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有关神鬼信仰问题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dsa4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青年人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中元节在我国民间是个“鬼节”。
  神鬼信仰是民间初元信仰,如果一个民族什么信仰也没了,初元性的神鬼信仰也被破坏殆尽了,那么,这个国家的人便没了敬畏之心和良知。而今,一些人之所以无恶不作,伤天害理,就是因为不相信会天打雷劈,会遭到神鬼报应。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神和鬼存活的领域早已贴上落后、愚昧、腐朽的封条被禁止入内,即使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鬼神世界,也只是作为虚构的艺术形象而存在。而现实中,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宗教信仰是绝缘的,很少有人相信生死轮回,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善恶有报,只一门心思沉溺于商场、情场、官场、名利场,不择手段地满足眼前的物质欲望,而对灵魂的生存状况和质量漠然置之。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人性的进步抑或退化?有鉴于此,回望故土那一方曾经令人目眩神迷的人神鬼共处的岁月空间,也许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人的神鬼信仰是通过神学宗教、民间巫术直至个人信念为其媒介通道的,亦即包含在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里。民间信仰源自原始的泛灵膜拜,亦称多神信仰,即相信万物有灵,其产生的背景是由于人们对于各种大自然现象无法给予圆满解释,因恐惧而膜拜,祈求平安。除了雷电风雨及星星等大自然现象外,甚至也把牲畜也当膜拜对象,如:雷神、雨神、北斗星君、齐天大圣、虎爷等。此外,古时国人还封人为神,民间有个说法是“忠臣孝子,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他们相信,拜祭一些去世的英雄人物,可获其庇佑。受封为神者主要为历代民族英雄,人们尊敬其伟大的人格,奉其为神祗,籍此纪念他们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如:关公、大伯公、妈祖、岳飞、仙四师爷等。
  从古到今,中国人都有着一套神明信仰,见之于经典,泛化于民间,时间长河无法将之埋没,社会变迁无法将之磨洗,往往外在偶像之木主可以转换于无形,内在信念信仰却总高悬于星空。这套信仰不像它外在表现的那样,是对于天地、山川、动植、人物、鬼神等的泛灵崇拜和多神崇拜,实则是对天地间伦理精神与秩序价值的一元信仰,而这精神与价值总是配之以仪式、剧乐,即礼乐,存在于天地间,由此在不同的信仰者那里,和同一信仰者的不同人生阶段,或不同生活境遇中,呈现为“文”或“神”(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而且融通于不单在概念上,还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经典地位下沉,神明信仰被简单地贬为迷信,这种祛魅化造成了信仰的缺失与迷茫,漠视了神明信仰的文化功能,也使不健全的本身在面对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常常处于尴尬的地位。
  人类学家认为巫术近于科学,因为巫术凭借的是人的自信力:只要知道方法,便能直接控制自然。这些巫术施展的一个主要对象就是民间鬼神。古代民间有许多能驱神捉鬼的仙师和道士,普通人只要虚心学习法术,也能掌握驱神捉鬼的本事。他们一般用符咒、桃木、剑、水之类的“法器””,对众人之上的鬼神发号施令、驱使奴役,甚至将他们赶尽杀绝。鬼神不再神秘、强大,他们有时也得听命于人。
  “礼失而求诸野”,孔子所赞赏的“礼意”,有时通过神鬼信仰的礼仪演绎,会以亦庄亦谐的方式体现于乡野、民间,为乡民展开着的世界。
  我们不提倡神鬼信仰,但不能不明白神鬼信仰在历史长河里的功能。当人们沉迷于鬼神的魔力圈内,这种信仰鬼神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体现的传统心理,似乎是那样神秘莫测。而当人们从鬼神的魔力圈内跳出来,冷静地、理智地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审视的时候,鬼神的魔力和民间鬼神信仰的传统心理,就都变得清晰起来了。看起来,这一切很像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导演的一幕幕戏剧。
其他文献
天上鹊桥重飞度,珠村乞巧又一年。8月7日晚,广州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以月色拥抱“2013·广州乞巧文化节”。广州天河区林道平区长表示,今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以“七夕天河·美丽广州”为主题,以“七巧联动”全面彰显乞巧文化,以“幸福祈愿”营造温暖的城市节日,结合大型音诗画、乞巧文化论坛、乞巧工艺民俗盛会等创新形式,呈现生生不息的乞巧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把一个兼具中华传统、岭南特色、浪漫风情和幸福体验的
期刊
牛王节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一般都是体现对牛的崇敬和感激,时间各有不同。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牛王诞”节,家家宰鸡鸭、户户椿糍粑,邀亲请友过节。相传,古时这天,瑶族的祖先在打猎中捕获一头野牛驯养成家牛,替人拖犁耕田,瑶族人为铭记牛的功劳,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王诞”。当天清扫牛栏,祭牛王神,上山采集几种树叶,用烧开的水做一锅紫红色的糯米饭喂牛。节日耕牛
期刊
1990年12月14日,第45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实施和有关活动的第106号决议”,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际老人节”。不过,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老人节。  韩国:韩国自1973年起,将原来5月8日的母亲节改为“敬老节”。  日本:早在1966年政府就规定每年9月15日为“尊敬老人日”,9月15日至20日为“老人福利周”。  美国:对老年人尊称为“资深公民”。政府规定每年
期刊
神十飞天举世瞩目,神舟十号返回舱开舱,一个特殊的“航天主题艺术芯片”被取出。神舟十号返回舱开舱后特殊的“航天主题艺术芯片”被取出,在这个芯片内存着来自全国11位“国字号”工艺美术大师的共14件作品,包括绘画、篆刻、雕塑等类别,跟随神十飞天的脚步后重新返回地球。  其中广东有3位工艺大师共4件作品入选,分别是潮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的朱泥壶作品《太极百岁壶》,肇庆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佩阳的端砚作品
期刊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广东省政府接连颁布训令,禁止民间酬神建醮,中山县政府对这一政策严格贯彻执行,采取责任承包制,由乡公所而派出所再到警察局,并有责罚的规定。但是,在岁时年节敬神迎神是村民家族、村社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这些仪式来加强家族、村社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因此,政府的一纸禁令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村民们的交往方式以及节日的狂欢,使得政府训令对于村民认定为乡俗的酬神建醮处于禁而不绝的状
期刊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
期刊
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总会让人对童年的依稀回忆弥漫起一丝甜蜜芬芳的气息。在那时,看“吹糖人”是一种快乐,玩“糖人”是一种幸福。  有一天,在老城转悠时见到了一位手艺人在卖“吹糖人”,这物什儿多年不见了,倒是稀奇起来,于是就跟着一帮人看会儿热闹。  这手艺人用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小木箱子,挂在自行车后座上,糖人的竹签直接插在箱盖侧面的孔里。只见他拿起一小块棕色的棉芽糖,用一根细管插入糖块,边吹边转着
期刊
传统节日变味,折射出多方面的复杂心态。一方面,传统作为让当下与过去发生关联的纽带,不断得到强调;另一方面,人们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对传统加以“权且利用”,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传统、解构传统。  8月13日,从早上开始,就不断收到“情人节快乐”的短信。困惑之余一查日子,原来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这才意识到,这个日子早已被当下的时代定义为“中国情人节”了,大有与西方“圣瓦伦丁节”分庭抗礼的意
期刊
居住在云南文山广南八宝革郎村的300多户“Gimh munh”(自称,瑶文)——蓝靛瑶(他称,因善种蓝靛,穿蓝靛染制的衣服而得名),据说他们自晚清时期迁徙而来,他们踏上这片红土地的历史并不长,算是一个“后来”的民族,但他们的到来,却为彩云之南增添了一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与发展。  “婚礼”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各具特色的“民族婚俗”,却依然新鲜。蓝靛瑶的
期刊
花袖,即草袖,又名手袖。它用晒干的咸地水草织成,圆筒状,规格大小因人穿戴而异。一对花袖戴在左右手上,割禾、割草等劳作可以防芒刺,耐磨损,能护肤护衣。它有普通编织和精致编织两种编织法。采用精致编织法织成的草袖,袖身间有装饰花纹,叫做“花袖”。明清以来,珠海三灶岛农民便有编织花袖的传统,家家有花袖,收割水稻、上山割芒砍柴戴上花袖,蔚成风俗。花袖还是当地劳动者的一种装饰。过去,常有女青年编织花袖赠给男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