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 月8日,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的秋叶原车站附近人山人海,这里每到星期日实行“步行者天国日”——只许行人行走,不准车辆通行。
这时,一辆卡车突然像怪兽一样咆哮着冲进了“步行者天国”,立刻有三个人被撞飞,随后从车上跳出一个身穿米色上衣的男子,手持长约25厘米的尖刀,带着冷酷的微笑,冲上去骑在被撞倒的人们背上猛刺,然后他又发出一阵野兽般的怪叫,冲进人群,见人就刺,老者、少女、警官……纷纷在飞溅的血光中倒下。到凶犯被警察制服为止的仅仅5分钟的时间里,17人被刺倒,其中7人送到医院后死亡。血案震惊日本。杀人者名叫加藤智大。
加藤在杀人前,曾经留言“预告”要犯罪:“我要在秋叶原杀人。用汽车撞人,车不能用后就用刀杀。”这一幕,猛然让人想起2007年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枪手赵承熙。日本调查人员说,加藤交代他“悲观厌世”,与赵承熙一样,都是一个内心软弱的人。但一个内心软弱的人怎么会去杀人,而且是去杀那么多的人?
有人认为,这表达了作案者对社会的仇恨以及被抛弃的孤独感。一名哀悼者说:“我想作案者爱打游戏,但他应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重新开始的按键。”的确是这样。加藤智大先后找了几个工作,但都被辞掉了。2007年11月,他成了某公司“派遣社员”,这是一种非常不安定的职业,不能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说被解雇就被解雇。一天上班的时候,他突然大叫:“为什么工作服没有了?这是什么破工厂?”然后捶胸顿足又撞墙,从工厂里跑了出来,从那以后就再没来上班。
进入社会、遭遇巨大反差的日本年轻人,很多都在电玩等虚拟世界里寻找寄托,难以自拔,加藤智大也不例外。在以往的日本,由于“终身雇佣制”等因素,日本上班族以企业为家,他们在拼命工作中“逃离孤独”。而现在,雇佣企业只把他们当做一个“外来的工具”。过去对企业的依靠感没有了,人们为克服孤独和不安全感殚精竭虑,但是又难以找到有效的办法。因此,一些意志薄弱者就会产生一种向社会复仇的冲动。过于沉湎在虚拟的电玩世界里的他们,罪恶感渐渐钝化,因为在电玩世界中,杀人只是对“删除”这一按钮的一次愉快的“点击”。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如果附着在一个确定性的秩序里面,他的自我就显得安全。如果他在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朝不保夕,他的自我就会风雨飘摇。更要命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对比:加藤等人工作上朝不保夕,反观其他人则工作稳定。这就容易导致没有更高追求的加藤等人产生被抛弃感。他心里面很不安全,而这种不安全,使他们倾向归罪于外界。
逃避进一个虚拟世界里,常常是让他们找到安全感,找到新的自我的方式。通过游戏中的打打杀杀,他们收获了自己有力量的快感。在游戏里,他们是最安全的,而外部世界则充满了让他们痛苦的风险。
和赵承熙一样,加藤从危险的外部世界撤退也不成功。让他们感觉痛苦的外部世界是逃避不了的,于是他们产生毁灭外部世界的恨意。而他们要杀人,就必须成功地骗过自己。这就需要一种超越现实的自我想象:或者把自己想象成英雄,或者把自己想象成恶魔。只有这样,他们在心理上才能证明自己杀人的“合理性”,获得杀人的“勇气”。
赵承熙是把自己想象成了英雄,他要“死得就像耶稣基督那样”,“以激励未来的弱者和那些无防备能力的人”。而加藤则自我想象成了恶魔,所谓的“黑帮成员”,这不过是他披上的一件心理风衣。
正因为加藤只能通过骗自己才能获得杀人的“勇气”,所以当警察掏出手枪威胁要开枪时,他弃刀投降,束手就擒。在这一瞬间,他关于恶魔的自我想象不堪一击,重新变成了他自己。一个想象中的“黑帮成员”可以自我催眠对手无寸铁的行人痛下杀手,却难以对抗警察的手枪。
加藤变成一个杀人狂魔,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必须警惕的是,长期玩打打杀杀的游戏,并从游戏中找到安全感,找到力量感,找到自己的人,久而久之他会把现实生活也“游戏化”。也就是说,从心理上讲,一个玩游戏的人,极容易让游戏中的心理情境变成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情境,使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情境与玩游戏毫无两样。这样,有时他就难以分清游戏和现实。
如果一个人被游戏吞没,那么对于他来说,杀人并不是杀人,而不过是游戏中的一次点击而已。但是,生活绝对不是游戏,游戏也不是生活。泡在游戏里,特别是打打杀杀的游戏是危险的,这一点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而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也应该远离充斥暴力的游戏。
编辑/姚晟
这时,一辆卡车突然像怪兽一样咆哮着冲进了“步行者天国”,立刻有三个人被撞飞,随后从车上跳出一个身穿米色上衣的男子,手持长约25厘米的尖刀,带着冷酷的微笑,冲上去骑在被撞倒的人们背上猛刺,然后他又发出一阵野兽般的怪叫,冲进人群,见人就刺,老者、少女、警官……纷纷在飞溅的血光中倒下。到凶犯被警察制服为止的仅仅5分钟的时间里,17人被刺倒,其中7人送到医院后死亡。血案震惊日本。杀人者名叫加藤智大。
加藤在杀人前,曾经留言“预告”要犯罪:“我要在秋叶原杀人。用汽车撞人,车不能用后就用刀杀。”这一幕,猛然让人想起2007年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枪手赵承熙。日本调查人员说,加藤交代他“悲观厌世”,与赵承熙一样,都是一个内心软弱的人。但一个内心软弱的人怎么会去杀人,而且是去杀那么多的人?
有人认为,这表达了作案者对社会的仇恨以及被抛弃的孤独感。一名哀悼者说:“我想作案者爱打游戏,但他应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重新开始的按键。”的确是这样。加藤智大先后找了几个工作,但都被辞掉了。2007年11月,他成了某公司“派遣社员”,这是一种非常不安定的职业,不能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说被解雇就被解雇。一天上班的时候,他突然大叫:“为什么工作服没有了?这是什么破工厂?”然后捶胸顿足又撞墙,从工厂里跑了出来,从那以后就再没来上班。
进入社会、遭遇巨大反差的日本年轻人,很多都在电玩等虚拟世界里寻找寄托,难以自拔,加藤智大也不例外。在以往的日本,由于“终身雇佣制”等因素,日本上班族以企业为家,他们在拼命工作中“逃离孤独”。而现在,雇佣企业只把他们当做一个“外来的工具”。过去对企业的依靠感没有了,人们为克服孤独和不安全感殚精竭虑,但是又难以找到有效的办法。因此,一些意志薄弱者就会产生一种向社会复仇的冲动。过于沉湎在虚拟的电玩世界里的他们,罪恶感渐渐钝化,因为在电玩世界中,杀人只是对“删除”这一按钮的一次愉快的“点击”。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如果附着在一个确定性的秩序里面,他的自我就显得安全。如果他在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朝不保夕,他的自我就会风雨飘摇。更要命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对比:加藤等人工作上朝不保夕,反观其他人则工作稳定。这就容易导致没有更高追求的加藤等人产生被抛弃感。他心里面很不安全,而这种不安全,使他们倾向归罪于外界。
逃避进一个虚拟世界里,常常是让他们找到安全感,找到新的自我的方式。通过游戏中的打打杀杀,他们收获了自己有力量的快感。在游戏里,他们是最安全的,而外部世界则充满了让他们痛苦的风险。
和赵承熙一样,加藤从危险的外部世界撤退也不成功。让他们感觉痛苦的外部世界是逃避不了的,于是他们产生毁灭外部世界的恨意。而他们要杀人,就必须成功地骗过自己。这就需要一种超越现实的自我想象:或者把自己想象成英雄,或者把自己想象成恶魔。只有这样,他们在心理上才能证明自己杀人的“合理性”,获得杀人的“勇气”。
赵承熙是把自己想象成了英雄,他要“死得就像耶稣基督那样”,“以激励未来的弱者和那些无防备能力的人”。而加藤则自我想象成了恶魔,所谓的“黑帮成员”,这不过是他披上的一件心理风衣。
正因为加藤只能通过骗自己才能获得杀人的“勇气”,所以当警察掏出手枪威胁要开枪时,他弃刀投降,束手就擒。在这一瞬间,他关于恶魔的自我想象不堪一击,重新变成了他自己。一个想象中的“黑帮成员”可以自我催眠对手无寸铁的行人痛下杀手,却难以对抗警察的手枪。
加藤变成一个杀人狂魔,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必须警惕的是,长期玩打打杀杀的游戏,并从游戏中找到安全感,找到力量感,找到自己的人,久而久之他会把现实生活也“游戏化”。也就是说,从心理上讲,一个玩游戏的人,极容易让游戏中的心理情境变成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情境,使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情境与玩游戏毫无两样。这样,有时他就难以分清游戏和现实。
如果一个人被游戏吞没,那么对于他来说,杀人并不是杀人,而不过是游戏中的一次点击而已。但是,生活绝对不是游戏,游戏也不是生活。泡在游戏里,特别是打打杀杀的游戏是危险的,这一点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而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也应该远离充斥暴力的游戏。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