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当主题旅游正在成为时尚的今天,和一个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一同上路,在淳朴、简单、纯美,甚至原始的大自然当中去敞开心扉,这样的心理旅游悄然兴起。
2002年底,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首先带着自己的一批朋友,踏上了去江西婺源的路,揭开了心理旅游的大幕。在七天的行程中,一帮在喧嚣城市中迷失自我的人从陌生到熟识到无话不谈,最后成立了名为“清心”的俱乐部,定时聚会、谈心。在这短短的一周当中,杨霞教授通过“工作与压力”等讲座,敏感性测试自信心训练等游戏,使队员们真正放下心理上的包袱,让心灵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谁走进了心理旅游?
参加旅游的队员有些是在心理上有一定困扰的城市白领。他们拿着大把的钞票,却无法感受到幸福。生活、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挑剔、过分的完美主义让他们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地交往,丧失了必要的沟通和倾诉。他们在正常人面前非常封闭,即使面对心理医生也并不能完全放得开。如何来帮助他们?
杨教授说,她想到了自己非常喜爱的旅游。为什么不让他们在一个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团体活动中重新认识和找寻自我呢?
在旅游中改变!
组织一批心理上有困扰的人一同出游,主要是让每个人都同时成为他人的一面镜子,让他们在一种同感中去敞开心扉,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同时,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大自然景物当中去,让他们沉浸在大自然对他们的震撼和陶醉当中。这样,心理压力也就自然减下来了。
(二)
就在协和医科大学心理旅游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中心也将服务的对象瞄准心理状况不稳定但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重视的青少年。他们组织了北京的一些青少年,去北京周边的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进行春游、夏令营等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他们安排了诸如“对着大山说心事”、“怒吼”等在城市里不可能做到的活动,让孩子们将心中郁积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这样的心理旅游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并且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和壮大中。
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中心的陈伟主任认为,心理旅游对孩子们会有更为明显和多方面的作用。孩子们的情绪容易郁积,但也容易释放,只要给他们适当的渠道。孩子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矫正。同时,在旅游过程当中,孩子们从未见过的景象,极美的,或者是极贫穷的,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这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健康形成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在旅游过程当中,许多家长都有顾虑,他们更多地还是关心孩子生理上的健康与否,即使在旅游过程当中孩子受了一点皮外伤,他们也是不能接受的。但他们往往忽略孩子在这一过程当中心理上的改变,成熟。他们更多地是将心理旅游当做了纯粹的游玩。心理旅游,特别是心理夏令营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的话,这是一个不得不突破的瓶颈。
(三)
2007年暑假,《南国都市报》、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联袂主办了“阳光少年夏令营”,这个以心理学为主题的夏令营邀请了著名专家岳筱雯担任首席心理咨询师,同时参加咨询的指导老师都持有“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证”,他们都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每个人对青少年心理有着深入的研究,目前都在海南各高校担任心理咨询老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岳筱雯介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十类:早恋、离家出走、学习困难、叛逆、网瘾、人际交往困难、与父母交流困难、乱花钱爱虚荣、生活自理能力差、隐匿性抑郁症。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拥有爱心、责任心和勇气的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父母竭尽所能,结果往往不如意,甚至是适得其反。孩子讨厌父母的唠叨,对于父母营造的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孩子以为是与生俱来就该得到的,从来不知道感恩。父母为孩子不珍惜父母的努力而痛心。一堵无形的墙在孩子和父母之间越筑越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必须掌握科学的沟通方法才能引导孩子成长。举办“阳光少年夏令营”就是一个尝试。“阳光少年夏令营”为期10天,通过做游戏、开讲座、爬山、互相帮助、写日记等多种方式,在活动中评估、了解并提高营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让营员更客观、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困难中磨炼营员的意志,提高营员克服困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营员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营员的公众表达能力,演讲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可以让家长们更能体会孩子的心声;了解网络,重新认识网络,重新认识自己,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朋友等。
当主题旅游正在成为时尚的今天,和一个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一同上路,在淳朴、简单、纯美,甚至原始的大自然当中去敞开心扉,这样的心理旅游悄然兴起。
2002年底,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首先带着自己的一批朋友,踏上了去江西婺源的路,揭开了心理旅游的大幕。在七天的行程中,一帮在喧嚣城市中迷失自我的人从陌生到熟识到无话不谈,最后成立了名为“清心”的俱乐部,定时聚会、谈心。在这短短的一周当中,杨霞教授通过“工作与压力”等讲座,敏感性测试自信心训练等游戏,使队员们真正放下心理上的包袱,让心灵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谁走进了心理旅游?
参加旅游的队员有些是在心理上有一定困扰的城市白领。他们拿着大把的钞票,却无法感受到幸福。生活、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挑剔、过分的完美主义让他们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地交往,丧失了必要的沟通和倾诉。他们在正常人面前非常封闭,即使面对心理医生也并不能完全放得开。如何来帮助他们?
杨教授说,她想到了自己非常喜爱的旅游。为什么不让他们在一个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团体活动中重新认识和找寻自我呢?
在旅游中改变!
组织一批心理上有困扰的人一同出游,主要是让每个人都同时成为他人的一面镜子,让他们在一种同感中去敞开心扉,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同时,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大自然景物当中去,让他们沉浸在大自然对他们的震撼和陶醉当中。这样,心理压力也就自然减下来了。
(二)
就在协和医科大学心理旅游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中心也将服务的对象瞄准心理状况不稳定但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重视的青少年。他们组织了北京的一些青少年,去北京周边的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进行春游、夏令营等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他们安排了诸如“对着大山说心事”、“怒吼”等在城市里不可能做到的活动,让孩子们将心中郁积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这样的心理旅游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并且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和壮大中。
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中心的陈伟主任认为,心理旅游对孩子们会有更为明显和多方面的作用。孩子们的情绪容易郁积,但也容易释放,只要给他们适当的渠道。孩子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矫正。同时,在旅游过程当中,孩子们从未见过的景象,极美的,或者是极贫穷的,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这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健康形成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在旅游过程当中,许多家长都有顾虑,他们更多地还是关心孩子生理上的健康与否,即使在旅游过程当中孩子受了一点皮外伤,他们也是不能接受的。但他们往往忽略孩子在这一过程当中心理上的改变,成熟。他们更多地是将心理旅游当做了纯粹的游玩。心理旅游,特别是心理夏令营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的话,这是一个不得不突破的瓶颈。
(三)
2007年暑假,《南国都市报》、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联袂主办了“阳光少年夏令营”,这个以心理学为主题的夏令营邀请了著名专家岳筱雯担任首席心理咨询师,同时参加咨询的指导老师都持有“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证”,他们都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每个人对青少年心理有着深入的研究,目前都在海南各高校担任心理咨询老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岳筱雯介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十类:早恋、离家出走、学习困难、叛逆、网瘾、人际交往困难、与父母交流困难、乱花钱爱虚荣、生活自理能力差、隐匿性抑郁症。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拥有爱心、责任心和勇气的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父母竭尽所能,结果往往不如意,甚至是适得其反。孩子讨厌父母的唠叨,对于父母营造的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孩子以为是与生俱来就该得到的,从来不知道感恩。父母为孩子不珍惜父母的努力而痛心。一堵无形的墙在孩子和父母之间越筑越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必须掌握科学的沟通方法才能引导孩子成长。举办“阳光少年夏令营”就是一个尝试。“阳光少年夏令营”为期10天,通过做游戏、开讲座、爬山、互相帮助、写日记等多种方式,在活动中评估、了解并提高营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让营员更客观、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困难中磨炼营员的意志,提高营员克服困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营员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营员的公众表达能力,演讲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可以让家长们更能体会孩子的心声;了解网络,重新认识网络,重新认识自己,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朋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