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诱鼬揭示的秘密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zdw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灯诱,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让大量昆虫聚集到我们设定的地点,方便统计观察。在昆虫研究中,灯诱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从20多年前开始,我就坚持每年4~10月在川西山区灯诱昆虫,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蛾子等昆虫种类的一些变动情况。之前曾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大水生昆虫——越中巨齿蛉”和“世界最大蚊子——巨大蚊”也是在灯诱昆虫的考察过程中发现的。通过对20多年的昆虫研究数据进行对比,我发现:川西山区低海拔地区的昆虫种类正在向高海拔扩展迁移。这一发现似乎在显示:川西地区气候正在逐步变暖。

透翅天蛾分布区域已经上升了500米

透翅天蛾在川西地区分布区域的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我经过连续20多年的灯诱昆虫观察发现。近年来,川西地区至少有130多种昆虫将聚居地扩张到了更高海拔的区域。通常,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下降6℃。那么,这些昆虫之所以朝着高海拔进发,应该与气候变化有关。我注意到,一种天蛾科的蛾类此前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方,但现在已经将它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海拔1500~2000米的区域。在最近10年时间里,还有一些昆虫分布范围的海拔上升了150~200米。这样的距离、这样的海拔高度变化,对于小小的昆虫来说确实是比较大了。
  距离成都不远的青城后山、西岭雪山、鸡冠山、贡嘎雪山……都有我观察昆虫分布位置变化的点位。在我统计的物种之中,透翅天蛾、青城箭环蝶、中华虎甲和深山锹甲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它们的分布范围都有变化。以透翅天蛾为例。20年前,透翅天蛾在川西地区分布的最高海拔为890米;15年前,在川西分布的最高海拔为1100米;10年前,在海拔1220米的區域也能找到;而在2019年,它们开始飞上了海拔1450米的区域。

一些绢蝶种类已经没有退路了


  这样的现象在绢蝶科种类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些本来分布区域就比较高的物种似乎已经无路可退。22年前,四川的珍珠绢蝶最高可以分布在贡嘎雪山上海拔4680米的区域;2019年的数据则表明,珍珠绢蝶开始扩张到海拔5305米的区域——这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区域,因为海拔达到5600米,昆虫就很难生长。并且,山峰的高度也是有限的,昆虫朝着高山迁徙,终究还是有尽头的。20多年前,我曾经发现许多有绢蝶的地方。现在却有80%的区域都已找不到绢蝶的踪影。
珍珠绢蝶。20多年前,曾经发现许多有绢蝶的地方,现在已经难觅踪影。

  在贡嘎山区,过去有不少做绢蝶生意的人现都已经转行了。2018年我到贡嘎山考察时,一位捕捉了20多年绢蝶的山民告诉我:过去当地人一个季度就能捕获2000多只绢蝶;五六年前,他们一年只能捕获200多只;而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去捕捉,因为几乎见不到绢蝶了。我注意到:随着气温升高,在海拔4000米以上生活的绢蝶已经呈一种孤岛状分布,它们分散居住在十多个山峰之上,生殖隔离,基因开始缺少交流,种群逐渐走向没落……
  四川的十几个绢蝶物种,绝大多数种类只生活在高山上,气候变暖对它们的影响最为明显,许多种类面临灭绝。对于昆虫来说,人们的捕捉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会导致它们种群灭绝的是环境的变化。
  不过,就川西昆虫种群的总体数量而言,还是相对稳定的。拿蝶类来说,我观察统计:20世纪90年代有564种,最近20年调查深入之后,增加了100多种。但近5年并没有什么增加,要突破蝴蝶总量的原有记录,还是比较困难的。

昆虫迁移与全球气候变暖


  在研究昆虫与气候关系问题上,英国、德国和丹麦的科学家们曾合作研究证明:随着整个欧洲气候逐渐变暖,蝴蝶和蜻蜓的群体拥有越来越多浅色系的成员。对于昆虫来说,深色昆虫吸收的太阳能更多,而浅色身体能够反射太阳光,有助于防止昆虫过热。科学家观察到,不仅深色物种逐渐朝更冷的北方撤退,而且颜色较浅的物种的地理活动范围,也在逐渐朝北移动。
珍珠绢蝶。随着气候逐渐变暖,蝴蝶和蜻蜓的群体拥有越来越多浅色系的成员,而浅色系物种的活动范围也在向北移动。
深夜,大量昆虫被灯光吸引而来。灯诱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研究方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过去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平均增加了0.74℃,靠近两极地区更是增加了2~5℃。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昆虫的影响尤其明显。昆虫的种群分布、种群密度、基因改变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联合国的报告,通过对1600多种昆虫的调查发现,其中940种明显受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大量昆虫向高海拔地区迁移。
  另一方面,科学家发现:全球气温上升将导致虫害增加,特别是在温带地区。这种效应是由于大多数昆虫最适合生长的温度区间为20~30℃,超过40℃昆虫发育反而会停滞。热带地区的昆虫本来就生活在最适合的温度区间,气温升高反而会让它们发育变慢。温带地区大多数时候没有达到昆虫最适合生长的温度,因此在气温升高后,温带昆虫种群的代谢增加,生长速度加快,它们也因此吃得更多。据统计,在温带地区,气候每升高1℃,虫害导致的粮食作物损失会增加10%~25%,如果全球平均温度上升2℃,这将导致小麦、玉米和水稻这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全球损失总计达2.13亿吨。有科学家称,据计算机模型预测:当地球温度平均上升2℃时(这可能在2100年前后发生),小麦产量将减少46%,大米减少19%,玉米减少31%。美国的“玉米带”、法国的麦田和中国的稻田等温带产粮地区将遭受的打击更甚,而玉米、大米和小麦是大约40亿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在欧洲许多地方,例如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地,科学家已经坚持了上百年的灯诱昆虫记录,这些系统化的记录资料对于当地环境保护具有极大参考价值。我也希望,对成都地区每年的灯诱昆虫种类变动进行系统研究记录。我所在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目前已经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只要这个博物馆存在,我们的研究就会每年坚持下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这些研究数据或许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区分动物和植物通常并不难,但有一种生物模糊了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界限,它就是蝘蜓中缢虫。当它与藻类接触时,其细胞膜将藻类包裹起来形成一个食物泡,食物泡与细胞膜相连且在其内部消化被包裹的食物。通常,酶进入食物泡内消化分解食物为机体供能,但藻类在食物泡内不会被消化,而是会继续存活。就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将阳光转化成能量,藻类将有机体分解,为蝘蜓中缢虫供能。这两者既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也是合作伙伴,但这种介于
虽然马格里特变换着画作的名字和布景,但却在大约40年的创作生涯中一次次重复着马背上的骑师这一主题。他首次创作这一主题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充满幻想的探索阶段。马格里特摸索出一种有别于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及一些抽象派画家的表现手法。画家试图给我们身边看似平淡、呆板的普通事物注入一种非同寻常的表现力。他并不是把事物照本来面目描绘出来,而是挖掘它们奇特的方面呈现出来,达到一种特殊的表现效果。  这幅画的
我承认,这是一篇完全失控的文章,虽然写它的初衷确实很严肃,但后来我发现,如果故事情节不一一展开,总觉得是欠缺点什么,于是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啰啰嗦嗦的样子……而且我也终于意识到,凡是自己重复多遍心甘情愿当回头观者的电影,大抵都不是什么可以在影史上留名的经典作品(也许“教父”系列是个例外)。过去一直对一个碟店老板的话耿耿于怀,此人虽然承认自己作为“业中人士”一部欧洲片都没看过,但却很大方的对我说:“你对
想象一下,过了半辈子,却突然发现自己无法在头脑里想象任何图像情景,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多伦多一位42岁男子就是如此,在他整个内心世界里没有任何的图像记忆,就像大脑“失明”了一样。  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你最爱的人的面容,眼睛的颜色,头发的质地,皮肤的细节。你可以想象吗?毫无疑问,这肯定没有问题。但菲利普不能。  菲利普是加拿大多伦多一位42岁的摄影师,他婚姻幸福,却无法在心中想象妻子的面容,在他的脑
胖人俱乐部 日本有一个胖人俱乐部,其成员遍及全国。他们公开宣布:“胖子是和平、善意和圆满的象征。”每年3月3日,是这个胖人俱乐部规定的“胖人节”。  丑人俱乐部 意大利皮奥比考有个丑人俱乐部,凡丑陋的人,不论国籍、性别和年龄,都可申请加入该俱乐部,谊部的标志是罗马神话中的火神,火神很丑,但火神的爱侣是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每年9月为“世界丑人聚会节”,节日里选举丑人英雄。这一活动使所有丑人的自
《约翰·克利斯朵夫》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与无法掩盖的万丈光芒强烈地冲击、震撼着世界文坛,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这部杰作主要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十年间,作者通过描述德国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现了世纪之交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欧洲人民的生存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画卷。而最重要的主题思想则是让人们如何正视磨难、学会生活。  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
法国19世纪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缪塞(1810—1857)与乔治·桑(1804—1876)的相识和相爱,是文坛一个富有传奇性的曲折爱情故事。只是这个曲折的爱情故事,对于风华正茂、热情似火而又深爱甚至痴爱着乔治·桑的缪塞来说,太过痛苦甚至有点残酷。  缪塞英俊高雅,聪明早慧,而且多才多艺,在文学方面,诗歌、戏剧、小说都有出色作品,除此之外,还有相当的音乐素养,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天分,他“运笔漂亮”,
在黑格尔的美学中,美就是理念,从美本身必须是真的这一方面看,美和真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真是美的前提,要认识美就必须对真有一个基本认识。真是什么呢?  如果用黑格尔的逻辑来理解“理念是真的”,“理念就它作为理念,是符合自在本质和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所以作为思考对象的不是理念的感性的外在存在,而是这种外在存在里面的普遍性的理念。但这理念也要在外在界实现自己,得到确定的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丛林中几个衣着考究的人正准备野餐。这幅画选于一幅巨作的局部,是莫奈未完成的作品。最能表现法国乡村生活闲适与惬意的主题莫过于丛林野餐;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场景莫过于枫丹白露森林。1863年复活节的时候,莫奈在雷诺阿、西斯莱与巴齐耶的陪同下,在Chailly-en-Biere这个古老的地方进行创作。回到巴黎后, 他在落选者沙龙看到马奈的《草地上的野餐》。两年后的春天,莫奈回到Chail
细菌也能造雪吗?  为什么在不同气温条件下会呈现形状迥异的雪花?  世界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  谁是最早向世人揭示雪花奥秘的人?  本文讲述的是鲜为人知的雪花故事。    一、雪花研究新发现    我们都知道云是水滴或冰晶的积聚物,云的聚集主要与结晶核的形成过程有关。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浮质(烟、雾等固体或液体悬浮微粒),水分子附着在浮质表面并不断聚集,最终就形成了云。  关于这些各式各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