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以欢笑的形式记录时代(下)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如此照相》迎着改革春风而生;201 7年,《新虎口遐想》依旧与时代并肩而行。姜昆在舞台上陪伴观众近40年,也见证了中国相声40年的风雨兼程:“相声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事业,我为相声而生,也将为相声永远奋斗。”
  50后 姜昆:我的成功秘诀就是“不闲着”
  记者 黄维
  此刻的姜昆,坐在讲台上,身穿一件蓝白条纹T恤,正激情满满地给全国青年曲艺创作班的30名学员开讲“曲艺的创作和表演”。虽然前一天刚从新加坡曲艺节赶回来,看起来却精气神十足,讲课中不时带些“包袱”,听得这些年轻相声创作者们不时频频点头,哈哈大笑。
  讲课是下午两点开始,姜昆一点多就到了,一对一地帮这些相声新秀们打磨作品:“你在背熟50段传统相声之前,不要动笔写相声。要深入生活,把最打动你的东西写出来。”“说好相声,不仅要有站位、有品位,还得有韵味。”
  姜昆侧亡,约他实在不易。68岁的他仍坚持“送欢乐下基层”,每年要完成五六十场公益演出。近年来,他又开启了《姜昆“说”相声》专场巡演。等到讲课结束,我们随着姜昆来到预先定好的会议室,他上卫生间擦了把脸,很快回来,坐在沙发上腰杆倍儿直,笑裥月朗,目光炯炯。一个小时的采访,十多个问题,思维敏捷,语速极陕。提及改革开放40年间相声的发展,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1979年姜昆和搭档李文华的经典之作《如此照相》。正是这段十分半钟的相声,让当年29岁的姜昆一炮走红。
  “这部作品在当时可以说是脱颖而出,”姜昆神采奕奕地说,思绪也一下回到了40年前:“它以现实为题材,大胆地用语录做包袱,揭示了人们对于极左思潮的厌恶和批判,将曾经的苦难和荒唐通过这些作品化为会心的笑声,引领了曲艺的新风尚。” 在此之后,姜昆又创作了《虎口遐想》《时问与青春》等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在他看来,不管是《如此照相》,还是《虎口遐想》,这一个个相声作品之所以能大获成功,“正是用曲艺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用讽刺、幽默喻悦百姓,用欢笑的方式记录时代,才会收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访谈中,传统与创新始终是姜昆提及最多的词。“我们相声的发展,就得靠两个轮子,一个是传统,一个是创新。这两个轮子必须同时滚动,在传承中探索相声新魅力,在创新中演绎中国式幽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访谈完,姜昆特意送给我一本书—一去年他新出的《虎口遐想三十年》。序言中,好友冯骥才这样评价姜昆:“靠的可不是他的名气,靠的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性,对生活的敏感,天生的幽默感,锐意的批评,再往深处说,就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三十年前如此,今天更如此。”那么,在姜昆自己看来,他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姜昆笑着回答说:我想就是三个字—一“不闲着”。“老干活就行。昨天因为北京大雨,在机场困了八个小时,才赶回北京。今天又赶到培训班讲课,讲完课以后,接受你的采访,所以用‘不闲着’证明自己还行。”尽管工作生活各地奔忙,朋友圈里仍能时常看到姜昆分享的美文美景、经典名曲,还有在各地演出的图集。虽已年过六旬,闲暇时间却喜欢写打油诗、练书法、弹钢琴、跳街舞……这位爱好多多的“文艺潮男”,对生活总是充满好奇,似乎比年轻人还“潮”。我们问他,回顾40余年艺术生涯,相声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这辈子可能就是为相声而生的,给大伙儿说相声,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理想。只要我自己能干,我就要为相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语气平和而坚定。
  写这篇手记的时候,我给姜昆老师发了条微信,想问问《姜昆“说”相声》至今巡演了多少场。十分钟后,他发来了一段长长的话:“到九月底85场,今年年底100场,这是每年完成五六十场公益演出和二三十场商业演出的情况下完成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回忆时代欢乐的晚会,这是一个记叙相声传承为中国老百姓不断创造笑声的晚会。这场相声秀要告诉观众,他们从坐进剧场起,就似乎看到了相声反映时代的痕迹;看到了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历史;看到了全场充满正能量的笑声;而且会让你发现:相声原来可以这样演!”40年来,姜昆用欢笑的方式记录时代,成功演绎了相声的传承与创新。我想,正是因为他永远兴致勃勃地站在生活的第一线,保持着鲜活的生活感觉,生活也才成为了他艺术的生命力。据人民网整理
  单霁翔:116名工匠将参与修缮养心殿
  不久前,故宫博物院召开“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工匠基础培训考核总结会”。故宫官式古建修缮需要大量专门人才,而养心殿的修缮准备工作从2016年便已启动。最终,经过层层选拔,116名工匠取得基础培训结业证书,获得了进入養心殿修缮的资格。随着备项准备工作的就绪,养心殿修缮工程也即将于近期启动。
  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再过两年,紫禁城的建城史就有600年了,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一大特征,就是要不间断地修缮和修复,才能保持状态。所以,紫禁城建城的600年,也可以说是不断修缮的600年。随着明清两代的不断重建、重修,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完善,各部位做法和施工工序都逐渐形成定式,进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形制严格的宫室营造技艺。故宫建筑的修缮工作一直从未间断,形成了自己的工艺方法和工艺体系。
  单霁翔说,针对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细化包括古建筑“八大作”等匠作在内的每一个专业,由故宫古建筑专家带队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方面的工匠选拔及培训,培养古建筑营造技艺、装修技艺、修复技艺的专业人才。传统上,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项传统工艺,从材料到做法,都要严格遵循营造则例。单霁翔表示,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故宫人不再承担大型修缮工程,工匠队伍缩减,随之而来的就是工艺传承的问题。虽然故宫招收了自己的学员,但是从数量上还是不能达到文物保护的要求。古建修缮的关键问题,是工匠的选择和培训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总体方案》要求,所有参加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通过故宫的考核后才能够进入项目现场进行古建筑修缮。针对以上问题,修缮技艺部按计划于2016年启动了养心殿官式营造技艺传承、培训与考核工作。在2017-2018年间,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负责,在多个单位的协同合作下,展开了工匠选拔、基础培训。培训课程按照“瓦、木、石、油饰、彩画、裱糊”六作已分别进行。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工匠系统有着清晰的传承谱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招收的工匠大多是营造厂的师傅,自清代起承接皇宫修缮工作,个个身怀绝技、技术过硬,他们成为了新中国故宫博物院第一代工匠,这些匠师被后人称为“故宫十老”。在古建不断修缮的过程中,他们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青年工匠,几十年间,故宫共培养了三代优秀的工匠队伍。
  《北京晨报》整理
其他文献
明末,江南一带出现了三位杰出的诗人,钱谦益、吴梅村和龚鼎孳,人称“江左三大家”。他们不仅是文坛泰斗,还都做过明朝的大官,深受天下士子的敬仰。但他们却都在明亡后,投降了清朝,成为世人眼中的软骨头。可是,他们三位的如夫人——柳如是、卞玉京和顾横波,却一个比一个有骨气,与他们的懦弱、苟且偷生,形成了鮮明的对比。这真是很耐人寻味的一件事。  柳如是、卞玉京的故事,已经讲过了。今天,我们就再来说一说顾横波的
期刊
[第五十四辑] 北京话的轻声[首变]  北京有个地名叫积水潭。潭的正确读音是“tan”(二声,音“谈”),但北京人一般都念一声“滩”,即”“积水滩”。好像那地方当年是积水形威的“沙滩”似的。  其实,积水潭在元代的北京,水面相当大,一直到它现在北面的北师大校区,都是一片汪洋。那会儿,积水潭是京杭大运河北京的起点,北方的大码头。能停靠上百条大的货船,您想能有“滩”吗?  在北京话里,真正的“滩”字,
期刊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虽然他只活了50岁——即便在那个时代,也着实不长,却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帝。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君主的频繁更换,必然会带来时局的紊乱。  彼时,“安史之乱”的巨大创伤已使大唐帝国元气大失:朝野上下矛盾重重,宦官专政(甚至已到了决定皇帝的立废,乃至生死的程度
期刊
贝多芬小时候,经常会受到父亲的责打,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使他变得非常容易焦虑。长大后,仍不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他有一个女邻居,因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她要独自在家抚养六个年幼的孩子,尽管她每天都很忙,脸上却总是挂着淡淡的笑容。  一天,贝多芬看到这个女邻居正趴在窗台上写着什么。他好奇地走了过去,只见一张小纸条上写着:今天要做的事情:1.准备七份面包和牛奶;2.缝补窗帘;3.洗所有的衣服;4.给杰克
期刊
一家不大的门店静静地俯卧在西城区小安澜营二条这条狭窄的胡同里,没有显眼的招牌,也没有夺目的装饰,有的只是带着老北京风格的木门,与这条胡同其他门户并无太大区别,却叉与众不同地透着丝丝岁月和技艺沉淀的气息,仿佛能够感受到木门背后的另一方天地。  轻扣门扉,门里传来清亮有力的声音:“推右边的门,进来吧。”小心翼翼入门,只见一位清瘦的老人坐在工作台前,台上还摆着制成不久的鞋面。稍稍晃过,只觉空间虽小,里面
期刊
“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这是著名作家、旅行家三毛生前写下的一段话。至今,距离她去世已有27年多。近日,在北京的一场分享会上,三毛的大姐陈田心、外甥女黄齐芸等人一同现身,分享了三毛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眼中,三毛是作家,更是亲人。  不造作、不虚伪文章传递“爱”  三毛出生在1943年战火纷飞的重庆。  三岁时,三毛跟随家人
期刊
提到“传奇大剧”,必然绕不开导演郭靖宇的名字。2010年《铁梨花》横空出世,善良美丽、义气满怀的新女性形象跃然荧屏之上,开启了郭氏传奇剧的时代。几年后,《打狗棍》与《勇敢的心》的热播,收视口碑双走高的做人成绩,更是让郭靖宇“传奇剧王”的称号声名远扬。集导演、编剧、监制三大身份于一身的郭靖宇,拒绝循规蹈矩的套路性思维,力求以剧情吸引人、以情感打动人、用传奇精神感染人。郭氏大戏申恢弘动荡的时代背景,热
期刊
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他的心掉进了冰窟窿  当年,父亲早逝,留下少年张心远,还有他伤心欲绝的母亲和几个不谙世事的弟弟妹妹。  父喪子立,十八岁的张心远成了这个家的主人。1912年,心远已经十九岁了,按照当地的风俗,早已到了娶妻的年龄。当年张心远在苏州蒙藏垦殖
期刊
9月11日,北京电视台“欢聚一堂”系列社区活动携手《娘道》演员岳丽娜(饰柳瑛娘)、马赫(饰余小四)、胡小庭(饰段金花)走进白纸坊街道,与现场观众一起畅聊剧情。  虽说《娘道》并非为了“苦情”赚取观众眼泪,但是囿于时代背景,故事中的瑛娘着实受尽委屈。对于演员岳丽娜而言,拍戏过程自己也是委屈颇多,在《娘道》十个月的拍摄历程中,岳丽娜犯了四五次心脏病,几度被救护车从片场拉走。那场备受好评的“祠堂辨河姑”
期刊
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叉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官。以书画闻名于世,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宋神宗时,他曾做过一段时间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有一年,河南遭了蝗灾。邻县的县官采取用了焚烧、土埋等法,仍不见效。负责灭蝗的官员怕担责任,就对县官说:“我县的蝗虫都是从雍丘那边过来的。我们杀多少,他们就会驱赶过来多少……”那縣官一听,立刻就给雍丘发来一纸公文,指责米芾捕蝗不力,连累邻县。当时,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