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一个失落的梦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er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鲁迅自1912年随中华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绍兴,将全家迁到北京。根据这次搬家的经历,鲁迅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乡》。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人生感受等,在小说中都有反映。
  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两个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是美丽的,但这美丽是虚幻的;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的,但这萧索是真实的。记忆中故乡的人物是少年闰土和青年杨二嫂。少年闰土是个健康活泼、富有活力、勇敢机敏的小英雄,杨二嫂是个年轻美貌的“豆腐西施”。现实中故乡的人物是中年闰土和老年杨二嫂。中年闰土神情悲苦又愚昧、麻木,是个“木偶人”;老年杨二嫂则变成了自私、贪婪、势利、泼悍庸俗的小市民。记忆中的故乡是美丽的,因为儿童用直觉的感性的眼光看世界,看到的是世界美好的一面;成人用理性的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看到的世界既是美好的,也是有缺憾的。这样,呈现在儿童眼中的世界是理想的完美的世界,而成人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有缺憾的世界。
  《故乡》中故乡的美丽和萧索正是中国百姓在“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真实生活的写照。
  记忆中故乡的人们生活在“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那个时代,故乡是那么“美好”。景物美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人物美好: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杨二嫂终日坐着,很文静,被称为“豆腐西施”。小说中描绘的平静美好的生活,有鲁迅先生自己早年生活的影子。鲁迅早年的生活相对稳定,家庭经济条件尚可,13岁前,鲁迅生活无忧无虑,家中有四五十亩水田和一些店面房子,是个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如《故乡》中描绘的那样:“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鲁迅自己也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些内容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和小说《故乡》《社戏》等作品中反复出现,可见鲁迅对童年的美好生活的留恋。小说中“我”回故乡是为了搬家,也是为了寻找遗失的童年的梦,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故乡的美丽只存在于记忆中。无论是“我”还是闰土的童年生活,并不像回忆中的那么美好。“我”家也只需要雇佣一个“忙月”,而闰土的父亲却需要做“我”家的“忙月”,以维持自己家的生计。“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就是对童年纯真友谊的记忆;再者,“我”处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所以故乡的美丽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现实中故乡的人们生活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社会的黑暗腐败,打破了人们“暂时做稳奴隶”时代的平静生活的美梦。小说中闰土的遭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天下千千万万穷苦百姓和城市小市民、小资产阶级的共同遭遇。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我”不得不卖掉老屋,搬到“我”谋食的异地去;农民闰土则麻木、呆滞,抱怨“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小市民杨二嫂势利、泼辣,说话尖刻,为了一点小便宜,不惜造谣说“我”“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社会的黑暗腐败,腐蚀了心灵,麻木了精神,摧毁了道德的底线。对这一点,鲁迅本人深有体会。在13岁这年,鲁迅平静温馨的生活被打破了。由于一场变故,周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骤然败落下来,鲁迅在别人的白眼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所以在他记忆深处,既保留了童年生活的温馨,也保存了少年时代的伤心往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强烈的生活反差,给他的心灵烙上深深的阴影。弗洛伊德说,作家的创作就是对过去的、特别是儿童期受压抑的经验的回忆。作家与作品中的人物是同一的,每部作品都是一场幻想,其中的主角归根到底是“自我”。作家创作的动机必然与作家的童年愿望有关。这些愿望没有得到实现,变成无意识隐藏起来,以后便创作一个幻想的世界(艺术作品)来补偿这一愿望。梦只在记忆中,现实粉碎了美梦。童年的故乡是“我”理想的精神家园,现实的故乡却令人失望至极。但鲁迅并未停止探索,正如小说《故乡》结尾所写的那样:“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这篇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中国百姓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真实生活,但作者希望“我们的后辈……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希望“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参考资料:
  1.甘竞存主编《鲁迅研究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鲁迅《鲁迅小说集》,作家出版社。
其他文献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来为身处一线的教师或教育专家所探究。我认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应该是充满和谐的人文情怀,闪耀智慧生成的光芒,洋溢收获的成长气息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并且要借助一定的科学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而要达到这一高度,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语言要精心设计  很多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课前十分
[摘 要:高校图书馆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是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旨在进一步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效能,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对于高校而言,如何加强图书馆品牌建设,做好品牌营销呢?下面就对此,提出思路。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品牌建设;品牌营销]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建设的一部分,是高校信息知识与数据的汇集地,肩负着本校学生和教职工服务的教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境电商的交易量越来越大,社会对该专业的从业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当前跨境电商课程教学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例如教师教学能力不够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不相匹配,教学实操平台少且难等等。本文从以上几个阻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困境入手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跨境电商;平台;教学]  一、跨境电商教学现状  互联网技术使跨境电商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由于一些经典名著或语言晦涩难懂,或年代久远阅读障碍太多,初中生的相关知识有限,致使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脱离文本。所以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实现学生与名著的生命对话。  一、蓄势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对话唤醒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接受者在某
[摘 要:诚信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行为方式。但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侵蚀大学生的心灵,使得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形势严峻,因此,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用诚信来感染、影响、教育学生,对于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
[摘 要:本文从数学初级教师入手,针对现阶段我国如何顺利开展数学初级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帮助与建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发展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数学初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优化与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渐都开始了转型与优化,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包括人教版、鄂教版、苏教版等每个版本的教材都配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配合选文中的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仅把它当做一种装饰品,将这个宝贵的教学资源闲置了。其实,插图不仅是为了增加美观度,而且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诗词因其年代久远性(古代诗词)、抽象性、跳跃性等特点,使
当下,“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思考维度:语文教学,我们该教什么?有老师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必须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只是个技术问题,“教什么”才是思想问题,才是根本。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灵心慧眼,善择教学内容,变我要教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明确学生学习的起点,厘清学生学习的难点、重点、兴趣点、生长点。深度解读教材,从而充分发现、发掘教材中有教学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的主人常常被动,疲于应付。如何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尽情尽兴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展现语文教学活动轻松和谐、别致动人的无穷魅力?笔者以为,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淋漓极致的发挥。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参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首先教师要深入地感受文本内容和情感,从编者、作者、学生、文中角色等多角度解读,才能找到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的切入点,为教学梳理出思维路线图。 本文以《看松鼠做巢》教学为例,对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看完许友彬的《青色的围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