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总关情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fj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一位青海平弦爱好者在初识“花儿”之后,竟被感动得泪雨滂沱,不能自己。他说早知道“花儿”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就不唱平弦了。他说,你唱平弦唱上三天,也不见得有人被感动得落泪。我说平弦和“花儿”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品种,各有艺术特点和审美需求,互相不能替代。但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一点上,“花儿”比平弦来得更为火爆、直接和快捷罢了。
  由此,我联想几十年的不同时代中,我经历的几次“花儿”演唱活动。
  “花儿”红满三月沟
  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我在湟川中学读书。在一个春假上我回了一趟家,与家人团聚。那天适值村子里挖三月沟,大哥说今儿你去顶一个工吧!沟上的工可不能少。我当即带上干粮,扛上铁锨,去官沟最南端的地段集中。
  官沟,是贯穿星家村、下寨庄子、红土湾、嘴子以及小寨等村庄的一条民用农田灌渠,也是红崖子沟最长、受益农田面积最大的一条大渠,俗称官沟。每年的青苗水浇过之后,下寨村的水利委员照例要召集几个村庄的劳动力对灌渠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砌大水口、整跌水、清理淤泥、加固堤坝等。工程浩大,几百人的劳动大军需要两三天时间才能完工。群众习惯上叫挖沟,也叫三月沟或青苗沟。这样的活动在八、九月庄稼打碾完毕之后、冬灌之前还要进行一次,群众叫八月沟。
  挖沟队伍从嘴子村的最南端开始站第一工,依次往北挖了大约两工之后,队伍来到了嘴子砂沟。这里没有涵洞,官沟和砂沟平面交汇,在砂沟里横着要挖出一条沟来,需要有技术的老农,更少不了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就需要固定一批人员把活干好。
  因为那时候“花儿”是不能在村子里唱的,于是人们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以嘴子砂沟为分水岭,参加劳动者当中凡是对“花儿”演唱有避忌关系的人员,都自动自觉地留在这里干活,而年轻人则继续往里走,并且可以自由地唱“花儿”了。这已成惯例,年年如此。
  继续往前站工的人们一工又一工干得非常起劲,情绪盎然,有说有笑。因为这里过了嘴子砂沟,已是野外了,唱“花儿”没有了避讳,可以自由抒发和宣泄一下了,有人就先唱起了“花儿”。大约站了三工之后,工程进到了麻家河。这里是下寨村和达家东庄以及星家之间的空旷地带,离三村皆远,且时已近中午,按照惯例在这里要歇缓晌午了。有些手脚麻利的人早已捺按不住,跳上沟来连铁锨都顾不上擦,就率先漫了起来:
  没见尕妹者三五天,
  阿哥我好不是扯牵;
  三月的沟儿上见一面,
  浑身儿上下的舒坦!
  余音未完,群起而吼着“讴——讴!”气氛骤然升华了起来!
  此时人们已找了阴凉且干净的地方坐下,拿出干粮,慢慢地一边嚼着一边倾听“花儿”的演唱或思谋着自己该唱些什么了。而村里的画匠福福和达明清从包里取出唢呐,试了音。“花儿”的旋律熟练地响起,紧跟着一个叫草包爷儿的老人和他的儿子迫不急待地把压抑多日的激情和着唢呐一起亮了出来:
  一年一度的三月沟,
  上沟走,
  把我的尕连手看走;
  见了尕妹者没给头,
  心上的少年们漫走。
  “讴——讴!”群情激昂,齐声吼着,吼声飞满了官沟上下。有的人嚼着干粮,吼声把干粮喷了出来。草包爷儿已六十开外,儿子正当二十出头,爷儿俩音质一样的清亮、瓷实,旋律一样的高亢、舒展,分不清哪是人声,辨不明哪是唢呐,更无法分清年龄的区别。真是天外传金玉,人间妙琴音。像狂饮了一杯葡萄美酒一样沁人心脾,爽人心身。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暑天里的清凉伞。这男高音的齐唱,伴和着唢呐的清亮,紧接着几百人的吼声,表达了他们一个冬天感情的压抑和沉闷。此时此刻,尽情地发泄着撕破嗓子的吼声。这吼声是赞美,是鼓励,是激情的鼓荡,说它声振河山,花满官沟,一点也不为过。那边妇女们把女高音的旋律送了过来!
  三月四月的不下雨,
  五月的雨,
  豆花儿扬红着哩。
  一月两月的不见你,
  我维了你,
  空空儿担名着哩!
  女声更加清脆、嘹亮、委婉、柔情!比刚才那清亮、舒展的男声还要来得动人,让人心醉!尤其是一曲“咿呀咿令”,更渗透着真挚、迫切、期待和渴望的心声,宣示着情爱的深沉,倾诉着相恋的激情。
  顷刻之间我被彻底地打动了,被征服了。说实话,“花儿”,从小我就在她的怀抱里成长、熏陶。“花儿”的“咿呀咿令”和“尕马令”、“直令”简直就渗透到了我浑身的血液里一样,都没有如此深切的感受,而今这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现场直播、动人心魄的演唱还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我浑身战栗,我激情鼓荡,我情火中烧!
  女声未伏,男声又起:
  八十三万下江南,
  火烧了曹操的战船。
  一年三百六十天,
  就没有不牵的一天。
  男声刚罢,女声又起:
  王母娘娘下四川,
  闪折了乌木的桥杆。
  一年三百六十天,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
  互相对答,互相印证,相诉离别之苦,其势紧跟,咄咄逼人。那边厢几个小伙子摇动着赵玉山和达明远的胳膊,一边急切地说着歌词,叫快速应对。此二人是庄子上有名的唱把式,兴正浓烈,他们成竹在胸,开口成章,一首“花儿”立马从口边飞出:
  天上的龙来地下的虎,
  圆跺跺儿的爪子。
  会唱了唱上个龙戏虎,
  才算你少年的把式。
  这边一群年轻媳妇涨红着脸,喘着粗气,正在琢磨应对,老把式王贵媳妇和范九儿媳妇早已酝酿好了,快速唱出,具有十分挑战的意味:
  我没见过个龙戏虎,
  也没见圆跺跺的爪子。
  你唱上三天三晚夕,
  才算是少年的把式。
  男子们另有人上场,从容应对,十分练达:
  你没见过个龙戏虎,
  那就败在了阿哥的手下。
  锣对锣来鼓对鼓,
  没对上,
  天黑了跟阿哥走唦!
  “讴——领上了走”!更有人在起哄架秧子,使女人们明显地处在了下风,她们当然不甘失败,转换了语气,娓娓道来,神气十足:
  席笈的草帽儿我不戴,
  我戴个麦穰儿草哩!
  咋好的人才我不爱,
  我爱个心肠儿好哩!
  男方的郭兆亨、张田基,顺势转承,语气坚定:
  大红的桌子满盅盅酒,
  没有了盨盨里倒上。
  我俩的路儿慢慢儿走,
  到时候我把你要上。
  “呕——要上!”
  人声鼎沸,“花儿”声声。这三月沟好几公里上下引得附近拔草的女人们群起而附会。“花儿”声响,此起彼伏,简直是满官沟的歌!好不热闹。
  三月沟哟!正值阳春天气,川野一片新绿,又适值野外空旷,环境宜人。一个冬天漫漫长夜对情感的压抑,冬春季的沉闷,生活的寂苦,一旦条件成熟,情感爆发,一泄而不可收。啊!三月沟,激情鼓荡的三月沟,情感爆发的三月沟,花红柳绿的三月沟!
  此时“花儿”连声不断,吼声不时迭起,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男的、女的、年老的、年少的,嗓音好的,嗓音不好的,都争着上,抢着上,和着诱人的唢呐,宣泄情感,展示自我,交流恋情,以求满足。此时此刻,唢呐的诱惑,某种情欲的奔腾,那宣示爱情的、火爆的、滚烫的、最直接的、露骨的词话,搅动着撩拨着人们的情趣:
  男:……
  今年我俩儿连手当,
  明年儿我把你娶上。
  女:……
  明年儿娶上(呵)等不及,
  明早儿领上了浪走!
  群口齐吼:“领上了浪走!浪走!”
  现场火爆的语言,多情的演唱,几度达到了高潮。
  爱情“花儿”唱多了,对唱又转入历史的、生产的、生活的……诸多知识的问答,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别具情趣。
  ……
  不知不觉,天已后晌,人们的激情丝毫不减。唱“花儿”紧张一时来不及吃晌午的人们坐下来才咀嚼一番,而水利委员一再催促站工,人们才以群唱来结束这难以结束的对歌:
  黑鸡儿下了个白蛋了,
  白蛋俩换成了个钱了。
  三月的沟儿上见面了,
  心里的疙瘩儿散了。
  人们站工,一工又一工,小伙子们浑身是劲,姑娘们格外攒麻,铁锨翻飞,镢头舞动,工程进度飞快!
  啊!三月沟,“花儿”演唱的功能和效果立时显现了出来,立竿见影。三月沟,“花儿”演唱的大型集会,掺和在劳动现场的激情宣泄,其参与人数的比例之大(现场人数的95%)、演唱者激情之深,所有现场的人们,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投入到“花儿”文化领域的各个环节,或背歌词、或学曲令、或倾听欣赏,全场人们情趣盎然、情感丰富,文化效果突出,精神效应明显。此情此景,局外人怎能有所体察。三月沟“花儿”演唱所生发出来的社会效应,参与者精神的投入,神情之愉悦,劳动效率之高涨,对“花儿”文化的体现,决非一般的民间“花儿”会所能比拟。
  啊!三月沟,激情满怀的三月沟,你是久旱的甘霖,浇透了禾苗儿缺水的根芽;你是精神营养品,滋润了营养不良的机体;你是兴奋剂,鼓荡起心力衰竭的勃勃志气;你是擂动的战鼓,鼓起了劳动者劳动的干劲;你是振奋人心的进军号,使懦弱者充足了向着恶势力冲锋的勇气!
  夜半花开战犹酣
  我的家乡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高举着总路线的红旗,擂起了大跃进的战鼓,跨进了人民公社的大门,在大刮浮夸风的背景下,过起了集体劳动、吃食堂饭的集体生活。那时有个口号: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劳动集体化。人们齐刷刷过着单调的三段式的日子:劳动——吃饭——睡觉。文化生活缺乏,精神活动厥无。最叫人疲惫不堪的是除了白天的跃进式的集体劳动之外,每日早饭前的早战、晚饭后的夜战。
  1958年的冬天,早晚战的活儿便是送肥。这是粗活,重体力劳动,社员们背着粪背斗,摸黑踏着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小路,送肥到地。于是村子南北两面的大路以及田间小路上,送肥的社员密密麻麻,形成了庞大的人流。如果看不清路或不留神,便崴拐跌倒,或从路边滑下摔伤。
  一天晚上,夜战大军在村子南边的大路上行进,人流如潮。干了一天活的社员们此时已累得精疲力竭,情绪不振,有的人甚至边行走、边打起了瞌睡。突然,从人群中忽然爆出了一对女高音的高亢、舒展、悠长的“花儿”旋律,清晰地道出这样几句:
  三面红旗举(哈)的高,
  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夜战的社员们劲头高,
  阿哥待尕妹俩赛跑。
  人们被震惊了,激动了!这突如其来的非常熟悉而又久违了的“花儿”,十分自然地剌激着人们的神经感官,催动着内心世界的激情。实际上,激动了人们的不是那时代特征特明显的歌词,而是“花儿”令!此时劳动大军,浸沉在兴奋、欢快、喜悦之中。互相打听是谁?是谁唱得这么好听。有的说是七队里的王贵媳妇和范九儿媳妇,有的猜是十队里的蔡玉香和杨秀兰,又有人说肯定是六队里的赵玉兰和苏发梅……猜测、认同,更多的是十分热情肯定的赞美!
  “讴——再来一个!”人群吼出迫切的要求。
  紧接着那动人的女高音二次又起,以缓慢的速度诉说着内心的郁闷:
  夜战的钟声敲响了,
  尕背斗背上者跑了。
  紧跑而慢跑的迟哈了,
  队长的批评(哈)挨了。
  仍然是那么的清脆、悠长。
  夜是黑的,歌声是甜的,这缓慢而又悠长、高亢而又舒展的“花儿”的旋律实在是太美妙了,太动人了!这分明是天际飞来的妙音,瑶池传出的仙乐,乐师们奏出的金玉琴声。这音乐催动着人们的激情,熨烫着人们的灵魂,抚慰着人们的精神,抚平了人们的心灵创伤……这首先打开局面的人究竟是谁?她不正是给人们带来精神慰藉的天使、看好了宿疾的神医吗!这夜幕的笼罩形成了一道十分隐蔽的屏障,这里有避讳的关系可以不计,有儿子在场也可以不管。就是发泄一下心头的积愤,也可以不追究责任!
  忽然几个男声齐刷刷从南边传来:
  粪背斗背着(个)胛子痛,
  坑坑路走着(个)腿痛!
  铁锨把拧着手掌儿痛,
  尕妹妹听,
  小阿哥想你者心痛。
  野味十足的“咿呀咿令”实在逗人。人们就近摸索着找了路旁的坎儿,歇缓了起来,同时有人高声叫道“缓个”。于是满大路的人群的流动倾刻间散开来,停止了走动,人们倾听这久违了的心声!
  既然今晚局面已经打开,怎管他唱得唱不得,就扯开嗓子了唱吧!就有人将爱情“花儿”大胆地送了过来:
  上山的鹿羔儿下山来,
  下山着吃一回水来。
  这两天没见着看个来,
  少年俩问候着您来!
  这回是男女混声,用平直悠扬舒情的直令,挑逗得小伙子们心急火燎。编词的编词、清嗓的清嗓,但另一边的女人们又抢先了去:
  白蛇娘子西湖玩,
  半天里耍了个软拳。
  一蹦子跳着我跟前,
  孔雀么戏了个牡丹。
  女人们比男子们胆大,在这夜幕茫茫之中她们的心声发自肺腑,她们的语言直表心怀,毫无顾忌。没等男子们凑上几句,女高音二次又起,讥讽男子们来手太慢:
  姜子牙骑的四不像,
  四蹄儿蹬圆着哩!
  你连个少年唱不上,
  看你(呵)列圆着哩!
  男子们一时语塞,只好用少年搪塞:
  人民公社像天堂,
  食堂饭吃(哈)的美当。
  女人们声气像铃铛,
  让给尕妹妹您唱。
  既应对女人们挑战,又歌颂了人民公社。这样才能躲开那些多嘴利舌的人们的无端指责,说你不好好夜战,唱少年影响劳动。
  男女声交替,此起彼伏,兴正酣畅。那边厢人们齐刷刷背起背斗快速走去,有人说大队干部检查来了……于是人们闭上了嘴巴,背上背斗继续踏那高低不平的小路!
  夜战结束了,人们拖着疲倦的步子三三两两回家了。七队的郭兆亨是耍社火、唱小调、唱“花儿”的好手。他紧走几步,赶上了八队的赵玉山,喧了起来:
  郭:今晚夕唱美了,我阿妈和儿媳妇没听出来是我唱的,真过瘾!
  赵:就是,晚夕里黑麻古洞的没人认出来,也听不出来,没当挂。今晚夕先唱了的是王贵媳妇和范九儿媳妇。这两个老手开始不唱,小媳妇儿小伙子们撺掇坏了,才大胆唱的。
  郭:其实她们瘾犯着不成,太想唱了,哎!你说,社火不叫耍,大戏不叫唱,前几天破四旧,连戏衣都烧了,啥呀不叫唱,人还能活吗?这成了啥了!
  赵:“花儿”唱得哩啵,我看也危险,恐怕连少年都不叫唱!
  ……
  二人的谈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现实,那时正值四清运动后期,又赶上大跃进破四旧,社火不让耍,秦腔、眉户、灯影都已按四旧禁唱,道具、戏衣砸的砸了,烧的烧了,庙里的佛爷也砸烂扔了,住持回家了。文化生活和宗教活动全部停止了,就连电影也是好几个月才能在大场上看上一次,还只是纪录片一类的。有人说,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少年叫唱不叫唱,人们还提心吊胆呢!
  过了两天,人们到食堂去打饭,队长给大家讲,说大队里报请公社,现在要破四旧,少年也不能唱,那天晚上有人唱人民公社这就好。今后唱少年只能唱三面红旗,唱人民公社,唱大跃进,唱新编的。那些“阿哥”、“尕妹”的四旧少年不能唱,谁唱谁负责。
  人们说唱新编的不就也带一点儿传统的吗?让唱就行!
  从那以后队里提倡社员编新花儿,以抵制人们唱旧花儿。社员们晚上劳动回来,到食堂去打饭,先唱两首新花儿,或说两首也行。一面叫小队会计记录下来,才能让炊事员打饭。社员许发菊的公爹是会计,她不敢把少年说给公爹,叫妇女队长代她说,队长可不答应了:“个家嘴没长着吗?老习惯还不敢破!别人不能代,个家说!”许发菊实在说不出来,急得哭了,只好等丫头从学校放学回来,叫丫头写在纸上,交给了公爹,这才打到了拌汤。
  在劳动的现场集体演唱花儿,且一片火爆,群情激昂,欲罢不能。这说明着一个现实的存在,精神生活是人们迫切的需求,是对艺术美的享受,是向不合理的某种社会制度的抗争,更是人性本能的追求。这种人类的天赋秉性自然而又和谐,公平而又合理,强烈而又永恒。有人想从主观意志出发,反其道而行之,只能归之于失败。
  泪雨滂沱水红花
  喂!伙计,你相信不,一曲水红花震撼人心,把个大活人硬是催得泪如雨下,不能自己。在场人有的惊愕,有的陪泪,有的唏嘘,也有人笑他太懦!且让我把事情的原委道来。
  二十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下午下班时同部室的发旺要我晚上到他家去,说是有一个小小的演唱会,并说有“花儿”演唱,也有小调等。吃罢饭,便到了发旺家,我看见有谢明山,也有本馆的李毛,还有花儿歌手华松兰等人。发旺悄悄告诉我,谢明山要唱“割韭菜”,把儿女们已经安排走了,还有李毛等要唱“花儿”。他说他还没有近距离欣赏过“花儿”呢?
  因为晚饭已经吃过,发旺给每人倒了一杯茶水,敬了一杯青稞美酒之后,演唱就开始了。
  先是李毛和华松兰的“花儿”,二人都是我省有名气的“花儿”歌手,不需要介绍。只见二人起立站好,整了整衣衫,清了清嗓子,旋律轻轻地拽了起来:
  马师长修下的乐家湾,
  拔走了心上的少年。
  哭下的眼泪和成了面,
  给阿哥烙上个盘缠。
  她俩用的是水红花令,因为是室内,不用太大的声嗓,悠悠地、慢慢地,又是字正腔圆地唱出,旋律是那样的高亢、悠长、舒展,吐字又是那样的真切、饱满、壮实。在唱完衬词“姊妹们坐,阿哥是出门的人”,反复一遍时,发旺忽然双手掩面,泪雨滂沱,夺门而去!众人惊愕,不解其意,李毛和华松兰唱完后回到原位坐下,悄悄地吃着瓜籽。又只见发旺边擦泪水,边破涕为笑走进屋来,他笑着说,没知道这花儿还有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这简直是震撼人心,眼泪不由地往外淌哩。知道“花儿”有如此魅力,我就不唱那个平弦了,你唱上三天平弦,也不见有人为你落泪的!我说,平弦和“花儿”是民间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艺术特点和演唱的社会功能。审美需求不同,各有用场,互相不能替代。只不过平弦和“花儿”唱词在创作时运用的手法不一样,因而在动人感情和在催人泪下这一点上,“花儿”比平弦来得更为火爆,更为直接和快捷罢了。
  接着大家谈到了这首“花儿”的基本内容和它的夸张手法,各抒己见,甚为热烈。我说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的“花儿”。文艺作品在创编时脱离现实主义就不会有生活的真实;缺乏浪漫主义就不会有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就不会有艺术的真实而缺乏感人的力量。对一首“花儿”的深刻理解最好要有生活的体察,懂得“花儿”内容的社会背景。接着我说了一段与这首“花儿”有关的真实的往事。
  1946年,解放战争骤起,马步芳的82军也开往陇东前线,企图阻止解放大军北上。那时青海农村有姑娘的人家先有些着急,已到婚龄的姑娘陆续嫁人了,如果已经订了婚的,便催促婆家早些娶过门,少操心了。一时间慌忙成婚的人家不少。
  一天我到隔壁家去玩,看见这家新娶的新媳妇一边和着面,一边巴答巴答地流泪,我不察其理,就又出去玩了。晚上把这事说给妈听,妈说这媳妇孽障,刚娶过门一个月不到,女婿就拔掉兵了,她连女婿的模样儿都没看清,听说她明天到河南里①看女婿去哩。那时我只有10多岁,不明事理,没再多问。
  过了几天,隔壁大婶领着新媳妇从河南里回来,给妈说了看儿子的经过。
  隔壁大婶和家下嫂子陪着新媳妇去了河南里,住在亲戚家,每天早早起来拿上馄锅和新媳妇亲手做的鞋袜,到公路边等。当兵的坐着卡车一车一车往东开,路边等着看儿子看女婿的女人们一堆又一堆。第一天等到天黑,没有见到人就又去亲戚家住下,第二天再等。她们连着等了三天,汽车一辆连一辆,也没有等到儿子。到了第四天下午才等着了。儿子在车上先看见妈和新媳妇了,紧拍了几下车顶,司机人好,车就在路边停下。儿子立马跳下车来,冲过来问妈妈好、姨娘好,大家互相问好,儿子又问爹身体阿么个,今年庄稼长势好不?妈一一作了回答,新媳妇上前亲手把馄锅和鞋袜给了女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女婿娃看了看新媳妇,说鞋袜拿上,馄锅就不拿了。新媳妇硬是把馄锅塞到了女婿的手上,本想说些什么,但车上的班长叫了起来,汽车喇叭也响了。妈说,上车吧,我们回去了,媳妇我们操心,等你回来。儿子上车之机,人们看见新媳妇落泪了,妈也哭了,姨娘也哭了。汽车走了,一家人哭成了一团。
  ……
  说完了往事,理解了这首“花儿”的社会背景和新媳妇和面时哭泣掉泪的心态,也就知道这首“花儿”的真正含义了。李毛说这首“花儿”唱了不知多少遍,但真正的内在的苦楚和第一人称的口吻的真实写照和恋人的内心世界还不十分懂得。现在我就以新媳妇的心态,再唱一遍吧!于是李毛和华松兰带着情感进入角色,动情地演唱了一遍,这一次的演唱她们对“哭下的眼泪和成面”有了更为具体而真切的感受,唱得更加投入,大家都落泪了。
  一曲歌罢,满座皆唏嘘不已,气氛沉闷。发旺媳妇端上夜宵,无人下箸,只是一味地喝酒,一杯又一杯……
  谢明山打破僵局,说好好喝几盅,韭菜就不割了。半天,有人说还是按原计划割吧!让心情欢快起来,拔兵是以前的事。于是现场气氛活跃,有说有笑,听谢明山的《割韭菜》。
  ……
  前述三场“花儿”演唱所处的时代不同,情景也各有异。三月沟的演唱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花儿”未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保持着自由自在的情趣和浓浓的原生状态,在环境、参与人数比例、演唱规模和方式、演唱者的心态以及词话的即兴创作、社会效应等各个环节上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原生状态。
  夜战中的“花儿”演唱,那已是二十世纪50年代末,明显地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干预。演唱内容、方向和心态都受到了某些限制。
  二十世纪80年代的“花儿”,演唱者再不是有着浓浓恋情的男女本人,而是换成了歌手。歌手的演唱因为“花儿”本身的原因,也会收到感人的效果,但歌手们对“花儿”的内容和历史背景不甚了了,又因为缺乏直接的恋情感受和真正的感情投入,演唱的社会效应和艺术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花儿”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这是必然的,在“花儿”文化的各个环节上要找到原生状态,何其难也。但我们始终期盼的是“花儿”“万紫千红总是春,千姿百态总关情”!
  注:①河南里:指今天的平安镇。
  
  (作者简介:石永,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青海“花儿”研究会理事。)
其他文献
在那雪山之上  点起了酥油的灯盏  它的光焰映照着草原  陪伴人们守护受伤的家园    在那三江之源  酥油灯如莲花绽放  它的芳香温暖着心灵  祈祷大地焕发美丽的容颜    在那圣洁的地方  酥油灯星星般闪亮  它把轮回的道路照亮  慈悲洒播在劫难后的人间    2010年4月28日
期刊
四月,生机盎然的春天  父母忙碌着放牧、耕耘  四月,挺拔脊梁的高原  奶奶祈祷着风调雨顺  谁知突降天灾  满城狂呼着:“地震!地震!地震……    4月14日啊  这惊心动魄的时辰  地球在脚下颤抖  瞬间,地裂、山崩  坍塌了结古镇的家园  坍塌了玉树县城  心爱的校园一片废墟瓦砾  到处散落着书包、课本  震魔肆虐天真活泼的童年  正吞噬一个个无辜的生命    此时,卓玛和小曲扎  紧紧地
期刊
一  四月十四大地震  天灾降临玉树县  七点一级山河动  房塌地倾废一片  财产损失数目大  同胞伤亡万余人  多少幸福被抢夺  多少生命失瞬间  二  天灾无情人有情  一方有难八方援  党中央和国务院  各级领导赴一线  全国上下都动员  科学有序抗地震  共产党员勇带头  人民军队齐上阵  扒开废墟救生命  争分夺秒不停歇  白衣使者带药械  昼夜细心救伤员  抚平撕裂的伤口  安慰惊吓的
期刊
随着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意识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必要性。许多国家已制定了保护本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法规,同时也积极促使国际组织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国际条约。但是,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体系尚未形成。本文从民间文学艺术的界定入手,分析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寻求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界定
期刊
你那么小  那么小的你在母亲的臂弯里  躲过了天崩地裂的灾难  母爱,在你的生命里讲述着矗立的永恒    你那么小  那么小的你在大地的震颤中  失去了天境般的家园  母亲的身躯横亘成你生命的山峰    你那么小  那么小的你只顾吸饱一口奶水  可金珠玛米在你的土地上重新演绎  军民雨水的手足亲情    你那么小啊  可无论你有多么小你也要记住  藏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  4月14日以后的玉树 
期刊
是什么  在格桑花将要开放的季节  无情地袭击了  玉树,这块心灵的绿草地  让那双  伸向晨曦的手  湮没在  那冲天的尘土里  让佛堂里  那虔诚的祈祷  瞬间  湮没了声息  冬天之外的雪花  冷却了这一时刻  而生命  却在这寒冽的风里  哭泣  啊是地震这个恶魔  在格桑花就要开放的时候  无情地袭击了这块神圣的土地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以冰冷的抽搐  鞭打着人们哭泣  而那正在早读
期刊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和《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正式出版,既是我们党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出版的传承,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指南,“老祖宗不能丢”,只有深刻理解原著才能推陈出新,进而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期刊
号称三江源的青海,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在沧桑岁月中共同创造了独特的帐篷文化。它用五彩斑斓的光辉,映射着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展现着浓郁的民俗。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场辽阔,牧业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近98%。过去,许多牧民逐水草而居,一顶顶帐篷是其主要的住宅。夏日,大草原一片葱绿,随着地势的起伏,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洋里起伏的汹涌波涛,富于活力和动感,令人陶醉。一顶顶帐篷,错落有致地驻扎在绿色的
期刊
千里黄河冲出了龙羊峡,缓缓地来到贵德平川,在这里刚喘了口气,正待蓄势狂泻,便被现代人拦腰截断,建起了高155米、长411米、装机200万千瓦、年发电量59亿度的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形成的320平方公里的高原平湖,给国家级森林公园坎布拉旅游区镶上了一条亮丽的彩带,使得风景区壮观的“丹霞”地貌、奇美雄姿的“十八峰”、森林动植物园与神秘古朴的宗教文化、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蜚声海内外。  阿
期刊
通过对传统的跨文化研究方法的质疑,目前大部分的跨文化研究方法都太过流于表面,往往只注重了表层事实之间的比较,而没有从文化形成的根源以及人性的角度总体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在当今文化信息交流越发频繁的态势下,只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对待文化间的差异是不够的,而应该从普遍人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差异,这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为何处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里的社会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主导模式。  一、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