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不宜过多地进行理论分析,而应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引导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掌握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教材,并在观察分析大量材料、信息过程中,悟出道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99-01
在常规的政治教学中,我们常常习惯于教师的提问,而很少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现状,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如何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显得特别迫切了。
一 初中政治教育体制的阻滞
教育既可以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摧残天姿优异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得多。当前初中政治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素质、考试压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已构成了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主要表现在:
1.单向说教的灌输教育 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往往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于鼓励。不少学校灌输式的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反而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形成。
2.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目的,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变得丰满、深刻;同时,学生积极的求知态度和情感的产生,探索、创新欲望的激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学习过程通过体验和参与达成。
二 若干创新意见
1.营造宽松氛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陶行知曾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教师如果板着一副生冷的面孔,摆着师道尊严的架子,去摆布、指使学生,学生怎能创新?如果教师在和谐的笑容中充满了对学生无限的期待,在学生的成功里有教师的赞赏与激励,在学生的失误中有教师的宽容与鼓励,学生也将化“期待”为动力,在“我一定能行”的巨大驱动力中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并力求做得更好、更完美。例如教学《道德的作用》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课本上把道德的能动作用归纳为三个方面不太妥当,其中第一点(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能动作用)和第三点(道德对社会生产的能动作用)讲的是道德能动作用的两个表现,而第二点讲的是道德能动作用的两种性质,这应该是两个问题。”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对学生敢于否定教材的勇气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是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给了学生敢想敢说的信心和勇气。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和创造。问题情境的内容可以是:趣闻轶事、名人名言、文章片段、妙言警句、成语甚至漫画,让学生分析说出其中的道理。也可以是学生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或者学生中带有普遍倾向的思想认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束手无策,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问题过易,则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总之,那种“一触即发”的浅问题、“启而不发”的难问题以及“毫无启发”的死问题都不应当提出。其次要注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为创造性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问题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更不能教师自问自答、机械灌输。
3.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会创造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第一,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第二,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增多必然会引发思维的活跃及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简而言之,旁征博引,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画龙点睛,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由浅入深,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4.联系实际,增强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初中生接受的信息增多,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因此,在教学中不宜过多地进行理论分析,而应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引导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掌握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教材,并在观察分析大量材料、信息过程中,悟出道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培养创新思维。
马克思曾经说过:“创新思想就像一颗种子,它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灵性的火花,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种子,而是在于启迪唤醒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得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因此,政治课教学只有善于“变中求进”,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播种培养这颗“创造种子”,取得更高、更优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99-01
在常规的政治教学中,我们常常习惯于教师的提问,而很少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现状,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如何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显得特别迫切了。
一 初中政治教育体制的阻滞
教育既可以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摧残天姿优异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得多。当前初中政治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素质、考试压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已构成了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主要表现在:
1.单向说教的灌输教育 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往往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于鼓励。不少学校灌输式的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反而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形成。
2.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目的,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变得丰满、深刻;同时,学生积极的求知态度和情感的产生,探索、创新欲望的激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学习过程通过体验和参与达成。
二 若干创新意见
1.营造宽松氛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陶行知曾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教师如果板着一副生冷的面孔,摆着师道尊严的架子,去摆布、指使学生,学生怎能创新?如果教师在和谐的笑容中充满了对学生无限的期待,在学生的成功里有教师的赞赏与激励,在学生的失误中有教师的宽容与鼓励,学生也将化“期待”为动力,在“我一定能行”的巨大驱动力中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并力求做得更好、更完美。例如教学《道德的作用》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课本上把道德的能动作用归纳为三个方面不太妥当,其中第一点(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能动作用)和第三点(道德对社会生产的能动作用)讲的是道德能动作用的两个表现,而第二点讲的是道德能动作用的两种性质,这应该是两个问题。”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对学生敢于否定教材的勇气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是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给了学生敢想敢说的信心和勇气。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和创造。问题情境的内容可以是:趣闻轶事、名人名言、文章片段、妙言警句、成语甚至漫画,让学生分析说出其中的道理。也可以是学生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或者学生中带有普遍倾向的思想认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束手无策,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问题过易,则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总之,那种“一触即发”的浅问题、“启而不发”的难问题以及“毫无启发”的死问题都不应当提出。其次要注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为创造性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问题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更不能教师自问自答、机械灌输。
3.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会创造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第一,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第二,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增多必然会引发思维的活跃及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简而言之,旁征博引,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画龙点睛,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由浅入深,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4.联系实际,增强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初中生接受的信息增多,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因此,在教学中不宜过多地进行理论分析,而应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引导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掌握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教材,并在观察分析大量材料、信息过程中,悟出道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培养创新思维。
马克思曾经说过:“创新思想就像一颗种子,它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灵性的火花,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种子,而是在于启迪唤醒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得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因此,政治课教学只有善于“变中求进”,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播种培养这颗“创造种子”,取得更高、更优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