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近几年中考试题改革的步子比较大,试题依然会努力体现课改理念,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等。
关键词:语文 中考 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析,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想给一线语文教师尤其是即将迎接中考的语文教师几点建议。
一、重视细节,夯实基础
近几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考查,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工整、美观地书写几个词语或一句话。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可是在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不可否认的,这一细节被忽略了,结果学生在中考中就可能因字写得不规范、不工整、甚至难以辨认而丢分。又如卷面上学生的书写还算工整,可是错别字满篇。尤其在综合性学习与作文中,错别字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得分。还有标点符号的运用等一些细小的问题,学生平时就不太注意,不论逗句,一律是一个小黑点;引号改用的地方不用,不该用的地方乱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导致失分。因此,我们的语
文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
二、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反思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教师把一首诗恨不得掰开嚼碎、一字一句地分析给学生,从大意到主题,不厌其烦地讲解,最后是学生背诵记忆。这种记忆并不长久,因为它没有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可能会出现默写时几句或几首记混的现象。只有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记得牢。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改变教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题材的作品,然后比较它们的异同,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即可。也可以让学生整理同一主题的诗歌,送别类、战争类、思乡类、爱情类等等,再比较它们的异同之处。这样学生对诗歌有了自己的理解,自然记得又快又准。
另外,近几年的考题也都涉及到了文学名著,名著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授课时间非常紧张,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很难抽出时间认认真真地把名著读一读。一般情况下,到了初三,教师会给学生一些备考资料,将各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主要情节等予以总结,学生看这些省时又省力,所以读资料代替了读名著。这种做法是完全的应试对策,并不足以推广。
三、强调方法,培养能力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上也下了功夫。如读图题,让学生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还有做读书卡片,一词多义的选择等题型,也都体现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又如修改字词句中的错误这种题型,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下探究、发现、改正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更是侧重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即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阅读语段的理解及写作的考查就更不必说了。
由于近几年的中考题阅读语段的选取都选自课外,许多的教师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文都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老师到底应该讲什么?”也有一些教师完全抛开课本,选一些所谓的美文来给学生讲。其实,我们的教材选取的都是一些优美的范文,同时它也只是一些“例子”。照本宣科,目光只局限在课本上固然是不对的,但是彻底丢掉它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在讲好范文的基础上适当的向课外拓展,选择一些与课内文章难易程度相当、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探讨,与课文作比较,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近几年的中考阅读语段中的文言文阅读也基本注重课外语段,抛开了课本,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教师也要与教材脱离。教材中选取的是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若彻底抛开它们,既耗费时间与精力,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不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都应该立足教材,把握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那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在考试中拿到新的从未读过的语段也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做好。
写作是大家一直都比较重视的,作文、周记、日记、随笔等等,办法想了很多,这方面的训练也做得比较扎实。可是不得不承认,在中考试卷中,五十分的作文得分率并不高,为什么呢?我想,一方面是教师的讲解与点评不够到位,不够及时。我们一线教师都有切身感受,那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课时紧张,正课与练习都忙不过来,根本没时间在作文的讲评上多做工作。其实作文,很多时候需要面批,一对一,把学生叫到跟前来仔细讲解,告诉他如何修改,为什么这样改。而这是需要大把的时间的。这一矛盾的解决还需我们共同探讨,寻找办法。另一方面,可能使教师把作文教学与平时的教学剥离开了。上课就是老师讲课,作文就是学生写作。我以为,这两者应是结合在一起的。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前的小活动、课上的积极发言等等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 中考 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析,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想给一线语文教师尤其是即将迎接中考的语文教师几点建议。
一、重视细节,夯实基础
近几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考查,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工整、美观地书写几个词语或一句话。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可是在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不可否认的,这一细节被忽略了,结果学生在中考中就可能因字写得不规范、不工整、甚至难以辨认而丢分。又如卷面上学生的书写还算工整,可是错别字满篇。尤其在综合性学习与作文中,错别字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得分。还有标点符号的运用等一些细小的问题,学生平时就不太注意,不论逗句,一律是一个小黑点;引号改用的地方不用,不该用的地方乱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导致失分。因此,我们的语
文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
二、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反思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教师把一首诗恨不得掰开嚼碎、一字一句地分析给学生,从大意到主题,不厌其烦地讲解,最后是学生背诵记忆。这种记忆并不长久,因为它没有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可能会出现默写时几句或几首记混的现象。只有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记得牢。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改变教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题材的作品,然后比较它们的异同,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即可。也可以让学生整理同一主题的诗歌,送别类、战争类、思乡类、爱情类等等,再比较它们的异同之处。这样学生对诗歌有了自己的理解,自然记得又快又准。
另外,近几年的考题也都涉及到了文学名著,名著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授课时间非常紧张,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很难抽出时间认认真真地把名著读一读。一般情况下,到了初三,教师会给学生一些备考资料,将各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主要情节等予以总结,学生看这些省时又省力,所以读资料代替了读名著。这种做法是完全的应试对策,并不足以推广。
三、强调方法,培养能力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上也下了功夫。如读图题,让学生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还有做读书卡片,一词多义的选择等题型,也都体现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又如修改字词句中的错误这种题型,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下探究、发现、改正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更是侧重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即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阅读语段的理解及写作的考查就更不必说了。
由于近几年的中考题阅读语段的选取都选自课外,许多的教师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文都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老师到底应该讲什么?”也有一些教师完全抛开课本,选一些所谓的美文来给学生讲。其实,我们的教材选取的都是一些优美的范文,同时它也只是一些“例子”。照本宣科,目光只局限在课本上固然是不对的,但是彻底丢掉它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在讲好范文的基础上适当的向课外拓展,选择一些与课内文章难易程度相当、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探讨,与课文作比较,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近几年的中考阅读语段中的文言文阅读也基本注重课外语段,抛开了课本,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教师也要与教材脱离。教材中选取的是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若彻底抛开它们,既耗费时间与精力,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不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都应该立足教材,把握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那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在考试中拿到新的从未读过的语段也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做好。
写作是大家一直都比较重视的,作文、周记、日记、随笔等等,办法想了很多,这方面的训练也做得比较扎实。可是不得不承认,在中考试卷中,五十分的作文得分率并不高,为什么呢?我想,一方面是教师的讲解与点评不够到位,不够及时。我们一线教师都有切身感受,那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课时紧张,正课与练习都忙不过来,根本没时间在作文的讲评上多做工作。其实作文,很多时候需要面批,一对一,把学生叫到跟前来仔细讲解,告诉他如何修改,为什么这样改。而这是需要大把的时间的。这一矛盾的解决还需我们共同探讨,寻找办法。另一方面,可能使教师把作文教学与平时的教学剥离开了。上课就是老师讲课,作文就是学生写作。我以为,这两者应是结合在一起的。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前的小活动、课上的积极发言等等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