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源于祖先,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理应得到后人的重视、传承与发展。现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新时期网络等新兴事物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迷恋于如今的网络流行元素,从而逐渐忘却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语文作为承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责无旁贷。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谈谈看法。
一、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国粹,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文化艺术瑰宝,它不仅选材广泛,而且语言优美,意蕴深远,富有情趣。加强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能力乃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1.条分缕析摘古诗。古诗词内容博大精深,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学生往往感觉学起来如一团乱麻,不得要领。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针对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进行收集、整理,编成一本本专题诗集,并给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首诗写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加以点评。鼓励学生给诗集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说一说自己编辑的过程,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编好诗集后,全班相互传阅,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
2.独具匠心品古诗。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先为它写一篇两百字左右的赏析文字,简介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用另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这首诗的内容。如可以把古诗画成一幅画,编成一段舞蹈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丽和亲切。
3.真情涌动悟古诗。教师推出每日一古诗活动,每日利用晨会时间安排值日生当小老师,将选好的古诗抄在小黑板上,学生将此诗抄在专用积累本上,先让学生自读,主要把古诗读通读准;然后让学生精读,悟古诗的大意;再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每首古诗但求粗知大意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实。其间,各班定时开展诵读比赛,评出优秀,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语文素养普遍有了提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化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积累、品读、感悟,既可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素养,更可让学生沉浸在古诗词的氛围中品味诗香。
二、营造浓郁的课堂文化氛围,让学生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是蕴含着时代文化烙印的最外在最鲜明的体现。因此,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储满了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力求语文课多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芬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创设空间情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学生自创作品,以此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再如,通过运用音乐手段,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播放恰当的音乐作品,烘托汉语语言文字的美等。教师精心预设,可以极大地渲染课堂文化的浓郁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享受文化的熏陶。
2.探索文化课堂的模式。语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美,重在诵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真情诵读课文,理解文章中潜在的意蕴,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层,穿越千年的情感,滋润自己的心田。
广大语文教师只有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才能让祖国五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透过一堂堂生动的语文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沉浸在文化气息的润泽中。
三、拉近传统节日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领略民族的文化风情。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这些内容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绝佳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况,借助某个传统节日,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端午节》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自选了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著名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四川地震灾区的同学们会怎么过?并给他们写封信,等等。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然后用多种形式交流,还可以帮家人选艾叶、包(吃)粽子、吃咸鸭蛋……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我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学会关爱他人。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如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探究,参与实践体验,那么这样的文化传承便是意义深远的。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谓是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有效蓝本,广大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在向学生传授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多渠道地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渐内化成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让学生的内心充盈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情感,从而不断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既获取知识,又内化涵养,真正成长为心智、情感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国粹,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文化艺术瑰宝,它不仅选材广泛,而且语言优美,意蕴深远,富有情趣。加强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能力乃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1.条分缕析摘古诗。古诗词内容博大精深,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学生往往感觉学起来如一团乱麻,不得要领。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针对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进行收集、整理,编成一本本专题诗集,并给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首诗写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加以点评。鼓励学生给诗集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说一说自己编辑的过程,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编好诗集后,全班相互传阅,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
2.独具匠心品古诗。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先为它写一篇两百字左右的赏析文字,简介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用另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这首诗的内容。如可以把古诗画成一幅画,编成一段舞蹈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丽和亲切。
3.真情涌动悟古诗。教师推出每日一古诗活动,每日利用晨会时间安排值日生当小老师,将选好的古诗抄在小黑板上,学生将此诗抄在专用积累本上,先让学生自读,主要把古诗读通读准;然后让学生精读,悟古诗的大意;再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每首古诗但求粗知大意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实。其间,各班定时开展诵读比赛,评出优秀,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语文素养普遍有了提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化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积累、品读、感悟,既可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素养,更可让学生沉浸在古诗词的氛围中品味诗香。
二、营造浓郁的课堂文化氛围,让学生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是蕴含着时代文化烙印的最外在最鲜明的体现。因此,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储满了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力求语文课多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芬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创设空间情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学生自创作品,以此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再如,通过运用音乐手段,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播放恰当的音乐作品,烘托汉语语言文字的美等。教师精心预设,可以极大地渲染课堂文化的浓郁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享受文化的熏陶。
2.探索文化课堂的模式。语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美,重在诵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真情诵读课文,理解文章中潜在的意蕴,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层,穿越千年的情感,滋润自己的心田。
广大语文教师只有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才能让祖国五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透过一堂堂生动的语文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沉浸在文化气息的润泽中。
三、拉近传统节日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领略民族的文化风情。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这些内容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绝佳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况,借助某个传统节日,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端午节》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自选了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著名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四川地震灾区的同学们会怎么过?并给他们写封信,等等。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然后用多种形式交流,还可以帮家人选艾叶、包(吃)粽子、吃咸鸭蛋……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我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学会关爱他人。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如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探究,参与实践体验,那么这样的文化传承便是意义深远的。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谓是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有效蓝本,广大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在向学生传授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多渠道地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渐内化成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让学生的内心充盈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情感,从而不断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既获取知识,又内化涵养,真正成长为心智、情感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