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弄窗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前种下一株芭蕉,如今已是荫浓一片。烈日把一切都晒得快枯蔫了,人也跟着无精打采起来。不过,只要有一缕清风吹过,摇曳的芭蕉叶子,就会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样,送来阵阵凉意。且绿色怡人,泠然养目,心里便自然清静了不少。
  可以说,芭蕉叶子上的雨滴,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近一半的离愁别恨,要是再配上丝弦管箫之类的古典音乐,那更是淋漓尽致了。几年前,有一位网友把自己演奏的古筝曲子,录好音之后传到网上,再配上“蕉窗夜雨鼓筝”的图片,要大家分别以“蕉窗夜雨”这几个字作韵脚,各作五律一首,一时应者云集。也许,这正勾起了大家藏在心底深处的那份古典情结。我当时也凑趣了几首,题为五律《夜聆网友鼓筝“蕉窗夜雨”》,拈“蕉”字:“幽泉轻入耳,风作雨潇潇/破石沉香艳,凭窗起寂寥/书成无雁影,夜滴有芭蕉/但望云天外,清愁若海潮。”拈“窗”字:“丝语汇成江,朱弦十叠双/高山流水韵,继日绕梁腔/滩急鸥争隐,林空虎伏降/夜风来点滴,素手合轩窗。”拈“夜”字:“乱谷燕轻啼,孤帆风急下/初闻裂帛声,细数敲窗夜/艳艳若三春,空空成一夏/仰天长有时,郁郁弦筝罢。”拈“雨”字:“柳丝垂 万缕,双燕飞新圃/暗点草塘春,忽如金石古/荒原急马蹄,客里冰窗雨/一曲自云中,飘飘思片羽。”其实,清雅绰约的芭蕉能带给人愁思的,是夜的无眠。
  我儿时的邻居叫陈凡,号老凡,是一位旧文人,饱学之士,诗书画印样样皆精,却命运多舛。他画的猫,趣味横生,冠绝一时,现在也时常看见一些收藏者藏有他的作品。但在那个时候,他却无缘操觚,日日要自谋生计,自食其力,码砖搭灶头便成为他的一手绝活。反正我小的时候,碰到十里八乡来的陌生人,向我问讯打听的,多是来找他搭灶头的。他搭的灶头,不仅式样新颖,好看人时,而且每只灶头搭好后,都要在上面画上牡丹、梅花等四时花卉,有的鲜艳夺目,有的素洁高雅,再写上相宜的警语、古训等,十分受人喜爱。后来他还改革创新了吸风灶,烧柴大大节省,并且火力可控,因为那时候家家户户烧柴,山上都砍得光秃秃,所以,此举真是利国利民,更受人们的欢迎。他的居室自然也多了一份雅趣,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他喜欢在房前屋后广植奇花异草,竹木葱茏,掩映其舍,门前小池塘边的芭蕉也总是随风摇曳,送荫纳凉。家里多有藏书,闲时便在他的画桌前挥毫泼墨。家里也时常聚集一些文人雅士,高朋满座,吴昌硕先生的后裔吴志鲁先生就是他们家常客。我最喜欢在他们家串门,翻看他的藏书,观赏他门前屋后的花花草草,有时几个小伙伴玩打仗,便要摘了他的芭蕉叶子,顶在头上,以作伪装。但有时他也要拉着我,要教我练习毛笔字,这时,我便要悄悄地溜之大吉了。我后来到杭州读书,我的家书也都是由他代笔的,言简情挚,感人至深,现在偶尔翻出来阅读,常教我泪流满面。
  这个时节,往往也正是农村新麦上桌的时候。小时候家里常常青黄不接,新麦自然也是翘盼已久的美味。新麦晒干磨好的时候,母亲往往会去采摘几张完好宽大的芭蕉叶子,垫在蒸笼的下面,然后在面粉里放人一点点酒酿搓揉,转眼之间,一锅发得如海绵般隆起的发糕就出锅了。用刀切开,真是清香四溢,味美无比。后来,我到南国去旅游,发现南国的芭蕉树高大伟岸,竟然也可以结出一串串的果实,形同香蕉;再后来又发现芭蕉的块根,还是一种宝贵的药物,味道也同食用的芋艿差不多。原来,如此风雅别具的芭蕉,也有如此多实实在在的用处。
  唐朝的书法家怀素和尚,用笔苍劲有力,奔放流畅,一生痴迷于书法,他的草书被称为“狂草”。怀素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传说他用坏的笔,堆起来埋在山下,号曰“笔冢”。因为买不起更多的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后用笔沾墨书写,但是由于漆板光滑,不易着墨,所以他就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里,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等芭蕉长大后,他就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地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新出来的芭蕉叶子又舍不得摘,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新鲜的芭蕉叶子书写,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不管烈日酷暑还是冰天雪地,怀素都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怀素“芭蕉练字”的传说。
  碧绿色的雨中,我看见窗前绰约的芭蕉影子,恍惚自己回到了唐朝……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打巴掌,扫禾场,蒸缸酒,过重阳;重阳美酒桂花香,奶奶呷了眼睛光;弟弟呷了进书房,爷爷呷了买糖糖;买起糖糖哄老娘,哄起老娘洗水缸……”奶奶教我们兄妹念诵着儿歌送走了童年。  奶奶虽已去世多年,我也游离故乡30余载了,每每梦回故乡,梦见旧院,一张张熟悉的脸孔,一声声真切的呼唤,却令我梦中微笑,倍感亲切。  去年冬,家乡传来电话,说为了新农村建设,需规划拆毁村中部分陈墙土屋,我家旧院已归列其中,要我速
期刊
谷雨气节过后,天高气爽,我们乘坐三沙1号轮从文昌市清澜港起航啦。海南四月的天气,阳光毒辣光线强烈,站在甲板上感到有一股热流从脸颊上习习划过。“哗铛哗铛……”起锚声随着柔软的海风慢慢地响起,轮船缓缓地伴着西沉的夕阳向南犁去,浩瀚的海洋波涛汹涌。  轮船进入了南中国海。夕阳下,海水颜色越变越深,浅绿色、蓝色、深蓝色、墨玉色。夕阳洒下了一片橘红色的霞光,把旅客抹上了一层红晕。船顶上的五星红旗被海风吹得呼
期刊
人在高原,手抓黄土,站在山梁上对北方的天空和山水有无限感慨和激荡,那连绵不断的山峁像那凝固了的海浪不断地起伏和一望无际。生活在这块高天厚土,尽管镌刻着历史的沧桑,时代的烙印,生活的苦难,生命的裂变。但人性的张扬,心态的静若,情感的质朴,总让人心灵和身心有满足和自豪,血液里流淌着北方人的那豪情万丈,裸性骨怀,张扬中的理性思维,总让自己活得洒脱与自然。总觉得这块土地是自己幸福的家园,一方水土,一方佳人
期刊
新绿小池塘  今夏雨水盈多,洪涝频发,出门远行的计划大多泡了汤。  接到去浙江安吉参加“中国梦·中南百草原之梦”作家笔会的通知,会期正赶在台风登陆横扫之时,安吉范围可能会是台风经过之地,家人担心劝我别去。  说来惭愧,远远近近跑了些地方,浙江境地却游历不多。去年,到淳安县千岛湖、桐庐县的瑶琳仙境、天目溪漂流转了转,对浙地风景初有领略,羡慕不已。原本与人相约,今春结伴游浙江富春江沿线,因事未能成行。
期刊
为了全面总结2016年度中国散文创作,发现和推介散文新人新作,《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2016中国散文年会”,现隆重征稿。  投稿要求:1.已在全国报刊公开发表的散文、原创散文均可投稿,每人限1篇;2.由各出版社、报刊社或读者推荐的,限1篇;3.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呼唤真情力作,尤其欢迎精短美文,来稿一律不退。  评选细则:凡通过终评的作者,将被邀请参加“201
期刊
如果说生命是母亲给的,那么,家则是丈母娘给的。  说起这个“家”,我总忘不了第一次拜见丈母娘。虽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但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我和妻子的相识到相交,尽管得到了开通明义的岳父及家人的默许,可丈母娘却态度十分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妻子那时是令人羡慕的城镇户口,我的根在乡下,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所以。我“顶风而上”的第一次拜见丈母娘,也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了。  按照民间的习
期刊
菜园子是舅舅莳弄的社里那十几亩菜地。农活忙,社员没时间莳弄小园子。生产队长让聋哑舅舅把村西十几亩地做了菜地。舅舅成了菜园主,我成了菜园子里常客。舅约摸四十多,清瘦,高个,手巧,编筐窝篓织炕席,帮了东邻帮西舍,人缘好。  刚种菜,舅舅一个人忙不开,劳动力抽不出来,屯里能干动活的老人妇女主动到菜园给舅搭把手。足足干一个多月,菜地才有了形,一池子一池子幼苗新鲜崭绿,招人稀罕。舅舅搬进菜园之后,我也住进了
期刊
“收——头发,收长头发……”午休的时候,我正做着编长辫的美梦,就被这悠长而有穿透力的叫买声惊醒。  从我记事开始,祖母就每天给我梳头,隔三岔五为我洗头。她前天给我梳“燕子挑水”,昨天又是“蝴蝶双飞”,今天则变成了“高髻人云”。稍大,祖母就教我自己梳洗头发,并给我讲些关于头发的故事。比如古时大家闺秀、丫环,皇宫里娘娘和侍女发型都是不同的。还有比如上堂屋的嫂子每天梳头,清清爽爽一天一个样,下堂屋的弟媳
期刊
我对祖母最初的记忆是她的放声大哭。  祖母颠着一双小脚,走出房间,拉开后院里的门,坐在房檐台上,两条腿长长地伸出去,开始哭泣。那时候,我虽然还很小,但已稍谙世事了,我不知道祖母为什么要这么悲天动地地哭。我一只手按住后院门的门框,站在祖母跟前,呆呆地看着祖母哭泣,祖母一双手在腿上拍打着,前俯后仰,头发也披散了,喷涌而出的泪水和鼻涕搅在一起,流淌在前胸。祖母哭得伤心极了,后院里的那棵桑树上的树叶也在颤
期刊
有一块神奇的石头,在阴天下雨的时候会显出阴阳鱼的图形,这块石头沉睡在八卦沟里。  我家住在阳鱼的一侧,那里承载着我金黄色的梦境:从桥头蔓延到正义商店,再到东头的水台到处都是厚厚的金黄色的树叶,树叶藏住了商店卖场的三级木楼梯。木楼梯是咖啡色的,上面也落着几片树叶。树叶上没有车,也没有人影,只有暖暖的阳光和我欢愉的目光……  一觉醒来,妈妈让我去正义商店打酱油。我爱打酱油,喜欢看店员拿个漏斗放到我的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