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探析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zqre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思潮传入中国,都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战胜其他思想,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由巴黎和会和一战暴露帝国主义本质、十月革命的胜利、先进分子的宣传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当代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資本主义发达基础上的欧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开始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和信仰,并成为中国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什么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呢?现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暴露了帝国主义的本质
  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中国的有识之士曾试图以西方体制为蓝本寻求变革,探索出路,然而在各帝国主义矛盾重重的背景下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弊病。战争的空前残酷,战后的混乱秩序,人民的困苦,社会的萧条使“文明”的资本主义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使中国人对于走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巴黎和会更具欺骗性、迷惑性,急于摆脱战争创伤的中国人对帝国主义本来抱有一丝幻想,认为其必将还中国以公道,但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利益诉求置若罔闻。当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之身份提出取消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撤离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时,却遭到西方列强的无情拒绝。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这些血淋淋的事实看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贪婪与掠夺的本质,发出了“公理何在”的怒吼。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他们不得不重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马克思主义正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为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正当中国人民在苦难中挣扎,在迷茫中徘徊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建立苏维埃政权,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冲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多国胜利论”的理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纯粹的理论、美好的理想到生动的实践和现实的转变,给处在苦闷和彷徨当中的中国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1919 年7月和1920年9月,苏俄政府又相继发表了两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以前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以前夺取的中国领土,并将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地交还给中国。这些声明使中国人民看到了苏俄政府对华亲善的态度,也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了只有向俄国学习才能真正挽救中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这一理论即指引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
  三、先进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力宣传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有一批先进人士通过著文、演讲、译著等方式,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本人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同时,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赞扬取得胜利的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早期的这些文章,虽然内容侧重点不同,并且没有明确提及“马克思主义”的字眼,但是打开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河。
  1920 年,陈独秀接连发表了《劳动者底觉悟》《谈政治》《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等文章,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问题,表明他本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声望,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人士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在很短时间内进行了传播,受其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有利于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都在不断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它之所以最终能够在中国的生根发芽,促进其中国化的发展,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皆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性”,更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契合之处。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皆具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实事求是”,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中国传统文化更不乏这种特质,它所提倡的“经世致用”和“知行合一”就是很好的例证。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发展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实践观表现在人们对知行观的理解之上,源远流长的“知行合一”正是对实践法的进一步阐释。“知行”关系,于现代扩展的意义而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不仅要“知”,更应当兼顾于“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诗词句就是对实践法的形象化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是以人为核心的理论,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在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飞跃,正如列宁所说“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历经了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以“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理念为代表。儒家学说更是将人视为宇宙万物的主体与核心。这就正如黄凯锋所说,马克思主义主张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是由那些促使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重大持久的动机促成的。这一观点与儒家的“民本”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1.
  [2]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41.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现代教育对专业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扩大培养,与此同时为适应时代飞速发展需要,对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于现代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电气控制技术对于现代生产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其课程内容难度较高,需要学生的逻辑性较强且实际操作能力较强,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教学,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即能更好
期刊
摘要:从17世纪中叶开始,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步发展起来,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欧洲出现了一些对人口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他们主要探讨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较多的注重对劳动力本身的研究,对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研究,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人口学的主要内容。从威廉·配第开始,人们就通过政治经济学探索科学的人口学。本文主要简单论述威廉·配第的人口价值思想的基本观点
期刊
小时候在断母乳之后,我就是跟着奶奶。之后便喝奶粉喝到五岁,现在依稀记得大晚上奶奶给我沏奶的场景,光着脚丫跟在奶奶的身后。有一阵子母亲觉得奶奶太累,让我和他们一起睡,我站在床的中间,以不睡觉来抗议,最后父母拧不过我,把我送回奶奶屋里。相对于孙女这种身份,人们更愿意调侃我为“奶奶的老闺女”,这话其实挺合适的,她玩牌,我在旁边看着;她干活,我跟着;她走亲戚,我肯定会去……我的孩童时代几乎是寸步不离奶奶的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可谓至关重要。通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放松学生心情,还能够使之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们身心健全发展。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方法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分析;研究  良好的心理素质涵盖了优秀
期刊
摘要: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严峻的情况下,进行四史教育学习,在社会中营造尊史懂史学史用史的风气,从而帮助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显得尤为迫切。弘扬四史教育,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加深爱国主义情感,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因此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四史,把握四史发展的主流,才能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四史教育;价值引领;实
期刊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具有天然益贫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脱贫成果的巩固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起到培养社员的经营与管理能力、创建稳定长效的收益增长机制以及培育农户内生性动力的积极作用。为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述作用的发挥,总结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参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过程中存在的法律困境,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完善建议,包括:在立法上要加大对合作社社员资格的开放程度、确立资本报酬有限原则并强调按惠顾返还
期刊
摘要:曼纽尔·卡斯特指出信息技术的变化引发社会变迁,重构社会结构,形成网络社会。本文从网络社会大背景下,重新反思移动网络社会崛起给社会公众带来的变化。卡斯特通过对通信技术变迁的考察,创新性的提出了流动空间与无限时间理论,重塑时空观念,在这样的时空观下,也产生了时空界限模糊、电子礼仪、数字鸿沟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社会;流动空间;无限时间;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
期刊
摘要: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根据地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总结延安时期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为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也为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诸多新方法。  关键词: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一、引言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一个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方面的优势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的优势。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各个民族共同奋斗、繁荣发展的局势。由此可见,共同体意识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积聚着整个国家的核心力量,为各项社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思维上
期刊
摘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当前的教育体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此同时,为了能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为了能够提供给小学生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快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本文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希望能够以此推动小学育人体系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的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关键词: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