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w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这些论述为语文课的情境教学提供了依据。情境教学强调情感的融入,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营造情境的气氛
  创设一种情境,就要从开始营造一种氛围,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开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设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有的老师在讲《长亭送别》一文时,一开始就充满激情的问:“一提到送别,我们就会想到江淹的‘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还有诗人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么,对于送别,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呢?”老师通过诗词创设了一种离别的意境,让学生联想起许多离别的意象,这就能很快把学生引入情景交融的想象境地,学生怎能不进入角色!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有教师的导语是这样的:“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舒兰则端着一杯‘乡色酒’叹道:‘你满,乡愁也满。’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席慕容更是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故乡的榕树》。”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这里,教师正是借助情境的衔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以情感促动兴趣,以兴趣再来调动情感,导入新的学习,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和美的享受中进入了一种情境。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创设情境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像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根本是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鲁迅的《药》中茶客谈药这个场面,十分适合分角色表演,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华大妈、20多岁人的这幅众生图,对革命者的冷漠无情、对刽子手的必恭必敬,对革命宣传者的气愤,这些都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不觉悟。让学生当场模拟表现,不仅能体会语感,更能深刻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想象和联想。比如,在阅读感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由于学生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的差异,就要让他们展开想象,这样,就会有人感受到一种悲凉、悲壮的情韵,有人感触到大自然生命的律动,有人审视到大自然雄浑静穆的美。用此方法,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再如,在学习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就要试着让学生联想到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赏析能够传递情感的意象,可以联想起老舍的《江南的冬景》,来赏析共同的质朴的语言,还可以联想到柯灵的《乡土情结》,从中体会共同的对故土的思念,进而深化到对故国的思念,对中华文化的根的认同。这就是通过相关联想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情境。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只有更好的更快的搏动学生内心的那根弦,也就是让学生心有灵犀,才能更好的让学生进入情境,更好的融入作品的氛围中去。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 设计情境的结尾
  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过程,还要有好的结尾,这样,可能让学生回味悠长,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语文,爱上诗意的生活。我们可以在结尾处利用音乐让学生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如《我与地坛》中第二段,文字悠扬,感情深沉,那么,在文章的结尾给学生放歌曲《懂你》,在同样抒情的歌曲中,学生学会自己品析文章,从中去想象、体会母亲的伟大。在诗词的教学中,更可以多加运用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在《长亭送别》的结尾,可以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自然能更好体会词曲的妙处。所以,好的情境的结尾能达到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的效果。
  陈春芹,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其他文献
一.探究缘由  当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响彻云霄,从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我,今天在学校的推动下,总算搭乘“课堂转型”的“末班车”,战战兢兢、半信半疑地试验了一次当今最为火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利用导学案教学。  我有意识地用大脑、用眼睛、用手中的笔,记下这回“课堂转型”的细枝末节,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分块横向比较,以期找到“科学”的课堂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意义。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语文学习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语文教学道路,从而形成生活化的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语文综合生活素养。   一、让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在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面对“情境教学”“情感教学”“语感教学”等教学理念铺天盖地的推动感召,语文教师或盲从,或不屑,或难以取舍。究竟如何打造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堂?我认为,语文姓“语”,就得在语言上狠下功夫,狠抓朗读教学,充分利用朗读这个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来营造一个书声琅琅的语文学习氛围。为此,作以下三
情境创设更有利于尊重教学真实性规律,使教学情境具备诱发情感的真实性,在引起注意、激发动机、促进迁移上,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在教学情境的多样性、有效性上,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大语文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必将为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旦两者有机结合,语文课堂会必然生动有效。   【案例一】一堂地理课   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文化常识,虽然简单可是粗心的同学
所谓大班额班级就是班级学生多,有的班级超过60人甚至达到80人。这么多孩子“济济一堂”,班级管理困难,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受限,学生课堂表达的机会减少。   《语文课标》提出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一困境有效途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便较好地促进自己以及别人学习的一种方式。它的提出为我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合作、互助”。   结合《课标》的理念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我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重视优化陈旧的教学模式,让课改理念更加充分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中,为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着眼于教学模式管理优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本文做简要论述。   一、高中语文教学当重视立体模式构建   许多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局限于课堂,没有进行课前充分延伸,这对教学成效的提升非常不利。笔者在教学中将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构建立体化的教
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   一、“读”是“感”的基础   必须先“读”而后“感”,“读”,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融会贯通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乃至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特点。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读懂词句了解内容入手,进而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掌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以及语言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新的时代发展下,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改变,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重新认识。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突出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学功能,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字词句等的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力培养严重滞后。这样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观念是与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提升
作家洁尘,针对当下社会中追捧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情况,提出“养育子女,三分教,七分等”的观点。其实,我们的课堂也像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一样,能做到“三分教,三分等”,那也许我们的高三语文复习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进入高三之后,我们对必学的教材内容基本上完成,这样一来,(根据我们这个地区而言)我们一般情况下会进行三轮复习。一般而言,我们在一轮中,会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同类归纳然后进行各种题型的归纳,以小练
笔者在农村从教21年,越来越感觉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要性。阅读是吸收,其不仅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行成健康的人格方面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的人文性必须通过学生声情并貌、深入心灵的阅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对于阅读教学中的“读”,笔者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读的可持性  “读”应从一年级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