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g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背景,在分析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对居民储蓄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经济增长率进行协整分析,探究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程度,并进一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探究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对居民储蓄率影响显著且两者正相关的结论。本文最终提出将开发老龄人口的消费市场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政府的引导下推进老龄产业中竞争性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以及坚定不移地实行扩大就业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居民储蓄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3205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渐加快。老龄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将在未来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从而在总体上影响居民储蓄率,最终将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近1.20亿,约占人口总数的8.90%,面对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如果应对策略选择不当,不仅会使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平稳运行,而且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准确把握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深入研究人口年龄变动的储蓄效应,进而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是人口年龄快速老化这一客观形势提出的迫切要求。
  为了探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储蓄的影响作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研究。国际上最早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影响的研究是Modigliani和Brumberg[1]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指出人在退休之前更倾向于储蓄,而在退休之后停止储蓄或进行负储蓄,根据该假说,人口老龄化将使储蓄率下降。Clark和Spengler[2]认为,对于个人来说,进入老龄阶段后收入的来源和数量的变化将减少个人储蓄,但从总体人口上看,如果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处于稳定和上升的阶段,则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是有利的。在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研究上,我国起步较晚。王德文等[3]认为,人口转变对储蓄率存在显著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减轻将减少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并且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将不断减弱人口转变对储蓄的贡献率。王刚[4]通过对北京市居民年龄结构的演进及相关年龄组人群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老龄人口的储蓄率明显下降的结论。王金营和杨磊[5]认为,少儿人口数量的减少将使劳动者有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储蓄水平又会由于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而有所降低,总体上储蓄水平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目前国内针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储蓄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定性分析和描述性统计上,鲜有文献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本文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储蓄因素纳入到一个模型之中,对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为未来的人口和就业政策提供正确的实证支持,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省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背景,在分析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居民储蓄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经济增长率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探究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储蓄率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程度,并进一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探究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提出符合当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的政策建议。
  二、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则可以认为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于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各省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均值达到了7%,而辽宁省老龄人口比重早在1995年就已经突破了7%,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辽宁省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突破了10%,而同年国内平均值仅为7.90%。由此可见,辽宁省无论是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还是速度都远远高于我国各省平均值,因而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问题也将更为突出。1990—2009年间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0—2009年间,辽宁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老龄人口比重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并未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因而在过去的20年中,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而并非是劳动年龄人口的短缺。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辽宁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将维持供大于求的态势,且随着劳动力质量对数量的替代作用日益凸显,至少在未来20年内,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面临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是,随着老龄化的程度逐步提高和新生人口比重的持续下滑,劳动年龄人口中年龄较大的将进入老龄期,而没有同样数量的少年人口来补充,因而可以预见,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继续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将在未来呈下降趋势,这很可能引起居民储蓄的降低,从而长期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为了探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度,本文拟采用协整检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储蓄效应进行定量研究。
  三、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居民储蓄率的协整关系分析
  1.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储蓄是投资和资本积累的源泉,高储蓄率往往被解释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储蓄率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储蓄水平的重要指标。著名的生命周期假说表明,当个人进入劳动年龄之后,储蓄将会先上升后下降,老龄化加快将导致居民收入中用于养老、老人的护理和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上升,因而理论上居民储蓄率应与劳动年龄人口正相关。经济增长速度是与居民储蓄率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很多实证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循将储蓄持续转化为投资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路径,而整个社会群体在储蓄上保持的巨大惯性也导致储蓄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仍在不断增加。
  在对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比较后,本文尝试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两个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和经济增长率两大因素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因素以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记为WAPP;经济增长速度因素则用GDP增长率表示,记为GDPGR。综上,模型包含了被解释变量居民储蓄率RSR以及WAPP和GDPGR两个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的研究数据为1990—2009年辽宁省城镇居民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历年的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GDP增长率数据均来自于各年的《辽宁统计年鉴》。其中,居民储蓄率RSR(%)的计算方法为:居民储蓄率=(1-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00%。
  2.单位根检验
  研究以Eviews6.0为操作平台,首先对各序列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以防止数据的剧烈波动。由于对时间序列直接回归可能存在“伪回归”问题,因而需要对模型中的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研究选取ADF检验为单位根检验的方法,Eviews6.0生成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基于2014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政策研究”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回归考察工作特征对大学毕业生工作者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给中国大学毕业生工作者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比率低于消极影响的比率;收入越高的女性其健康状况越差,为此高收入女性工作者要特别注重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工作时间和工作安全风险对健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工作控制、组织公正和工作意义对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上级支持
期刊
〔摘要〕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通过农场投资机制的创新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设计出一个相对具体的农场投资机制,即现代农场投资机制。现代农场投资机制基于微观组织结构创新,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并为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进入农业系统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此外,由现代农场投资机制可以得出一个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微观组织结构创新—农场投资机制创新—农业内生增长),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摘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和日益加剧的环境约束,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将焦点集中于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形态,有助于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地城镇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推动产业升级等问题。同时,政府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职能要求其依靠相关政策工具对休闲农业产业化进行必要适度的宏观干预,并对政府路径进行重新选择。本文主要研究了大陆政
期刊
〔摘要〕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必须重视社区社会组织这一基层社会治理载体。本文以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社会组织为例进行研究,发现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补充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社区政治参与平台、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化解社区矛盾冲突、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培育新型市民等功能,同时也面临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待发展、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欠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居民参与热情不足等困境,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期刊
〔摘要〕依法有序推进外来农民工逐步市民化并与市民享有平等合法权益,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本文以大连外来农民工为例,采用外来农民工个体访谈和问卷的调研方式,对比大连外来农民工与大连市民的公平权益反差问题,对外来农民工市民化的平等权益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权益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
期刊
〔摘要〕农村社会中纯农民消费需求是中国拉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加纯农民消费需求?那就要使之有钱可花,而且敢于花钱。本文首先从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再结合现实中农民的需要,探讨纯农民增加消费需求的思路:除了纯农民自身主观上的努力,从国家、社会层面的外力介入,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创造条件,这对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更有效、更具长远意义。  〔关键词〕纯农民; 消费需求; 传统农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视角考察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借鉴Holmstorm和Tirole公司直接融资与银行贷款替代模型对离岸人民币融资进行理论分析,指出现有离岸人民币利率存在非均衡性,抑制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其次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对离岸人民币存款利率的非均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存款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危机后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利率作用渠道多元化、利率非均衡性调整速度加快
期刊
〔摘要〕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合作竞争关系研究是研究企业合作竞争关系的一个分支,是把企业的竞合关系放在了产业集群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研究。近年来,企业竞合关系的研究日益深入,而创新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也被广泛研究,那么在产业集群中,怎样的企业竞合战略才能促进创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本文基于这一问题研究了产业集群中企业竞合关系对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促进集群内企业创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
期刊
〔摘要〕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是否已经到达“刘易斯拐点”,是理论界激烈争议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工资状况和人口抚养比变化三个方面对蔡昉先生提出的“刘易斯拐点”提出质疑。本文认为,目前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农业剩余劳动力;雁阵转移模式;人口抚养比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总体和分地区两个角度,实证考察了1993—2011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劳动收入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大于利润收入;考虑省际异质性,不同地区劳动收入和利润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不同,东部地区的利润收入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地区的劳动收入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针对以上结论,本文从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分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