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和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集某院冠心病行冠动脉造影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观察组38例术前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照组38例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对各指标率的变化采用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组间χ2检验。结果: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4h、48h冠心病患者CysC、GFR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4h、48h冠心病患者血清CysC、GFR与对照组分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抑制TGF-β生成并减少细胞外基质,抑制MCP-1生成,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降低对比剂引起的炎症反应,改善足细胞损伤,改善肾脏血管疾病,对内皮功能和血管舒张功能的血流动力学作用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冠状动脉造影;肾功能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导管经股动脉或其他周围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1]。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集某院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76例,进行临床治疗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集某院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观察组3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2.3±19.4)岁。观察组38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3.5±18.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3d 始予阿托伐他汀片40 mg,1 次/日睡前口服,对照组仅在术后后48 h 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 mg 1 次/日睡前口服。所用阿托伐他汀片商品名立普妥,为美国辉瑞公司生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4h、48h冠心病患者CysC、GFR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4h、48h冠心病患者血清CysC、GFR与对照组分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超过70%,这种具有明确意义的狭窄称为病变[2]。冠状动脉狭窄处于30%~70%之间的病变是无明确意义的病变,亦称为临界病变,临界病变的同义词是中等病变。对首发症状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猝死的患者,解剖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并不严重的事实要求人们深入认识临界病变。对临界病变的患者,应当结合症状的严重程度,通过压力导丝测定跨狭窄压力阶差,测定冠状动脉储备能力,应用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超声测定冠状动脉截面积,判定斑块的稳定性,全面衡量临界病变的意义[3]。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是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它通过特制的动脉插管插入冠状动脉,并选择性地注入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X线的导引下,通过下肢的股动脉或上臂的肱动脉送入一根心导管,其顶端分别送到左、右冠状动脉口,再注入造影剂。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清晰分辨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有否狭窄、部位、程度及其侧支循环情况,可明确心室的功能状态[4]。本检查的并发症可能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出血、栓塞,偶有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本组资料显示,通过采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对比剂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实验证明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较20mg,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少肾小球、肾小管的急性损伤,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预防CAN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敬,吕树铮,宋现涛,等. 围术期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灌注和临床预后的探讨[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01:7-11.
  [2]叶廖沙,石宇杰,李俊峡,等.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临床误诊误治,2015,01:91-94.
  [3]郭筱燕,黄学成,王琦武. 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02:295-300.
  [4]付文波,丁世芳,陈志楠,等.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1:39-41.
其他文献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当代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进而对AMI研究的从未停息。西医的PCI、早期溶栓术与常规药物的治疗相继问世,大幅度减少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了中医,使AMI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现就此作一综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中医药治疗 综述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思密达的普遍使用,人们对思密达的认识也逐渐增加。思密达通过其特殊的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从而达到对消化道粘膜的覆盖作用、对肠道有害物质的吸附固定作用、增加胃粘膜屏障及自身抵抗能力。因此思密达最常见的适应症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思密达利用其特殊功能不仅对胃肠道疾病恢复有协同作用,对治疗口腔溃疡、新生儿黄疸、有机磷中毒等也有一定的疗效,现将其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关键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应激性血糖水平与患者病情转归的关系。方法:对87例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血糖水平与病情转归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病情严重程度按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组,测定患者入院后次日晨或手术前的空腹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糖水平与GCS评分有很大的关联,GCS(13-15分)组的血糖浓度为5.7±2.5 mmol/L,预后全部恢复良好;GCS(8-12分)组的血糖浓度为7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常见问题与手术技巧的相关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0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该症患者2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行结石性胆囊炎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观察组实施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在32例患者中,病灶部位在胃17例,大肠2例(盲肠1例,直肠1例),小肠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3例),肠系膜2例,盆腔腹膜后1例;其中发生在腔内部的患者11例,腔外部12例,胃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HP感染与胃粘膜损伤的关系。方法: 对803例纤维胃镜活检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者占66%,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者占71.3%,胃溃疡伴HP感染者占73.1%,十二指肠溃疡伴HP感染者占72.7%,胃癌伴HP感染者占29.3%。结论: HP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  关键词: HP 胃粘膜  胃粘膜活检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围术期的肺功能情况和生存质量。方法:研究来自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诊的40例,分析其术前术后的肺功能情况以及生存质量评估情况。结果:在肺功能指标上, VCM、FEV1、FVC、MVV、DLCO术后1个月后情况显著降低。动脉血气指标评估上,血酸碱值、PaO2、PaCO2、SaO2%、HCO3等指标中PaO2的降低幅度较大,而其他血气指标变化不明显。生活质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催产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本院正常足月分娩无高危因素的产妇共124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催产素进行预防,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米索前列醇进行预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同时间段出血量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总出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居家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的截瘫患者45例,住院期间实施无菌间歇导尿(SIC),出院后实施间歇性居家导尿术(CIC)。收集两种间歇导尿方法6周内每周1次尿常规、尿培养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剔除出院2~3周时终止导尿3例,42例患者在SIC期间泌尿系感染5例(11.90%)与间歇性居家导尿技术(CIC)期间泌尿系感染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16例高龄(平均79.4岁)股骨粗隆部不稳定型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除围手术期死亡1例外,余病例均顺利通过手术,经术后4- 32个月随访(平均为18个月),术后Harris功能评分平均达86.3分,73.3%的患者患髋关节功能接近伤前水平,能生活自理,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结论: 人工关节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