有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前进的动力,高新技术的运用将会加快传统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观念,加快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要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科技项目的引进就要密切地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1.1 无土栽培技术,是本世纪农业最大的改革之一,无土栽培的特点是产量高、生长快、品质优良、管理方便,肥效利用率高,是现代精致农业的栽培形式,能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能为生产工厂化、自动化、集约化开辟广阔的前景。但是无土栽培要求的技术含量高,要有高度发达的集约经营机制,产品必须要形成规范化和商品化,要在我镇这样一个传统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以及落后的生产技术状况下进行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无土栽培在我镇目前只能是小范围内的无土育苗、繁种和引种试验。
1.2 设施农业(大棚),其生产设施费用大,生产成本高,建设一亩钢塑大棚约需6000多元钱,栽培过程中管理技术要求严格,农户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才能建成。在科技项目的推广方面,与县城农户比较,我镇农户的生产意识薄弱、积极性低,科技项目的推广进程自然就比较缓慢。由于农业栽培设施是今后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对此,针对农民现有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及落后的生产观念,要进行大规模的大棚设施栽培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经过政府多年扶持,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我镇设施农业,要结合当地农业情况,因地制宜,稳步发展,对建好大棚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对缺乏大棚生产技术的地方不能盲目地推行,并通过树立成功示范典型,为今后在大范围内的推广积累成功经验。
2.实施绿色战略需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在具体的施肥、用药、灌溉等农业生产实践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2.1 近年来,化肥的增产效果明显下降,土壤板结甚至酸化和碱化,肥量偏高或养分比例失调是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达到经济合理施肥,提高肥料经济效益的目的就要结合作物的生长特点、土壤肥力条件、施肥技术、配方等科学施肥方法因地制宜合理地进行养份平衡,即在确定施肥量、种类和时期时应当根据当地土壤类型、供肥能力、肥料品种、肥料利用率、作物种类、计划产量水平以及在总结当地农民对作物丰产施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肥料试验,找出作物产量与施肥的相应关系作为科学施肥的依据,在施肥过程中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的原则,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控氮增磷增钾,重施基肥,少施、早施追肥,针对性施用微肥,提倡施用蔬菜专用肥。通过以上措施来平衡施肥,可达到全面改土培肥,增产增收的目的。所以因地制宜合理施肥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提高绿色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人体健康。
2.2 加入WTO后在使用农药时更应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多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少用化学防治方法,降低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多生产无公害蔬菜,促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在使用农药时要考虑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销售和影响,结合当地的生产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农药,使生产的蔬菜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硝酸盐含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成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实现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2.3 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科学地制定浇灌量和灌溉时期;进行合理灌溉,及时供给作物必要的水分。根据年降雨量少,水份不均,灌溉时应当适时适量地按需供水,灌水均匀,节约用水,实行小畦匀灌,防止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和地下渗灌等先进技术。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避免或減少冲刷地面,破坏结构,损失养份,保持土壤有较好的水、肥、气、热情况,而且还有少占耕地、省水、省工等优点。
在生产中要结合以上三点,长远与短期利益相结合,从而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农业经济。
结束语
结论与展望 通过科学理论与生产、生活实践证明:要快速地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缩小山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使人民安居乐业,尽快实现奔小康的目标,就要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当地的优势和劣势,谨慎从事,扬长避短,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农业生产,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编组.王申贵主编 .土壤肥料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
[2] 郑凤田,姜克芬主编.农村经济与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 韩嘉义.名特优新蔬菜栽培.云南科技出版社.
[关键词]因地制宜;农业;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35-02
一、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1.农业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是指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运用自己创造的工具,利用动植物繁殖、生长的自然规律通过人工种植、培养、饲养等生产活动,以获得粮食、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的生产部门。我们常说的农业就是指农作物种植业,即狭义的农业。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70%的生活消费资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是国民经济积累的重要源泉。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才有保证。
2.因地制宜就是要遵从农业生产规律结合客观实际
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
在狭义的农业中,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它具有自身的特点:①在农业劳动中,土地是农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对土地具有根本的依赖性;②植物本身受光、热、水、肥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变化,使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③不同的作物其生产发育规律不同,所要求的生态环境条件不一样;④生产受自然条件的根本限制和其他销售环节的影响,形成农业生产的收入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所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就要紧紧围绕以上的特点来进行。
二、因地制宜是政府指导好农业工作的出发点
1.政府引导农业生产的出发点
现在各地都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指引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充分发挥当地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针对当地农民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技术水平情况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如果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盲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么将会严重地影响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削弱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2.政府指导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我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曾经进行大面积的朝天椒种植,全乡镇共计种植1000亩,由于政府没有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户缺乏朝天椒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盲目照搬发达地区发展朝天椒的经验,结果造成全镇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既增加了农户的生产投入,浪费了土地和劳动资源,严重影响了当年的农业经济,又打击了今后农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三、因地制宜就是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
1.推广科学技术要因地制宜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从依靠经验转为依靠科技的历史,没有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前进的动力,高新技术的运用将会加快传统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观念,加快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要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科技项目的引进就要密切地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1.1 无土栽培技术,是本世纪农业最大的改革之一,无土栽培的特点是产量高、生长快、品质优良、管理方便,肥效利用率高,是现代精致农业的栽培形式,能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能为生产工厂化、自动化、集约化开辟广阔的前景。但是无土栽培要求的技术含量高,要有高度发达的集约经营机制,产品必须要形成规范化和商品化,要在我镇这样一个传统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以及落后的生产技术状况下进行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无土栽培在我镇目前只能是小范围内的无土育苗、繁种和引种试验。
1.2 设施农业(大棚),其生产设施费用大,生产成本高,建设一亩钢塑大棚约需6000多元钱,栽培过程中管理技术要求严格,农户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才能建成。在科技项目的推广方面,与县城农户比较,我镇农户的生产意识薄弱、积极性低,科技项目的推广进程自然就比较缓慢。由于农业栽培设施是今后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对此,针对农民现有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及落后的生产观念,要进行大规模的大棚设施栽培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经过政府多年扶持,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我镇设施农业,要结合当地农业情况,因地制宜,稳步发展,对建好大棚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对缺乏大棚生产技术的地方不能盲目地推行,并通过树立成功示范典型,为今后在大范围内的推广积累成功经验。
2.实施绿色战略需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在具体的施肥、用药、灌溉等农业生产实践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2.1 近年来,化肥的增产效果明显下降,土壤板结甚至酸化和碱化,肥量偏高或养分比例失调是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达到经济合理施肥,提高肥料经济效益的目的就要结合作物的生长特点、土壤肥力条件、施肥技术、配方等科学施肥方法因地制宜合理地进行养份平衡,即在确定施肥量、种类和时期时应当根据当地土壤类型、供肥能力、肥料品种、肥料利用率、作物种类、计划产量水平以及在总结当地农民对作物丰产施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肥料试验,找出作物产量与施肥的相应关系作为科学施肥的依据,在施肥过程中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的原则,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控氮增磷增钾,重施基肥,少施、早施追肥,针对性施用微肥,提倡施用蔬菜专用肥。通过以上措施来平衡施肥,可达到全面改土培肥,增产增收的目的。所以因地制宜合理施肥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提高绿色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人体健康。
2.2 加入WTO后在使用农药时更应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多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少用化学防治方法,降低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多生产无公害蔬菜,促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在使用农药时要考虑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销售和影响,结合当地的生产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农药,使生产的蔬菜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硝酸盐含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成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实现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2.3 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科学地制定浇灌量和灌溉时期;进行合理灌溉,及时供给作物必要的水分。根据年降雨量少,水份不均,灌溉时应当适时适量地按需供水,灌水均匀,节约用水,实行小畦匀灌,防止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和地下渗灌等先进技术。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避免或減少冲刷地面,破坏结构,损失养份,保持土壤有较好的水、肥、气、热情况,而且还有少占耕地、省水、省工等优点。
在生产中要结合以上三点,长远与短期利益相结合,从而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农业经济。
结束语
结论与展望 通过科学理论与生产、生活实践证明:要快速地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缩小山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使人民安居乐业,尽快实现奔小康的目标,就要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当地的优势和劣势,谨慎从事,扬长避短,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农业生产,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编组.王申贵主编 .土壤肥料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
[2] 郑凤田,姜克芬主编.农村经济与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 韩嘉义.名特优新蔬菜栽培.云南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