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江南女子的一段故事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g5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刘老师,我非常想念你。自从你们走后,我向你们的驻地望去,再见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心里十分难过。……”捧读着这语言质朴、字迹稚拙的远方来信,我的心里泛起阵阵涟漪。噢,小何,你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2001年春天,我受命去长江三峡参加考古发掘,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长江边上。对于我这北方人来说,不但能看看长江,看看三峡,还能在考古发掘的实践中领略南北文化的不同,开拓眼界,这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们去的那个地方是丰都县高家镇关田沟村,工地就在长江边上。雇用的民工都是附近村子的农民。由于男人大多出外打工,所以参加发掘的多数是女人,上至70多岁的老太太,下至刚毕业的女中学生。一天,两天,大家逐渐熟悉了。因为我学说当地的地方话,闹了一些笑话,却因此从感情上与他们接近,得到了他们的好感。有一天,有一个女民工对我说:“刘老师,我们要把你留在这里呢。”
  唉,想起来真是可惜,我对小何表示好感,是在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
  
  二
   小何叫何淑珍,是一个30岁左右,身材高大的妇女。她原来并不在我负责的探方里,后来成了“邻居”,闲下来说话的时候,她也参加进来。她特别爱说,什么事都能发表意见。她竖起拇指对我说:“你是最好的老师。”
  发掘第三批探方的时候,小何调到了我的手下。因为每挖完一层要等待抬土(当地人叫做“抬泥巴”),大家就有聊天的时间。小何的丈夫是个船工,成年在长江上,家里的一切事务都是小何一人负担。抚养孩子,侍弄田地,到镇上卖菜,迎来送往。有一天工地因雨停工,我看见小何用背篓往家运化肥,一百斤化肥背在背上,走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如履平地。她谢绝了我的帮忙,一连气背了四趟,下午照常出工。有几天,小何患感冒,咳嗽得很厉害。我给她带了几包药,劝她在家休息,她不肯。她也许舍不得每天10元的工资。正好在耕土层下面碰上了又粘又硬的红土层,锄头抡下去十分吃力。虽然是东西不多价值也不大的明清时期地层,但是它下面就是遗物丰富的唐代、汉代以至战国、东周、西周文化层。所以这一层必须尽快挖下去。我让小何在一边稍事休息,我替她挖土。南方的工具和北方的不一样,他们的“锄头”,器薄,弧刃,是北方的镐和锄的结合,很锋利,正好适合当地较为松软的红土地。我抡起锄头,象在家乡刨地那样,奋力刨下去,引得那些抬土的民工叫好。半个探方还没挖完,我的手心就打了血泡。这使小何非常感动。这以后,小何干活非常卖力,也更加细致,那薄如蛋壳的尖底杯,就是她用手一点一点抠出来的。她还总劝我休息,从家里拿来宽宽的竹扁担给我充当坐凳。她听说我会写诗,非要我写一首。那天,我终于写了几句:“从塞北到江南,我遇见了你,你朴实能干坚持真理。即使以后永不见面,这也是我最美好的记忆。”我说她“坚持真理”,是有一次工地裁人,要抓阉,小何坚决反对。她认为,有的人家有好几个人在工地上,有的人家只有一人,要裁人首先应该先裁那些一家好几个人的,这样大家都有出工的机会,才算公平。队长最后采了她的意见。小何看了我的诗,非常高兴,又竖起大拇指夸我:“抬(太)好了!”可是不大一会儿,队长又宣布裁人。因为工地接近尾声,用不了那么多民工,只留10个男的,女的全部裁下。收工的时候,小何神色黯然,对我说:“刘老师,再见了。”我一想,这种“再见”就相当于永别,心里也很不好受。我说:“有时间来看我。”她说:“要的。”
  
  三
  第二天一上工,下了“岗”的小何正在工地旁边的茄子地里插竹棍。见人还没来齐,她大声招呼我:“刘老师,来帮帮我。”我走去帮她插了几根,她低声说:“刘老师,我也给你写了几句话。”就将一个纸条递了过来。我很激动,回来趁没人打开看了,原来是一封信:“刘老师,您是我经过的最好的老师。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我十分感动。我丈夫也很感谢您。……我本想让你到我家吃饭,可我丈夫又走了。我怕别人说闲话。刘老师,让我为您点一首歌吧,《祝你平安》,愿您伴着歌声平安到家。……”噢,小何!
  



  我们和剩下的民工在探方里象往常一样发掘,小何在茄子地里边干活边和民工们说说笑笑,显得很高兴。只是她不时瞟过来的眼神,让我感到了幸福中的一丝忧伤。
  这一带是长江边上的深山区,土地很零碎,也很分散。下午,小何又到山那边去拔草了。她站在我们上工的小路边,塞给我几个还不太熟的枇杷果。我吃了,觉得很酸,又有点甜。这以后,一连好几天见不到小何。芳草萋萋,蝶飞鸟唱,哪块地里有她的影子?我望着长江,充满孤独和惆怅。我忽然意识到,我对何淑珍是不是有点依恋了?有一天因为下雨停工。下午,太阳出来了,我踩着泥泞向工地走去,希望在什么地方会遇见小何。探方里积了水,空旷冷寂。几个小孩子正在里面捉螃蟹。一个两手泥巴的小女孩跑过来捉住我的手:“刘老师!”这是小何的女儿,叫代晓霞,极顽皮。她对别的孩子不无骄傲地说:“刘老师抬(太)好了!”我知道这是她妈妈的话。最后,她还很懂事地问我:“有什么事吗?”
  何淑珍不在这里。那块茄子地里,茄子秧生长得正旺盛。直到工地结束的那天,我才又在山路上见到了小何。她说:“我太忙呀。每天早晨要去地里摘菜,背到镇上去卖。哪天我丈夫回来,我请你到我家吃酒。他不在家我不能请你,怕别人说闲话。这些年我丈夫长年在外,我过得很严谨,很正派,没人说我什么。唉,你要是能留在这里多好!听说你们考古队秋天还要挖,你还能来吗?”我摇摇头。她叹了口气。我说了一个很浪漫的想法:晚饭后到江边去散步,“带上你的女儿。”小何向江边望了望,沉吟一会儿,摇摇头:“不行,人多眼杂,人家要说闲话的。你走了我还要生活呀!”她又补充一句:“我们只是师生之情,我太感激你了。我会找机会去看你的。”
  
  四
  工地结束后,更繁重的工作是室内整理,将整个发掘情况写出发掘记录,画出平面图、剖面图,遗迹现象图,器物图,标本图,整理各类照片,修复器物,清洗陶片,分拣陶片,粘对陶片,每天里忙忙碌碌,紧张烦累。在住地上可以望见我们的工地。现在那里空无一人,只是一个个横横竖竖的方格子。正前方的坡下,竹林掩映中,就是何淑珍的家。这地方的住房很奇怪,一幢房子住好几户。我没去过她家,只是有时候见她从那地方出来。这地方处在二期移民水位线之下,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蓄水,就将淹掉。他们将搬到新镇上去。我真希望小何从那片竹林走出来,出现在什么地方。她走在山路上,总要往这地方张望。我知道她是寻找我的身影。唉,近在咫尺难相见,何况我们已经“归乡倒计时”了,真令人难受。我写了一首诗,排遣心中愁绪:
  



  “无意芳居竟为邻,几回幽梦见清纯。当时工地传佳话,此日孤楼忆笑颦。碧野山中寻旧迹,修竹径里现甜音。聪明勤奋江南女,令我男儿拜下尘。”
  有一天,外面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在屋里抄写发掘记录。这地方阴雨天特别多,晴不了两三天就有一场雨,大概和长江有关系。我一边在复写纸上抄,一边算计着再有几天可以回去。是该回去了,已经两个多月,单位和家里都有不少急需处理的事。这时候,我忽然感到心里挺不安,就出来到阳台上,果然,从下面的山坡上飘来一点红色,是小何。她冲我笑笑,摆手示意到坡上的公路边去。我顾不上路上泥泞,跟她走了过去。小何说:“我等了半天了,真不容易。你们哪天走?”我说还不确定。她说:“这一走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面。我给你一张明信片,算作纪念吧。”我接过来,上面是一首诗,字写得挺蹩脚,却极认真:“小小礼物轻又轻,它能代表学生心。师生再好要分别,依依不舍把手分。”   噢,这就是江南女子的一片情,多么执著,多么纯真!我看着她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心里一阵激动。小何又说:“我丈夫一直没回来,我没法叫你到我家去了。我怕别人说闲话。你我相交一场,也算缘分。这些年我生活得堂堂正正,请你千万不要把我当成轻薄女子。我告诉你,这地方那种轻狂女人很多,你可要小心。”我连忙说:“放心,我不是那种人。我对你好,是认为你朴实能干,热情大方,严谨正直,我非常敬重你。”她笑了。我说:“小何,我要给你买一件纪念品。”她一听就急了:“不行不行。那样我心里会不安的。”我再三坚持也没用,只好退步,要给她的女儿——那个顽皮女孩买一件学习用品。
  我接过她的伞,到几里外的旧镇上,挑选了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回来的时候,正好遇上代晓霞放学,我们就一起走了回来。小何到路口来接迎了,她谢了我,背起女儿下了山坡。我觉得也许这是最后一面了。
  
  五
  归期越来越近。大家开始算计着回家时该带些什么东西,一路上该游览什么地方。每天早晨在阳台上洗漱,还能看见小何送孩子上学。那条崎岖不平的山路啊!终于到了最后一天。队长要我们几人先走,其余人善后。我们计划晚上乘船去奉节,为的是游览那里的白帝城。我建议将来时穿的厚衣服邮寄回去,大家一致响应。吃完早饭,老史要到一个民工那里去挖竹子,我便陪同他去了,顺便到江边照个相。这是一个住着十几家的大杂院。我终于站到了小何家的门前。在那么多人家中,她家的门口最干净。此刻她要是从门里出来多好啊!别人说,她一大早就到镇上卖菜去了。看来,再见她一面不容易了。趁人不注意,我将一封事先写好的告辞信和名片从她家的门缝塞了进去。
  要回家的心情总是太兴奋的。中午,重庆方面的总管招待我们到镇上的饭店喝酒。下午,大家乱哄哄收拾东西。就在要往码头开拔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山路上急急走来了小何,还带着她那刚刚放学的女儿。小何也顾不上跟前有那么多人,将一个塑料袋递给我:“刘老师,带着路上吃。”我接过一看,是一袋煮熟的鸡蛋和一大串香蕉。她又悄悄对我说:“我看到你的信了。”大家都用惊异的神情望着我,我却感到骄傲和充实。
  噢,这就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江南女子。古人写了那么多的赞颂江南的诗篇。江南女子的热情、纯真、朴实、勤奋,也是一道永不磨灭的风景啊!从江南回来好长时间了,我特别关注报纸、电视上关于那一带的报道,每当画面上出现长江,出现码头,都感到亲切、激动。假如,能看到小何们的身影,知道她们的消息该多好哇!于是就盼着小何来信。小何,好好生活。
其他文献
七月流火,八月流金。在滚滚热浪的裹袭中,如果让你看上一场以经典民歌为特色的音乐会,听一位身着洁白衣裙、美丽轻盈的像百灵鸟一样的姑娘为你送来动人的歌声时,你恐怕早已忘记了炎热和烦躁,因为随着歌声,你仿佛能看到江南的青山绿水,不尽的滚滚长江,以及沿江顺流而下的轻舟野渡,龙船芦花,斑鸠紫竹,还有那大河涨水浪打沙洲的激越奔放,采茶姑娘的清新活泼,欢快舒畅,真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
期刊
如果说一个世纪前的天鹅湖畔可谓“水净鹅美”,那时的“鹅”或多或少是有些富态的。她们羽翼丰盈,扬首饮酣之际可爱的双颚若隐若现;她们静时丰腴、动则优雅、立则娇俏、转则轻灵,那“一颦一笑”曾倾倒了无数慕名而至的“游客”,而随着“天鹅的故事”传遍世界的,则是如梦如幻的芭蕾神话。  一百多年过去了,天鹅湖畔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天鹅湖畔的“故事”仍然长演不衰。与从前不同的是,来往的人们对“故事”早已耳熟能
期刊
不久前,美国芭蕾舞剧院在纽约市中心演出的舞蹈季里,人们陶醉地欣赏了漂亮的女主演朱丽叶·肯特的曼妙舞姿。细心的观众还注意到她那微微隆起的腹部!啊,她怀孕了!!而且正在与腹中的宝宝共舞!!!  实际上,在今天的美国芭蕾舞界,怀了身孕和做了妈妈,并继续登台跳舞的明星可不止她一个,美国《舞蹈杂志》甚至用了《婴儿爆炸》这样一个抢眼的标题,来形容这股芭蕾女明星怀孕生子的风潮。  这股风潮所表现的人生观,同19
期刊
好久不曾被什么感动了。  没有感动的日子如同黑白底片,没有感动的人生如同行尸走肉。  几年前的生活中出现了黑暗。便发誓说,生活越是向我呈现黑暗,我越是要用巨大的光明去消灭它,哪怕生活是一堆垃圾,我也要在这龌龊之中努力向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于是有了《金蝴蝶结》的诞生。熟悉我朋友都知道,这故事的原形基本上是我女儿童年的经历。我一直为成人在自己的领域奋斗时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而痛心,并在日记的扉页上写
期刊
那天夜里,她的胃痛得很厉害。忍无可忍之下,她捂着胃,冲进附近一家医院急诊室。诊室的门打开,她差点一头栽在地上,一双强而有力的男人的手扶住了她。她抬起头,眼前竟是那张曾经无比熟悉、无比亲切的脸,“怎么是你?”她的大脑天旋地转,道。“你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关切道。他是她的初恋。五年前,她还在上海念大学,经常熬夜写作,犯下了胃痛的毛病。也是一个夜里,她被同学们送到医院急诊室,接诊大夫正是刚从医学院毕业的
期刊
张新龙1953年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获学士学位。2004年就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任重庆文理学院陈子庄美术学院副教授。有论文和作品先后载于《中国美术教育》、《中国书画报》、《装饰》、《热土》等国家级报刊、杂志。    他的绘画,  充满着激情、  以近乎于表现主义手法创作  在他的作品面前,  可以感受到  艺术家得意忘象的精神境界。    中国的画家们自
期刊
主持人:  我今年54岁,是高级经济师,我与原来的妻子感情还好,但她于三年前因病去世。后来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梦漓,她是离异后单身生活了很多年,一年前我们结了婚,感情甚笃。  我们的新房安在我的房子里,直到婚期临近,故人的遗像依然挂在客厅的墙上。我觉得挺好:梦漓应该明白,一个充满感情地对待逝去妻子的人,对待今日身边的妻子应该不会错。布置新房的时候,我说,我和故去的妻子感情可好了,我想让她一直留在这里
期刊
我是一个象风一样的女孩子,因此,我喜欢象风一样生活,满世界的流浪和漂泊,而乐天就不同了,他和他戴的金边眼镜一样文静和秀气,通常不爱大声说话,既便偶尔生起气来也是软棉棉的,颇似我最喜欢吃的棉花糖。  乐天和我一起已经结伴走过七、八个城市了,也就是说,七、八个城市的屋檐下都曾经留下过我们相依相偎的影子。乐天与我青梅竹马,不仅从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扮小俩口,而且我们几乎就一直没有分开过,初中时他是班长我是学
期刊
古城榆林    在陕西的最北端,位于茫茫毛乌素沙漠与巍巍的黄土高原交汇处的塞上古城榆林,滔滔的黄河水环绕而过,万里长城延绵不断横跨东西,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汇聚和交融,使榆林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荟萃了风姿独特,奇雄壮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榆林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因此地有一普惠泉,泉自清凉甘冽,周围榆树丛生,茂密成林,人们围泉而居,故称榆。  依山傍水的榆林古城,北瞰河套,南接三秦,自古以来
期刊
1945年5月8日在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德国法西斯军队最高统帅部代表签字投降;同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与军队的代表签字投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从那时至今,60年过去了,当年庆祝胜利的鲜花在记忆里或许模糊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六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的漩涡,死亡的军人和平民1亿人以上,其中,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