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作文无疑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高中写作教学要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必然要加强对作文材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训练提取关键词、句
材料不论多少,能找到关键词可以使立意的方向性迅速凸显。
如2014年全国Ⅰ卷作文材料: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通过,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今年这个项目的预赛中,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当场引发了争议。关键词是“规则”“争议”“双双通过”等,找到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给写作找到不错的立意。比如说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行为体现了对规则的重新解读,是一种对规则的挑战;“相拥而过”的方式本身可以涉及合作精神与“共赢”的追求。而裁判的“争议”更可以就“规则”存在的必要与否展开议论。
又如这样的作文材料:“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重复出现的“下一个”当然是材料提醒考生思考方向的关键句,那么两次“下一个”的语言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贝利怎样的心态,是这则小故事的意义所在,也是抓住贝利永不自满、不断拼搏精神的最明确的注解。
二、培养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高考作文材料往往有多种立意的可能。
如2014年全国Ⅱ卷材料:“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这则材料中有矛盾对立的双方:“喂食者”和“保护区”,思维发散开来,还有使这两种人产生分歧的对象“野生动物”。这本身就使得立意有着多角度的可能:若着眼于“保护区”的警示内容立意,可以抓住“惩处”谈监管责任、监管力度的问题,甚至上升到法律法规建设的规范性合理性等法治建设范畴;或着眼于“喂食者”,可以结合“成长”主题谈“溺爱”“包办”的危害等传统话题;还可以着眼于“野生动物”,讨论真正的“保护”应该是怎样的,推及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从材料本身的开放性特色看,无论采取哪个立意都不应该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较好把握是后两个角度,也更适于高中生联系自身熟悉的学习与成长话题,父母“包办”造成学生无法应对社会需求,野生动物的被喂食相当于教育过程中的“填鸭式”,等等。在写作教学中,切忌以标准化文本束缚学生,避免行文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个性的表达难以适应当今高考的作文要求。
三、加强多种信息接受、整合能力
在高考作文材料审题时,没有相应的时事知识或对社会热点话题的了解,就会不得要领。
翻阅历年来各地高分高考作文,几乎全部都在行文中提及社会时事新闻或焦点议题,并作为文章支撑佐证论点的重要事实例证,这样的文字以其现实感得到评卷者的青睐。如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给出的材料讲述了一个年轻人捡到一部手机后先不愿归还后无条件奉还的事件,广西一考生应试文章的题目为《关闭潘多拉》,他从“潘多拉”的传说入手,以人的私心、贪欲巧妙切入,简洁自然地提出文章论点“关闭潘多拉”即断绝恶念,寻求真善美。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以复旦投毒案件、药家鑫事件、“我爸是李刚”掀起的“拼爹热”等热点事件为反例,证明不关闭潘多拉的危害性,素材丰富,发人深省。更难能可贵的是将实现“中国梦”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与“关闭潘多拉”后得到的真善美相联系,深化了主题。
因高考的重要性,高中生往往过分专注于书本知识而漠视其他,他们把许多事情只分成与高考“有关”或“无关”两类,觉得“无关”的信息多知道一点也是对脑容量的不合理“侵占”。在信息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读不好书、也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学生明白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更应该以身作则,关注社会时事,在日常教学中对热点话题多加联系,利用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热点话题,做好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在材料作文热度不减的命题趋势下,如何能够迅速准确审题、果断自信地表达见解是考生应试训练的重点。高中语文教师要有科研精神,有针对性地研究材料作文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应训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更好地接受高考作文的考验。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新惠中学(024300)
一、训练提取关键词、句
材料不论多少,能找到关键词可以使立意的方向性迅速凸显。
如2014年全国Ⅰ卷作文材料: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通过,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今年这个项目的预赛中,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当场引发了争议。关键词是“规则”“争议”“双双通过”等,找到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给写作找到不错的立意。比如说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行为体现了对规则的重新解读,是一种对规则的挑战;“相拥而过”的方式本身可以涉及合作精神与“共赢”的追求。而裁判的“争议”更可以就“规则”存在的必要与否展开议论。
又如这样的作文材料:“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重复出现的“下一个”当然是材料提醒考生思考方向的关键句,那么两次“下一个”的语言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贝利怎样的心态,是这则小故事的意义所在,也是抓住贝利永不自满、不断拼搏精神的最明确的注解。
二、培养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高考作文材料往往有多种立意的可能。
如2014年全国Ⅱ卷材料:“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这则材料中有矛盾对立的双方:“喂食者”和“保护区”,思维发散开来,还有使这两种人产生分歧的对象“野生动物”。这本身就使得立意有着多角度的可能:若着眼于“保护区”的警示内容立意,可以抓住“惩处”谈监管责任、监管力度的问题,甚至上升到法律法规建设的规范性合理性等法治建设范畴;或着眼于“喂食者”,可以结合“成长”主题谈“溺爱”“包办”的危害等传统话题;还可以着眼于“野生动物”,讨论真正的“保护”应该是怎样的,推及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从材料本身的开放性特色看,无论采取哪个立意都不应该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较好把握是后两个角度,也更适于高中生联系自身熟悉的学习与成长话题,父母“包办”造成学生无法应对社会需求,野生动物的被喂食相当于教育过程中的“填鸭式”,等等。在写作教学中,切忌以标准化文本束缚学生,避免行文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个性的表达难以适应当今高考的作文要求。
三、加强多种信息接受、整合能力
在高考作文材料审题时,没有相应的时事知识或对社会热点话题的了解,就会不得要领。
翻阅历年来各地高分高考作文,几乎全部都在行文中提及社会时事新闻或焦点议题,并作为文章支撑佐证论点的重要事实例证,这样的文字以其现实感得到评卷者的青睐。如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给出的材料讲述了一个年轻人捡到一部手机后先不愿归还后无条件奉还的事件,广西一考生应试文章的题目为《关闭潘多拉》,他从“潘多拉”的传说入手,以人的私心、贪欲巧妙切入,简洁自然地提出文章论点“关闭潘多拉”即断绝恶念,寻求真善美。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以复旦投毒案件、药家鑫事件、“我爸是李刚”掀起的“拼爹热”等热点事件为反例,证明不关闭潘多拉的危害性,素材丰富,发人深省。更难能可贵的是将实现“中国梦”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与“关闭潘多拉”后得到的真善美相联系,深化了主题。
因高考的重要性,高中生往往过分专注于书本知识而漠视其他,他们把许多事情只分成与高考“有关”或“无关”两类,觉得“无关”的信息多知道一点也是对脑容量的不合理“侵占”。在信息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读不好书、也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学生明白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更应该以身作则,关注社会时事,在日常教学中对热点话题多加联系,利用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热点话题,做好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在材料作文热度不减的命题趋势下,如何能够迅速准确审题、果断自信地表达见解是考生应试训练的重点。高中语文教师要有科研精神,有针对性地研究材料作文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应训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更好地接受高考作文的考验。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新惠中学(0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