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6月18日,我和北京市朝阳区植保站的姜站长一同到该区调查番茄晚疫病。结果发现发生番茄晚疫病的地方不多。倒见到一种新的番茄病害番茄溃疡病。
这种新病是在太阳宫公社八大队一小队的番茄田见到的。即有一些植株个别的小叶片突然萎蔫(图1),摸一下叶柄,里面是空的,剖开可见髓部变褐腐烂,和叶柄相连的茎部也会出现中空变褐(图2)。这种茎的外皮一般完好,个别的表面变褐或开裂,长出不定根。我们调查了一下,发病株率13.8%。姜站长问我:“这是什么病,”我回答:“不知道。”她听后有些失望。我安慰她说:“不要急,只要这种病继续存在,我们早晚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随着我们对这个病害认识的加深。发现的番茄溃疡病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北京的丰台区黄土岗公社,海淀区的四季青公社(镇)、苏家坨公社(镇),平谷县的夏各庄公社(即现在的平谷区夏各庄镇),太兴县的榆垡公社(即现在的大兴区榆垡镇),以及在辽宁的鞍山等地都有发现。不仅露地番茄发生,保护地有时也会发生。其中,以苏家坨发生的最为严重。这块露地番茄正处于结果的盛期,在我们去之前3天,当地刚刚下过一场雨。所以病害表现的十分严重。在这里除了见到的几种症状以外,还见到雨水将茎部的菌脓带出,在茎叶上留有的痕迹(图9)。此外,还可以看到花及花蕾被病菌感染的一个个褐色的病斑,以及大面积折倒、枯死的植株(图10)。茎部的细菌还可以通过维管束,侵染果实的胎座和果肉(图11),严重时会使幼嫩的果实皱缩、滞育、畸形。其中的种籽很小、黑色、不能成熟。发病较轻的果实,外表看去大、小正常,偶有种子变黑或有小黑点。由于这种病种子一般发芽率无明显变化,给除带菌的种子造成困难。
1985年以前,我们都是根据症状认定这个病害的。据我们所知,当时国内还没有对番茄溃疡病菌的正式报道。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病害,长期缺乏对病原菌的鉴定,不能将这个病害作出结论。也不便发表出去进行交流。因此,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单位,对这个病的病原作出鉴定。
后来我们知道当时的农牧渔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对这个病害也十分重视,联合起来对此病进行了鉴定。鉴定的材料是1985年7月采自平谷县。首先将获得的棍棒状杆菌在“523”培养基上。于28℃的条件下培养96h。当菌落长至1mm时进行观案。此时菌落圆形、粘稠状、光滑、边缘整齐略突起,全缘不透明。经3%KOH-实验,为革兰氏阳性。同时用蘸根法及针刺法,接种到早粉二号的番茄苗上。10天后幼苗出现萎蔫。显微镜观察该菌菌体短杆状或棍棒形,无鞭毛,大小0.7~1.2um×0.4~0.7um。生化测定表明,该菌能氧化碳水化合物,但不能脂解,水解明胶缓慢;尿酶阴性,七叶灵阳性;适宜pH7:发育温限1℃~330C,适温25℃~27℃,在53℃下10min致死。
根据病害的症状,病原细菌的特征以及病菌的致病性,将此病定为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michiganense(Smith)Davisetal当时用名Corynebacterrium michiganense pv.michiganense(Smith)Jenen]。这不仅向姜站长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并将此病与农牧渔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的刘泮华及张乐联合撰文并发表于《植物保护》1986年的第一期(第32~33页)。
上面讲到的都是成株期发生的症状。据观察,番茄从幼苗到座果期都可以发病。苗期发病先为一侧的某个真叶突然枯死。在室内人工接种的幼苗,发病比较严重,病株的叶柄往往下垂,向下与茎形成锐角(图12)。稍大一些植株发病,茎上可以看到下陷的溃疡斑(图13)。大田定植时发病可以造成缺苗断垄。番茄搭架时可以看到成株早期的症状:下部叶子凋萎、卷缩,似干旱缺水状。
当时,国内还没有关于番茄溃疡病的研究报道。我们从文献上查到一些有关的资料。知道此病自1909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以来,目前除已广泛分布在美国的番茄种植区以外,还有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此外在非洲和亚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是番茄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病害。在美国的密执安州、纽约州、乔治亚州和犹他州都曾有过大爆发,造成的果实斑点使上市的番茄损失25%~75%。1943年~1946年该病在英国流行,给当地的番茄罐头业造成了影响。但是该病的寄主范围限于茄科中的一些属或种,如番茄属、辣椒属、烟草属等47种。
另外,该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层及病残体上传带和越冬。有材料记载,当病、健果混合采收时,病菌会污染种子,造成种子外带菌1%~5%。从病果上采下的病果,种传率可以达到53 4%。土壤及病组织中的病原菌至少可以存活2年~3年。因此,本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种苗及未加工果实的调运。病菌除可从叶片、茎部、花柄及幼嫩果实表皮的毛状体直接侵入外,主要由各种伤口侵入。包括:叶片、茎杆、幼根损伤。因此在分苗、移栽、整枝打杈或松土等各种损伤都可以成为病菌入侵的通道。此外,病菌还可以借助于雨水及灌溉水在田间的传播,特别是遇到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的环境:连天阴雨及暴风雨多的气候条件:使用喷灌的大棚或温室,一般发病都比较重。可以说在田间近距离传播蔓延,主要靠农事操作进行。病菌~旦侵入,通过韧皮部在寄主体内扩展,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子的脐部或种皮,致种子内带菌。
有人认为此病在北京的发生和当时开始兴起的补偿贸易有关。即外国厂商提供的种子,在北京等地种植,将获得的产品再卖到国外。进口的种子带菌,造成了病害的发生。
我们提出了如下防治方法指导开展番茄溃疡病的防治
(1)建议检疫部门将番茄溃疡病列为检疫对象,开展番茄生产用种严格检疫,防止其传播蔓延;
(2)建立无病留种地,从无病株采种:对引进的种子进行处理。处理时可用55℃温水浸种30min或70℃于热灭菌72h,5%盐酸浸5h~10h或1%~5%次氯酸钠浸20min~40min,或72%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浸2h后冲净晾干后催芽。还可以在播种前用1.3%次氯酸钠浸种30min;
(3)使用以草炭及蛭石为基质的穴盘苗,采用营养钵育苗,或用新苗床育苗可采用大田土营养钵育苗。旧苗床用40%福尔马林30mL加3L~4L水消毒,用塑料膜盖5天,揭开后过15天再播种。采取高垄栽培,避免带露水及雨水进行农事操作;
(4)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及时除草,避免带着露水与雨水进行农事操作。发病后注意肥水管理,避免大水漫灌,不偏施氮肥:
(5)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全田喷洒14%络氧铜水剂300倍、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47%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积极选育抗病品种。目前国内种植的中蔬4号、强丰,佳粉1、2号,早粉,东农704、402,特洛皮克等均有受害记录,不抗病:但野生番茄高抗,可用于培育抗病品种。
这种新病是在太阳宫公社八大队一小队的番茄田见到的。即有一些植株个别的小叶片突然萎蔫(图1),摸一下叶柄,里面是空的,剖开可见髓部变褐腐烂,和叶柄相连的茎部也会出现中空变褐(图2)。这种茎的外皮一般完好,个别的表面变褐或开裂,长出不定根。我们调查了一下,发病株率13.8%。姜站长问我:“这是什么病,”我回答:“不知道。”她听后有些失望。我安慰她说:“不要急,只要这种病继续存在,我们早晚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随着我们对这个病害认识的加深。发现的番茄溃疡病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北京的丰台区黄土岗公社,海淀区的四季青公社(镇)、苏家坨公社(镇),平谷县的夏各庄公社(即现在的平谷区夏各庄镇),太兴县的榆垡公社(即现在的大兴区榆垡镇),以及在辽宁的鞍山等地都有发现。不仅露地番茄发生,保护地有时也会发生。其中,以苏家坨发生的最为严重。这块露地番茄正处于结果的盛期,在我们去之前3天,当地刚刚下过一场雨。所以病害表现的十分严重。在这里除了见到的几种症状以外,还见到雨水将茎部的菌脓带出,在茎叶上留有的痕迹(图9)。此外,还可以看到花及花蕾被病菌感染的一个个褐色的病斑,以及大面积折倒、枯死的植株(图10)。茎部的细菌还可以通过维管束,侵染果实的胎座和果肉(图11),严重时会使幼嫩的果实皱缩、滞育、畸形。其中的种籽很小、黑色、不能成熟。发病较轻的果实,外表看去大、小正常,偶有种子变黑或有小黑点。由于这种病种子一般发芽率无明显变化,给除带菌的种子造成困难。
1985年以前,我们都是根据症状认定这个病害的。据我们所知,当时国内还没有对番茄溃疡病菌的正式报道。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病害,长期缺乏对病原菌的鉴定,不能将这个病害作出结论。也不便发表出去进行交流。因此,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单位,对这个病的病原作出鉴定。
后来我们知道当时的农牧渔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对这个病害也十分重视,联合起来对此病进行了鉴定。鉴定的材料是1985年7月采自平谷县。首先将获得的棍棒状杆菌在“523”培养基上。于28℃的条件下培养96h。当菌落长至1mm时进行观案。此时菌落圆形、粘稠状、光滑、边缘整齐略突起,全缘不透明。经3%KOH-实验,为革兰氏阳性。同时用蘸根法及针刺法,接种到早粉二号的番茄苗上。10天后幼苗出现萎蔫。显微镜观察该菌菌体短杆状或棍棒形,无鞭毛,大小0.7~1.2um×0.4~0.7um。生化测定表明,该菌能氧化碳水化合物,但不能脂解,水解明胶缓慢;尿酶阴性,七叶灵阳性;适宜pH7:发育温限1℃~330C,适温25℃~27℃,在53℃下10min致死。
根据病害的症状,病原细菌的特征以及病菌的致病性,将此病定为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michiganense(Smith)Davisetal当时用名Corynebacterrium michiganense pv.michiganense(Smith)Jenen]。这不仅向姜站长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并将此病与农牧渔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的刘泮华及张乐联合撰文并发表于《植物保护》1986年的第一期(第32~33页)。
上面讲到的都是成株期发生的症状。据观察,番茄从幼苗到座果期都可以发病。苗期发病先为一侧的某个真叶突然枯死。在室内人工接种的幼苗,发病比较严重,病株的叶柄往往下垂,向下与茎形成锐角(图12)。稍大一些植株发病,茎上可以看到下陷的溃疡斑(图13)。大田定植时发病可以造成缺苗断垄。番茄搭架时可以看到成株早期的症状:下部叶子凋萎、卷缩,似干旱缺水状。
当时,国内还没有关于番茄溃疡病的研究报道。我们从文献上查到一些有关的资料。知道此病自1909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以来,目前除已广泛分布在美国的番茄种植区以外,还有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此外在非洲和亚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是番茄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病害。在美国的密执安州、纽约州、乔治亚州和犹他州都曾有过大爆发,造成的果实斑点使上市的番茄损失25%~75%。1943年~1946年该病在英国流行,给当地的番茄罐头业造成了影响。但是该病的寄主范围限于茄科中的一些属或种,如番茄属、辣椒属、烟草属等47种。
另外,该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层及病残体上传带和越冬。有材料记载,当病、健果混合采收时,病菌会污染种子,造成种子外带菌1%~5%。从病果上采下的病果,种传率可以达到53 4%。土壤及病组织中的病原菌至少可以存活2年~3年。因此,本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种苗及未加工果实的调运。病菌除可从叶片、茎部、花柄及幼嫩果实表皮的毛状体直接侵入外,主要由各种伤口侵入。包括:叶片、茎杆、幼根损伤。因此在分苗、移栽、整枝打杈或松土等各种损伤都可以成为病菌入侵的通道。此外,病菌还可以借助于雨水及灌溉水在田间的传播,特别是遇到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的环境:连天阴雨及暴风雨多的气候条件:使用喷灌的大棚或温室,一般发病都比较重。可以说在田间近距离传播蔓延,主要靠农事操作进行。病菌~旦侵入,通过韧皮部在寄主体内扩展,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子的脐部或种皮,致种子内带菌。
有人认为此病在北京的发生和当时开始兴起的补偿贸易有关。即外国厂商提供的种子,在北京等地种植,将获得的产品再卖到国外。进口的种子带菌,造成了病害的发生。
我们提出了如下防治方法指导开展番茄溃疡病的防治
(1)建议检疫部门将番茄溃疡病列为检疫对象,开展番茄生产用种严格检疫,防止其传播蔓延;
(2)建立无病留种地,从无病株采种:对引进的种子进行处理。处理时可用55℃温水浸种30min或70℃于热灭菌72h,5%盐酸浸5h~10h或1%~5%次氯酸钠浸20min~40min,或72%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浸2h后冲净晾干后催芽。还可以在播种前用1.3%次氯酸钠浸种30min;
(3)使用以草炭及蛭石为基质的穴盘苗,采用营养钵育苗,或用新苗床育苗可采用大田土营养钵育苗。旧苗床用40%福尔马林30mL加3L~4L水消毒,用塑料膜盖5天,揭开后过15天再播种。采取高垄栽培,避免带露水及雨水进行农事操作;
(4)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及时除草,避免带着露水与雨水进行农事操作。发病后注意肥水管理,避免大水漫灌,不偏施氮肥:
(5)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全田喷洒14%络氧铜水剂300倍、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47%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积极选育抗病品种。目前国内种植的中蔬4号、强丰,佳粉1、2号,早粉,东农704、402,特洛皮克等均有受害记录,不抗病:但野生番茄高抗,可用于培育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