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正值中国南方水稻秋收时节,在农业大省四川,45岁的农民李相德判断他种的水稻2016年每亩产量能达到1300斤,他说:“稻谷长得饱满,产量比2015年高。”
李相德是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几年前,李相德相约几个和他一样热爱农村、有“土地情结”的人,成立了合作社,流转附近外出务工农户的土地规模化种粮,被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
“靠农业科技、新型农机,搞大规模种植,种粮也能赚钱。”李相德说。
然而,同样面对丰收,并非所有的粮农都像李相德这样乐观。在成都市农村,一户不愿透露姓名的粮农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水稻的种植成本接近1500元,一亩产量一般1200斤,按2015年国家收购价每斤1.38元,一亩稻谷能卖1600多元。
“每亩田能挣百十元就不错了。”这户粮农说,“这还没有计算我自己的劳力,要是按照一天80元把我自己的劳力算进去,种粮那是亏本的。”
如今,种子价格连年攀升,土地流转租金涨幅较大,劳动力成本同样在上涨,这些因素都导致种粮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农民收入。
“农民持续增收更加困难。”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杨新元说,这既有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也有来自农业农村内部的原因,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大宗农产品国内国际价格倒挂的“双重挤压”下,农民增收空间进一步缩小。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为中国农民的粮食生产指明了改革方向。四川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全国其他地方相似,当前农民种粮成本攀升、补贴受限、增收困难,迫切需要补短板、降成本,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杨新元看来,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调结构、树品牌、促融合、补短板、降成本。
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厅了解到,四川正在扶持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适度规模经营比例不断提高,同时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地技术,提高投入品利用效率。在补短板方面,则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400万亩。
像李相德所在合作社那样规模化经营将大有可为。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以农户为主的“分散化”模式将难以为继,要以粮食优势产区为重点,依靠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替代人工,以粮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向“集中式”模式转换。
2016年,李相德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种水稻。正值秋收,收割机开进稻田里“突突”几下,一大片谷子便割完了。合作社有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各类农机50多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以前完全靠人工,农忙时每天要请200多名村民干活。现在每天在这里务工的才10多个人,这完全是农业机械发挥了关键作用。”李相德说,“种田也能种出些名堂来。”
李相德是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几年前,李相德相约几个和他一样热爱农村、有“土地情结”的人,成立了合作社,流转附近外出务工农户的土地规模化种粮,被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
“靠农业科技、新型农机,搞大规模种植,种粮也能赚钱。”李相德说。
然而,同样面对丰收,并非所有的粮农都像李相德这样乐观。在成都市农村,一户不愿透露姓名的粮农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水稻的种植成本接近1500元,一亩产量一般1200斤,按2015年国家收购价每斤1.38元,一亩稻谷能卖1600多元。
“每亩田能挣百十元就不错了。”这户粮农说,“这还没有计算我自己的劳力,要是按照一天80元把我自己的劳力算进去,种粮那是亏本的。”
如今,种子价格连年攀升,土地流转租金涨幅较大,劳动力成本同样在上涨,这些因素都导致种粮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农民收入。
“农民持续增收更加困难。”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杨新元说,这既有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也有来自农业农村内部的原因,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大宗农产品国内国际价格倒挂的“双重挤压”下,农民增收空间进一步缩小。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为中国农民的粮食生产指明了改革方向。四川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全国其他地方相似,当前农民种粮成本攀升、补贴受限、增收困难,迫切需要补短板、降成本,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杨新元看来,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调结构、树品牌、促融合、补短板、降成本。
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厅了解到,四川正在扶持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适度规模经营比例不断提高,同时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地技术,提高投入品利用效率。在补短板方面,则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400万亩。
像李相德所在合作社那样规模化经营将大有可为。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以农户为主的“分散化”模式将难以为继,要以粮食优势产区为重点,依靠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替代人工,以粮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向“集中式”模式转换。
2016年,李相德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种水稻。正值秋收,收割机开进稻田里“突突”几下,一大片谷子便割完了。合作社有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各类农机50多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以前完全靠人工,农忙时每天要请200多名村民干活。现在每天在这里务工的才10多个人,这完全是农业机械发挥了关键作用。”李相德说,“种田也能种出些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