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沪商的文化特点是兼容并收,开放多元。他们擅长接纳新思想,能够及时捕捉到时代变化带来的新商机。沪商低调做人、高调赚钱。旧世纪的沪商将财富大把大把地分散给需要救济的贫苦人士,新时代的沪商在缔造了股市神话后,继续过简单平凡的小日子,房产巨子则将大部分产品定位在中等价位上。在沪商身上,有一种宝贵的平民意识。
沪商:“十里洋场” 造就海派
上海,繁华的大都市,商人的竞技场。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大都市、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它吸纳了五湖四海的野心家、理想家、梦想家。在近代史上,最能代表沪商的莫过于浙商中的宁波帮和苏商,他们大多怀揣报国之志,理想远大又懂得立足现实。他们低调谨慎,看中实在的制造业。至今,这些特点在沪商身上依旧依稀可见,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沪商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0世纪初,沪商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上海近代城市的创造者。敢为人先和创新开拓,是沪商创业和发展的灵魂。传统在现实中被他们恰当地改造,时尚在平凡中为他们适当地吸收,海纳百川、融合中西的理念,在社会生活中被他们潇洒地运用,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海派”。
上海的古代历史并不是十分显赫和辉煌。宋代设镇,元代设县,明代才筑起城墙。在宋代,上海镇充其量只能自诩为“小杭州”。在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重心不在上海而是苏州,上海只是“小苏州”。那时的上海,自然也孕育不出显赫的沪商。
在炮火中的被迫开放,既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契机,也是沪商兴起的“天时”。西方东来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激活了上海固有的枕江靠海的“地利”。在巨大的商机中,本地商人包容中西的禀赋、外来移民善于吸纳的习性,给沪商队伍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创造了机遇。
不少上海的商家移民,携资而来,看中的是上海作为大城市的市场机遇。上海的移民,为商者是城市经济的开拓者,为工者是城市的实际建设者,他们一同体现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同是上海这个现代城市的缔造者。
近代以来,“中外缔交,华夷错处”,“峨舸大舰,捆载百物,贩运往返,万里若咫”,“商几非昔之商”。昔日的“小苏州”变成了声名显赫的“大上海”。于是,近代沪商以其前所未有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近代:五口通商 地位飙升
近代五口通商以后,上海的城市地位飙升。开埠之初,上海一地每年的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要占全国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随着开放口岸的增加,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一般也要占百分之四五十。全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都操于沪商之手。
以工业生产为例,根据1933年的一个统计,上海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六十。以不同的行业来说,酸碱等重工业,上海约占全国产值的四分之一;棉纺、棉织、毛织、面粉、卷烟、机器制造等,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四五十;印刷、制革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制药、造船、电器用具,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这种工业实力是当时全国所有其他城市都无法相比的。
巨大的贸易和工业规模,造就了数量空前的沪商队伍。迅猛发展的对外贸易,培育了上海的进出口商队伍;随之而来的近代实业的崛起,给沪商充实了更多的工业巨子;接受了东、西方近代科技和理念的“海归派”企业家,更给沪商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一代的掌门人。
西学东渐,八面来风。沪商既传承了外洋移植的种种“基因”,也吸纳了神州大地商界输送来的商界“精英”,他们成为新一代的“海派”商人。20世纪初,沪商已经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1902 年,沪商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商会组织——上海商业会议公所。1904年它就正式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有中国“第一商会”的美称。
1905年,当时美国政府野蛮地推行歧视华工的政策,上海商务总会毅然决定两次先后通电汉口等全国 21个和35个大城市的商会,共同抵制美货,发动了反美抵货运动,从而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由资产阶级直接领导的政治运动,这一事实证明,以“第一商会” 为代表的沪商,已经成为全国商界的领头羊。
沪商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上海近代城市的创造者。20世纪20年代,上海《申报》的一篇关于总商会的专评,颇能代表沪商引领历史潮流的气派,它说:“无论何种事业,皆当随世界新趋势而进,若不问世界之趋势若何,仍以数十年前之旧脑筋、旧眼光办理数十年后之新事业,未有能立足于世界者也。商业一事,息息与世界大势相关,又况乎上海之商业更与世界商业密接,故为商会领袖者,须有世界之新学识、新经验,又能有热心、毅力之做事,而后才能竞争于商战潮流之中,商业渐有起色之望。”
上海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发展,推动着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从甲午以后,“有志之士咸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动辄影响于全国,政府亦为之震惊。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1911年《民立报》刊出的这段言论概括了当时上海在全国的地位。
正是因为有了沪商,有了这些有识之士,上海的影响遍于全国。正是由于上海的这些影响,上海的沪商连政府也要为之侧目。上海商业的竞争力大大提升,上海工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蓄势而上,上海成为全国新事业的倡导者。
分析:基本特点 值得借鉴
1.沪商的精明。作为区域整体人群的文化心理素质,上海人整体上被人们认为精明之至,精明已经成为上海商人人格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上海商人的精明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上海人的钱不好挣。韩国的一家报刊称:“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2.追求卓越和敢于竞争。名牌产品的创立,就是企业家不断追求卓越的结果,根本核心是企业经营也要不断地追求卓越,也要不断地创新。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销,联合同业,抵制垄断,划分市场,国货和洋货的一场场竞争,反映了沪商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奋进理念,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3.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沪商海纳百川、融合中西理念的生成并不磨灭自身的爱国热情。就是一批批渡海留洋的“海归派”沪商,接受了先进的西方理念,但精神本质大都没有被完全西化。
4. 求稳而不愿冒险。上海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力,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愿去冒太大的风险。上海人做生意求稳求安,宁可不做,也不愿冒险。与其他商帮相比,沪商缺乏浙商和闽商那种敢闯、敢试的冒险精神,而是更看重稳健投资经营项目。
5.实惠特点。在生意场上,只讲经济利益。没有利益的事,上海人决不干。在长期的工商业历史的影响下,实惠哲学成为上海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在买卖关系中,双方都把对方看做实现自我的手段,与他人的关系演绎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得失的计算先于一切。
沪商让人看来的那份精明,实际就是专业的眼光,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商机,坚守诚信,精心打造自己的产品,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将企业做大做强。
古今中外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是精神的博弈。近代中国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经营之道、处世之理。在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做深入发掘总结,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有传承,文化有根基。中国特色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与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与国情乡情密不可分。沪商身上那种宝贵的平民意识,对于弘扬各地商帮和地域商业文化的特色,对于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实施特色竞争、差异定位,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沪商:“十里洋场” 造就海派
上海,繁华的大都市,商人的竞技场。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大都市、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它吸纳了五湖四海的野心家、理想家、梦想家。在近代史上,最能代表沪商的莫过于浙商中的宁波帮和苏商,他们大多怀揣报国之志,理想远大又懂得立足现实。他们低调谨慎,看中实在的制造业。至今,这些特点在沪商身上依旧依稀可见,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沪商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0世纪初,沪商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上海近代城市的创造者。敢为人先和创新开拓,是沪商创业和发展的灵魂。传统在现实中被他们恰当地改造,时尚在平凡中为他们适当地吸收,海纳百川、融合中西的理念,在社会生活中被他们潇洒地运用,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海派”。
上海的古代历史并不是十分显赫和辉煌。宋代设镇,元代设县,明代才筑起城墙。在宋代,上海镇充其量只能自诩为“小杭州”。在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重心不在上海而是苏州,上海只是“小苏州”。那时的上海,自然也孕育不出显赫的沪商。
在炮火中的被迫开放,既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契机,也是沪商兴起的“天时”。西方东来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激活了上海固有的枕江靠海的“地利”。在巨大的商机中,本地商人包容中西的禀赋、外来移民善于吸纳的习性,给沪商队伍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创造了机遇。
不少上海的商家移民,携资而来,看中的是上海作为大城市的市场机遇。上海的移民,为商者是城市经济的开拓者,为工者是城市的实际建设者,他们一同体现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同是上海这个现代城市的缔造者。
近代以来,“中外缔交,华夷错处”,“峨舸大舰,捆载百物,贩运往返,万里若咫”,“商几非昔之商”。昔日的“小苏州”变成了声名显赫的“大上海”。于是,近代沪商以其前所未有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近代:五口通商 地位飙升
近代五口通商以后,上海的城市地位飙升。开埠之初,上海一地每年的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要占全国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随着开放口岸的增加,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一般也要占百分之四五十。全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都操于沪商之手。
以工业生产为例,根据1933年的一个统计,上海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六十。以不同的行业来说,酸碱等重工业,上海约占全国产值的四分之一;棉纺、棉织、毛织、面粉、卷烟、机器制造等,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四五十;印刷、制革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制药、造船、电器用具,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这种工业实力是当时全国所有其他城市都无法相比的。
巨大的贸易和工业规模,造就了数量空前的沪商队伍。迅猛发展的对外贸易,培育了上海的进出口商队伍;随之而来的近代实业的崛起,给沪商充实了更多的工业巨子;接受了东、西方近代科技和理念的“海归派”企业家,更给沪商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一代的掌门人。
西学东渐,八面来风。沪商既传承了外洋移植的种种“基因”,也吸纳了神州大地商界输送来的商界“精英”,他们成为新一代的“海派”商人。20世纪初,沪商已经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1902 年,沪商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商会组织——上海商业会议公所。1904年它就正式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有中国“第一商会”的美称。
1905年,当时美国政府野蛮地推行歧视华工的政策,上海商务总会毅然决定两次先后通电汉口等全国 21个和35个大城市的商会,共同抵制美货,发动了反美抵货运动,从而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由资产阶级直接领导的政治运动,这一事实证明,以“第一商会” 为代表的沪商,已经成为全国商界的领头羊。
沪商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上海近代城市的创造者。20世纪20年代,上海《申报》的一篇关于总商会的专评,颇能代表沪商引领历史潮流的气派,它说:“无论何种事业,皆当随世界新趋势而进,若不问世界之趋势若何,仍以数十年前之旧脑筋、旧眼光办理数十年后之新事业,未有能立足于世界者也。商业一事,息息与世界大势相关,又况乎上海之商业更与世界商业密接,故为商会领袖者,须有世界之新学识、新经验,又能有热心、毅力之做事,而后才能竞争于商战潮流之中,商业渐有起色之望。”
上海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发展,推动着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从甲午以后,“有志之士咸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动辄影响于全国,政府亦为之震惊。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1911年《民立报》刊出的这段言论概括了当时上海在全国的地位。
正是因为有了沪商,有了这些有识之士,上海的影响遍于全国。正是由于上海的这些影响,上海的沪商连政府也要为之侧目。上海商业的竞争力大大提升,上海工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蓄势而上,上海成为全国新事业的倡导者。
分析:基本特点 值得借鉴
1.沪商的精明。作为区域整体人群的文化心理素质,上海人整体上被人们认为精明之至,精明已经成为上海商人人格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上海商人的精明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上海人的钱不好挣。韩国的一家报刊称:“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2.追求卓越和敢于竞争。名牌产品的创立,就是企业家不断追求卓越的结果,根本核心是企业经营也要不断地追求卓越,也要不断地创新。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销,联合同业,抵制垄断,划分市场,国货和洋货的一场场竞争,反映了沪商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奋进理念,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3.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沪商海纳百川、融合中西理念的生成并不磨灭自身的爱国热情。就是一批批渡海留洋的“海归派”沪商,接受了先进的西方理念,但精神本质大都没有被完全西化。
4. 求稳而不愿冒险。上海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力,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愿去冒太大的风险。上海人做生意求稳求安,宁可不做,也不愿冒险。与其他商帮相比,沪商缺乏浙商和闽商那种敢闯、敢试的冒险精神,而是更看重稳健投资经营项目。
5.实惠特点。在生意场上,只讲经济利益。没有利益的事,上海人决不干。在长期的工商业历史的影响下,实惠哲学成为上海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在买卖关系中,双方都把对方看做实现自我的手段,与他人的关系演绎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得失的计算先于一切。
沪商让人看来的那份精明,实际就是专业的眼光,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商机,坚守诚信,精心打造自己的产品,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将企业做大做强。
古今中外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是精神的博弈。近代中国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经营之道、处世之理。在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做深入发掘总结,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有传承,文化有根基。中国特色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与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与国情乡情密不可分。沪商身上那种宝贵的平民意识,对于弘扬各地商帮和地域商业文化的特色,对于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实施特色竞争、差异定位,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