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充分运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分组教学、挖掘学习动力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教学现状;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60-1
一、目前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中职生本身基础相对较差,而且中职英语考试对口语部分的要求也不高,所以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一直被大家忽视,教师落实到教学中,也只注重学生的语法能力和笔试成绩,很少涉及到口语培训部分。就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而言,口语教学的确是一个软肋。绝大多数在校中职生口语能力不高,且害怕口语学习与交流。有关研究发现,影响中职生口语学习的原因很多,包括个体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原因;既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也受客观环境的束缚。学生不敢当众发言,即使勉强发言也是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甚至有的学生本身英语水平还不错,可是一到开口说时,就紧张不已,难以流利地表达。究其根源,一是学生对英语口语表达不感兴趣,因基础差而内心焦虑紧张导致不敢开口;二是心理方面的障碍,由于英语畏惧心理导致对自身的前途发展充满了焦虑和不自信,进而抵触英语口语学习,逐步放弃。学习作为一种集体性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环境需要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更需要一定满足相应需要的心理才有可能实现。目前中职生已有的心理障碍对口语学习起着极大的制约和阻碍作用。所以,首先要对中职生口语学习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疏导,另外还要发展积极的心理因素,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口语学习效率。
二、提高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解决策略
1.充分运用教材。现在学校所采用的是凤凰集团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包括两个对话、听力和语音。语音是英语的基础。要想学好英语,说好英语,首先要打牢语音基础。我们中职生多半不能开口说英语,其中十之八九的学生是因为语音不过关。那么如何打好语音基础呢?一方面要抓好音标教学,力求使学生能根据音标拼读单词,同时帮学生掌握读音规则及发音技巧,即重音,语调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听力练习,听是说的基础,听录音,听电影,听老师示范,听后再模仿。教材中的对话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这就为学生的口语练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素材,进行各种形式的口语练习,如集体朗诵、个体朗诵、分组朗诵、角色扮演等。通过反复听和模仿,慢慢培养语言感觉,才会有较纯正的语音。只有当学生会读,语音纯正之后,才有可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2.创设教学情境。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教材设计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应设置生活和职业活动场景,设计有意义的交际活动,重要语言现象要有足够的复现率。”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要设法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缔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加入到情境中,有表达的愿望、敢于表达,有表达的素材进而提高表达能力。成功的有效的英语教学就应该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由情入境、情景交融,使学生亲临其境。在教学情境之下,学生可以当演员饰演各种角色,教师可以充当导演和合作者,对学生进行指导,让表演进入课堂,将课堂营造成活跃的英语会话场所。表演可长可短,根据课堂进度,让学生量力而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兴奋的环境中进行英语会话,从而敢于张口、易于张口、乐于张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会话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才会敞开心扉,自然而然地用英语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3.开展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竞争提高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知识的提升发展,还要通过情意教育提高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水平。与此同时,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英语口语分组学习通常可以队列为合作对象、以寝室或教室为活动场所,在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下,通过提问、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为每个学生增加了更多接触目的语的机会,也增加了为真正的交际目的使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互相督促提高口语水平。总的来说,分组竞争学习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口语学习形式。
4.挖掘学习动力。对于大多数中职生来说,初中阶段的口语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已随着中考的失利而消失。长期以来囿于校园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也让相当部分中职生看不见口语学习的实际价值,加上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和缺乏动力的客观环境,放弃英语口语俨然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因此,培养中职生正确的英语口语学习动机,挖掘其内心真正的心理需要,让他们认识到口语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就业是紧密关联的,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中职英语口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4).
[2]李明.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J].考试周刊,2010(02).
关键词: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教学现状;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60-1
一、目前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中职生本身基础相对较差,而且中职英语考试对口语部分的要求也不高,所以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一直被大家忽视,教师落实到教学中,也只注重学生的语法能力和笔试成绩,很少涉及到口语培训部分。就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而言,口语教学的确是一个软肋。绝大多数在校中职生口语能力不高,且害怕口语学习与交流。有关研究发现,影响中职生口语学习的原因很多,包括个体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原因;既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也受客观环境的束缚。学生不敢当众发言,即使勉强发言也是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甚至有的学生本身英语水平还不错,可是一到开口说时,就紧张不已,难以流利地表达。究其根源,一是学生对英语口语表达不感兴趣,因基础差而内心焦虑紧张导致不敢开口;二是心理方面的障碍,由于英语畏惧心理导致对自身的前途发展充满了焦虑和不自信,进而抵触英语口语学习,逐步放弃。学习作为一种集体性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环境需要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更需要一定满足相应需要的心理才有可能实现。目前中职生已有的心理障碍对口语学习起着极大的制约和阻碍作用。所以,首先要对中职生口语学习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疏导,另外还要发展积极的心理因素,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口语学习效率。
二、提高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解决策略
1.充分运用教材。现在学校所采用的是凤凰集团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包括两个对话、听力和语音。语音是英语的基础。要想学好英语,说好英语,首先要打牢语音基础。我们中职生多半不能开口说英语,其中十之八九的学生是因为语音不过关。那么如何打好语音基础呢?一方面要抓好音标教学,力求使学生能根据音标拼读单词,同时帮学生掌握读音规则及发音技巧,即重音,语调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听力练习,听是说的基础,听录音,听电影,听老师示范,听后再模仿。教材中的对话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这就为学生的口语练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素材,进行各种形式的口语练习,如集体朗诵、个体朗诵、分组朗诵、角色扮演等。通过反复听和模仿,慢慢培养语言感觉,才会有较纯正的语音。只有当学生会读,语音纯正之后,才有可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2.创设教学情境。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教材设计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应设置生活和职业活动场景,设计有意义的交际活动,重要语言现象要有足够的复现率。”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要设法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缔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加入到情境中,有表达的愿望、敢于表达,有表达的素材进而提高表达能力。成功的有效的英语教学就应该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由情入境、情景交融,使学生亲临其境。在教学情境之下,学生可以当演员饰演各种角色,教师可以充当导演和合作者,对学生进行指导,让表演进入课堂,将课堂营造成活跃的英语会话场所。表演可长可短,根据课堂进度,让学生量力而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兴奋的环境中进行英语会话,从而敢于张口、易于张口、乐于张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会话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才会敞开心扉,自然而然地用英语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3.开展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竞争提高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知识的提升发展,还要通过情意教育提高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水平。与此同时,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英语口语分组学习通常可以队列为合作对象、以寝室或教室为活动场所,在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下,通过提问、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为每个学生增加了更多接触目的语的机会,也增加了为真正的交际目的使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互相督促提高口语水平。总的来说,分组竞争学习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口语学习形式。
4.挖掘学习动力。对于大多数中职生来说,初中阶段的口语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已随着中考的失利而消失。长期以来囿于校园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也让相当部分中职生看不见口语学习的实际价值,加上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和缺乏动力的客观环境,放弃英语口语俨然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因此,培养中职生正确的英语口语学习动机,挖掘其内心真正的心理需要,让他们认识到口语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就业是紧密关联的,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中职英语口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4).
[2]李明.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J].考试周刊,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