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资源让课堂更生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创设更有利于尊重教学真实性规律,使教学情境具备诱发情感的真实性,在引起注意、激发动机、促进迁移上,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在教学情境的多样性、有效性上,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大语文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必将为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旦两者有机结合,语文课堂会必然生动有效。
   【案例一】一堂地理课
   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文化常识,虽然简单可是粗心的同学总是记不住。这个概念最早是在《愚公移山》一课接触的,可以给学生重上《愚公移山》。理解的记忆最可靠,为了让同学理解记住,可以先上一堂地理课。
   课开始,利用投影展示了华北地形图,顿时学生很好奇。我说:“看看语文老师的地理课上得怎样,是不是比地理老师棒。”然后问“知道太行山在那里吗”?有学生很快說出在山西和河北两省交界地带并上来在地图上找了出来。我接着问:“知道山西、山东两省名字怎么来的吗?”学生很快说出因为一个在太行山以西,一个在太行山以东。我又问:“不对呀,太行山以东明明是河北省呀,那个山东相距太远了吧?看来前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这个山东省错得太离谱,而这样的错误竟然这么长时间让如此多的后人认可了,怎么就没人发现纠正呢?”此时,有学生都支持了我的说法,为此兴奋地议论起来。突然,我说:“但是,这不是前人犯的错误,前人这样说是有依据的。”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在山西、山东两省间的河北南部比划着。“大家看,如果太行山在这里,是不是山东就可以叫山东了?”所有学生都点头。此时,我说:“不对,好像哪篇文章曾经告诉过我们,太行山原来就在这的,而且那篇文章大家都应该知道。”学生更加兴奋了,有的说没有看过,有的在互相打听。突然,一学生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接下来,学生说出了《愚公移山》中的“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也就顺理成章地提到了“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的文化常识,河阳就是黄河的北岸。又让学生找带有这类文化现象的地名,诸如江阴、淮阴之类。一堂语文课也就在学生的活跃中结束了。
   【结论】要准确地分析理解一篇文章,就必然要对这些相关生活信息进行梳理分析、理解掌握。借助别的学科知识,进行语文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收到很好的触类旁通的效果,更能增强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对策】老师应有意识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看是否有可以利用别的学科知识切入的兴奋点,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窠臼,创新设计语文教学,在生动性上下功夫,久而久之,不仅能让学生高兴学语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有促进作用。
   【案例二】一场辩论赛
   课文《刺客列传》虽然只节选了五大刺客中的荆轲,但文章还是很长,加上文言文翻译的麻烦,使得学生怕学。教师可以把一堂语文课变成了一场辩论赛,使得课堂活跃生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刺客列传》第一课时,可介绍《史记·刺客列传》五大刺客在网络上分别被封为:曹沫——最佳绩效刺客、专诸——最佳创意最成功刺客、豫让——最敬业最执着刺客、聂政——最震撼刺客、荆轲——最上镜刺客,然后安排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一下为何说荆轲是最上镜刺客。这个说法新颖,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立刻认真翻译课文,相互交流。在涉及荆轲最上镜的问题上,答案出乎我意料。一些人认可,说他是五人中名声最响亮的,所以最上镜。有人否定,说他武艺太差,连鲁勾践都感叹“其不讲于刺剑之术”,最终导致刺杀失败,让樊於期、田光白丢了性命。更有甚者,提出荆轲可能有侠义之思,而无侠义之能,却能迷惑很多人,甚至迷惑了司马迁,应封之为最山寨刺客,还提出应把这个最上镜奖授予豫让或曹沫。此言一出,议论纷纷,相互发生了争执。本节课我布置课后作业研究五个刺客,明天课上交流谁是最上镜刺客。
   第二天,上课之前,课代表说现在全班分成了五种观点,持相同观点的人想坐在一起互相支援,跟别人辩论。我说行。到教室一看,教室里分成五个组,围成一个圈,让老师站在中间。接下来,各组提出了自己观点,并且想方设法证明己是人非。虽然最后也没有一方绝对胜出,但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涉及到的知识,远超出《刺客列传》,对一些不科学的说法相互纠正,对思辨能力,对语言表达能力,其效果远非一般语文课可比。
   【结论】语文课堂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只要内容和形式能够相得益彰就是最好形式。
   【对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新颖的形式,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缪明慧,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其他文献
散文是一种很自由的文体,它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在阅读时,颇为头疼。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也常常不知从何处入手让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与技巧。难道散文阅读教学真是“死症”,无法可想了吗?笔者认为,可以把“参与式教学”引进来。  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
当前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大都只重视积累,而忽略了感悟和运用,导致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提升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倡导古诗词教学的生活化很有必要了。那么如何实验古诗教学的生活化呢?我以为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借鉴。   1、演绎古诗词   诗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没
所谓质疑能力,就是指对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的能力。质疑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能够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文本质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落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质疑“题眼”,开启文本探究之旅   “题眼”就是指一篇课文的题目,“题眼”在一篇课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住了“题眼”,就能够
观察作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尤其是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观察作文以观察为基础搜集写作的原始材料,在课堂写作指导之前学生已经胸有成“米”,然而要做好“有米之炊”也不是易事。   失败案例:   作文主题“保护周围环境”。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对周围环境展开调查。学生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有网上关于家乡建设的新闻、图片;有自己拍摄的环境污染图片、视频
考场作文常受“写作”和“评价”的特殊性的制约,所以如果能够打造好文章的诸多美点,使之在阅卷老师眼前频频闪现光彩,则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精心打造考场作文的美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打造一见倾心的起点美。   首先,当然要打造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拟题时,开口要小,要紧扣文旨。新颖别致的文题,可以让阅卷老师耳目为之一新,顿生不少好感,我们可以大胆发挥,或借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第一位的,它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吸取”足够的“营养”,滋养写作的思维土壤,“倾吐”真情实感?我们认为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课内外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前,我校有不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结果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学生也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写的文章编凑造假,空洞无味,成了语文教学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
一.探究缘由  当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响彻云霄,从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我,今天在学校的推动下,总算搭乘“课堂转型”的“末班车”,战战兢兢、半信半疑地试验了一次当今最为火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利用导学案教学。  我有意识地用大脑、用眼睛、用手中的笔,记下这回“课堂转型”的细枝末节,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分块横向比较,以期找到“科学”的课堂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意义。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语文学习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语文教学道路,从而形成生活化的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语文综合生活素养。   一、让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在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面对“情境教学”“情感教学”“语感教学”等教学理念铺天盖地的推动感召,语文教师或盲从,或不屑,或难以取舍。究竟如何打造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堂?我认为,语文姓“语”,就得在语言上狠下功夫,狠抓朗读教学,充分利用朗读这个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来营造一个书声琅琅的语文学习氛围。为此,作以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