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法的提出:
在新的课改形式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课堂是改革的中心,追求课堂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及创新能力是重点。教研室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教学模式。为探索适合学生和自己的课堂,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讲述法,逐渐摸索找到了传统教学和新课改的结合——“问题教学法”的个性教学创新方法。
二、方法的解读:
“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刚开始布置预习要求时,学生的质疑量比较少,质量也比较低。绝大多数同学习惯问“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提不出问题,只是做了知识的整理(如:列出教材中的标题)。
这样做主要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通过充分的预习质疑,才能将自主、互助、探究、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推向深入。
三、操作的流程:
1、课前预习:学生先自己通读课本一遍,总体把握内容概要,不明确的问题标出,形成问题,以便课上质疑。
2、导入新课。
3、展示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要做到言简意赅且要全面。学生一看就懂,容易记住。让学生学有目标。
4、自主学习:依提纲自学后,质疑,组内讨论,展示、评价。
5、合作探究: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组内展开合作,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念并展示。
6、学有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己的收获,表达出来。
7、情感升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四、学习步骤:
1、预习阅读,整体感知。
2、了解目标。
3、自主学习,解决易点。
4、小组讨论,解决疑点。
5、展示成果,解决难点。
6、展示点评。
7、总结概括。
8、巩固练习。
五、组织实施:
(一)预习课:
1、学生自读内容后,初步确定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比如有人物、地点或重大事件及评价等,形成问题。
2、在初步理解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明确的问题,做出标记。
(二)新授课:
1、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并提出展自学注意的问题。
2、生依照提纲自主学习,较易问题自己解决,老师巡回指导。
3、较难的问题,组内提出,学生积极讨论。
4、学生质疑,看是否还有未解决的问题,其它小组帮助解决或由老师进行启发引导解决。若学生提不出问题,可由老师适当提出问题,启发他们深入思考。
5、小组分工轮流展示(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言或辩论表演小品等,写读后感等等)。展示的过程中,本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及时质疑、纠正或点评。
6、全体同学对各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情况给小组奖分。
7、对于展示过程中存在的偏颇或问题,充分尊重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独特的见解,但对于原则性的问题,一定要引导学生彻底弄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修正。必要的时候,老师要用亲切的语言进行启发,让学生议论解答,课堂气氛融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人人得到训练,老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画龙点睛”,为学生创设情境,要改变过去“一讲到底”的做法。
8、让学生深入思考,再次质疑并解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
9、以史为鉴,情感升华。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谈谈认识。比如讲科索沃战争时,学生会认识到南联盟问题纯属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尽管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但却纯属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他国无权干涉,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实质是一种侵略,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极端体现。同学们通过学习认清了所谓世界上最民主、最公正的国家——美国的丑恶嘴脸,也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中国正在大力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性,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捍卫今天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同学们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明天,更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心。一堂历史课不仅传授了知识,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真可谓一举多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的目的。
10、小结本节,并能自己总结一下对于重点问题解决的办法。如:利用数字巧记主干知识、列表法归纳重点难点知识、比较法区分易混淆知识等,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办法。
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对学生的问题(包括超出课本范围或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不直接的回绝,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不批评,转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3、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全班表扬,并分析问题的价值,进行具体指导。
4、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宜在课堂上展开。根据分层教育的原则,我们鼓励学生去网上查阅资料进行解决。
总之,“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这种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不人云亦云。这种思维方法训练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课改形式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课堂是改革的中心,追求课堂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及创新能力是重点。教研室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教学模式。为探索适合学生和自己的课堂,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讲述法,逐渐摸索找到了传统教学和新课改的结合——“问题教学法”的个性教学创新方法。
二、方法的解读:
“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刚开始布置预习要求时,学生的质疑量比较少,质量也比较低。绝大多数同学习惯问“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提不出问题,只是做了知识的整理(如:列出教材中的标题)。
这样做主要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通过充分的预习质疑,才能将自主、互助、探究、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推向深入。
三、操作的流程:
1、课前预习:学生先自己通读课本一遍,总体把握内容概要,不明确的问题标出,形成问题,以便课上质疑。
2、导入新课。
3、展示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要做到言简意赅且要全面。学生一看就懂,容易记住。让学生学有目标。
4、自主学习:依提纲自学后,质疑,组内讨论,展示、评价。
5、合作探究: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组内展开合作,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念并展示。
6、学有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己的收获,表达出来。
7、情感升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四、学习步骤:
1、预习阅读,整体感知。
2、了解目标。
3、自主学习,解决易点。
4、小组讨论,解决疑点。
5、展示成果,解决难点。
6、展示点评。
7、总结概括。
8、巩固练习。
五、组织实施:
(一)预习课:
1、学生自读内容后,初步确定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比如有人物、地点或重大事件及评价等,形成问题。
2、在初步理解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明确的问题,做出标记。
(二)新授课:
1、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并提出展自学注意的问题。
2、生依照提纲自主学习,较易问题自己解决,老师巡回指导。
3、较难的问题,组内提出,学生积极讨论。
4、学生质疑,看是否还有未解决的问题,其它小组帮助解决或由老师进行启发引导解决。若学生提不出问题,可由老师适当提出问题,启发他们深入思考。
5、小组分工轮流展示(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言或辩论表演小品等,写读后感等等)。展示的过程中,本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及时质疑、纠正或点评。
6、全体同学对各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情况给小组奖分。
7、对于展示过程中存在的偏颇或问题,充分尊重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独特的见解,但对于原则性的问题,一定要引导学生彻底弄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修正。必要的时候,老师要用亲切的语言进行启发,让学生议论解答,课堂气氛融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人人得到训练,老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画龙点睛”,为学生创设情境,要改变过去“一讲到底”的做法。
8、让学生深入思考,再次质疑并解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
9、以史为鉴,情感升华。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谈谈认识。比如讲科索沃战争时,学生会认识到南联盟问题纯属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尽管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但却纯属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他国无权干涉,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实质是一种侵略,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极端体现。同学们通过学习认清了所谓世界上最民主、最公正的国家——美国的丑恶嘴脸,也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中国正在大力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性,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捍卫今天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同学们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明天,更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心。一堂历史课不仅传授了知识,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真可谓一举多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的目的。
10、小结本节,并能自己总结一下对于重点问题解决的办法。如:利用数字巧记主干知识、列表法归纳重点难点知识、比较法区分易混淆知识等,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办法。
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对学生的问题(包括超出课本范围或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不直接的回绝,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不批评,转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3、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全班表扬,并分析问题的价值,进行具体指导。
4、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宜在课堂上展开。根据分层教育的原则,我们鼓励学生去网上查阅资料进行解决。
总之,“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这种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不人云亦云。这种思维方法训练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