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从而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读教学,加强词句训练,教给阅读方法,启发学生,激发兴趣等几方面来谈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培养阅读能力;预习;兴趣;交流
阅读在小学语文中非常重要,几乎是其它学科的基础。阅读能力不行,对字词句理解不透彻,会影响一个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不好。如果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严重的话还是会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读教学,“读”为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强暗记”、“逐句玩味”、“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加强词句训练
我们读课文一定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阅读文章时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小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平时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教会小学生们如何理解,如何运用。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我们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学会造句,从而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使得小学生们阅读时更明白其中意思。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
往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教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书是靠学生自己去读懂的,教会学生读书可受用一辈子,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个例子而已。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以启发式教学为例,不少教师仍止步于”我问你答,我启你发”的浅层次上,结果学生的主动性、求异性都受到伤害。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们不妨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先想、多想。教师给学生引路架桥,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方法上,可让学生互问互答,取长补短,或改由学生问老师,共同切磋,教师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就会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良好习惯。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当我们发动其他学生,向他们提问时,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提问到:“有谁知道答案啊?其他小朋友知道答案吗?”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真聪明,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啊?”学生答:“我在《多动脑筋》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文章的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交流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和同桌交流,和好朋友交流,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关键词】培养阅读能力;预习;兴趣;交流
阅读在小学语文中非常重要,几乎是其它学科的基础。阅读能力不行,对字词句理解不透彻,会影响一个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不好。如果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严重的话还是会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读教学,“读”为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强暗记”、“逐句玩味”、“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加强词句训练
我们读课文一定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阅读文章时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小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平时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教会小学生们如何理解,如何运用。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我们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学会造句,从而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使得小学生们阅读时更明白其中意思。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
往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教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书是靠学生自己去读懂的,教会学生读书可受用一辈子,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个例子而已。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以启发式教学为例,不少教师仍止步于”我问你答,我启你发”的浅层次上,结果学生的主动性、求异性都受到伤害。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们不妨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先想、多想。教师给学生引路架桥,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方法上,可让学生互问互答,取长补短,或改由学生问老师,共同切磋,教师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就会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良好习惯。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当我们发动其他学生,向他们提问时,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提问到:“有谁知道答案啊?其他小朋友知道答案吗?”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真聪明,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啊?”学生答:“我在《多动脑筋》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文章的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交流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和同桌交流,和好朋友交流,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