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这种欲望必然会激发内心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也必将调动他主动获取这方面信息的积极性,最终才能促成这种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于是我想,如果能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那么最终得到充实的也必定是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翅膀才能真正在我们的课堂上腾飞起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四环节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四环节包括“预习学案”小组交流环节、集体交流环节、教案的问题设计操作环节以及复习学案的操作环节。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才能学得好。因为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远比教师灌输知识好得多,并且更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如何真正让学生舞动的翅膀腾飞起来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的一些做法。
首先。尽量多地给每位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比如说,我要求每位同学课下准备五个成语,当然首先自己要牢固掌握这五个成语的意义、用法、色彩等。然后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轮流到黑板上讲给同学们听,一节课一位同学,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体验到做老师的乐趣,并且对自己所讲的那五个成语印象非常深刻,同时自己的成语集锦本上也收集了几百条成语。这仅仅是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既锻炼了自己,又增长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五分钟不仅仅局限于几个成语,也可以是学生的一段演说,来锻炼表达能力,也可以是其他知识的积累。总之,不论是哪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每次上课铃声还没响,讲课的同学早已迫不及待地站在讲台上维持秩序,鉴于同学们如此高的积极性,我在习题课的处理上也經常采用这种方法,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自我能力表现的战场,那么小组问的合作探究可以看成是个人实战前的演练场,所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因为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可以不必像课堂上那样紧张拘谨,在小组里学生可以把自己哪怕不成熟的见解拿出来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督促、团结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当然,小组讨论如果教师掌控不好也必然会流于形式,所以探究活动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平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蹲下来”和学生保持在一个高度考虑该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用时的多少,以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而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更应“平视”学生,融人学生当中。这样不仅可以监督学生脱离话题的闲扯,还可以参加他们的讨论,及时地给予点拨,疏导,并对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地给予评价,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的合作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
其次,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必要的激活。正如精彩的课堂从精彩的导语开始一样,精彩的探究也应从兴趣的激活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时应给予必要的铺垫与提示,切不可在学生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将问题生硬地抛出,那样很多学生会被打蒙。例如学习《荆轲》这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概括荆轲的人物形象,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荆轲这一形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荆轲是不是一位英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刺秦王的行为?”刚提出问题时,学生觉得很奇怪,荆轲当然是一位英雄,有必要讨论吗?这时我给学生铺垫了一下:“记不记得苏洵的《六国论》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生思考后答“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是啊,苏洵认为燕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荆轲,而司马迁对剂轲的描写却截然不同。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两个人对荆轲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你是怎样认识荆轲的?”这时,学生的兴致马上提起来了,兴趣一旦被激活,学生的合作活动便开展得有声有色了。
总之,有效教学就是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除了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擦亮求知的眼睛,舞动奋飞的翅膀。载着理想与追求飞得更高,更远。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四环节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四环节包括“预习学案”小组交流环节、集体交流环节、教案的问题设计操作环节以及复习学案的操作环节。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才能学得好。因为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远比教师灌输知识好得多,并且更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如何真正让学生舞动的翅膀腾飞起来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的一些做法。
首先。尽量多地给每位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比如说,我要求每位同学课下准备五个成语,当然首先自己要牢固掌握这五个成语的意义、用法、色彩等。然后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轮流到黑板上讲给同学们听,一节课一位同学,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体验到做老师的乐趣,并且对自己所讲的那五个成语印象非常深刻,同时自己的成语集锦本上也收集了几百条成语。这仅仅是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既锻炼了自己,又增长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五分钟不仅仅局限于几个成语,也可以是学生的一段演说,来锻炼表达能力,也可以是其他知识的积累。总之,不论是哪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每次上课铃声还没响,讲课的同学早已迫不及待地站在讲台上维持秩序,鉴于同学们如此高的积极性,我在习题课的处理上也經常采用这种方法,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自我能力表现的战场,那么小组问的合作探究可以看成是个人实战前的演练场,所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因为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可以不必像课堂上那样紧张拘谨,在小组里学生可以把自己哪怕不成熟的见解拿出来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督促、团结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当然,小组讨论如果教师掌控不好也必然会流于形式,所以探究活动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平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蹲下来”和学生保持在一个高度考虑该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用时的多少,以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而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更应“平视”学生,融人学生当中。这样不仅可以监督学生脱离话题的闲扯,还可以参加他们的讨论,及时地给予点拨,疏导,并对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地给予评价,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的合作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
其次,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必要的激活。正如精彩的课堂从精彩的导语开始一样,精彩的探究也应从兴趣的激活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时应给予必要的铺垫与提示,切不可在学生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将问题生硬地抛出,那样很多学生会被打蒙。例如学习《荆轲》这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概括荆轲的人物形象,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荆轲这一形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荆轲是不是一位英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刺秦王的行为?”刚提出问题时,学生觉得很奇怪,荆轲当然是一位英雄,有必要讨论吗?这时我给学生铺垫了一下:“记不记得苏洵的《六国论》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生思考后答“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是啊,苏洵认为燕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荆轲,而司马迁对剂轲的描写却截然不同。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两个人对荆轲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你是怎样认识荆轲的?”这时,学生的兴致马上提起来了,兴趣一旦被激活,学生的合作活动便开展得有声有色了。
总之,有效教学就是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除了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擦亮求知的眼睛,舞动奋飞的翅膀。载着理想与追求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