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的十里洋场

来源 :现代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t_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沪商的文化特点是兼容并收,开放多元。他们擅长接纳新思想,能够及时捕捉到时代变化带来的新商机。沪商低调做人、高调赚钱。旧世纪的沪商将财富大把大把地分散给需要救济的贫苦人士,新时代的沪商在缔造了股市神话后,继续过简单平凡的小日子,房产巨子则将大部分产品定位在中等价位上。在沪商身上,有一种宝贵的平民意识。
  沪商:“十里洋场” 造就海派
  上海,繁华的大都市,商人的竞技场。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大都市、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它吸纳了五湖四海的野心家、理想家、梦想家。在近代史上,最能代表沪商的莫过于浙商中的宁波帮和苏商,他们大多怀揣报国之志,理想远大又懂得立足现实。他们低调谨慎,看中实在的制造业。至今,这些特点在沪商身上依旧依稀可见,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沪商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0世纪初,沪商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上海近代城市的创造者。敢为人先和创新开拓,是沪商创业和发展的灵魂。传统在现实中被他们恰当地改造,时尚在平凡中为他们适当地吸收,海纳百川、融合中西的理念,在社会生活中被他们潇洒地运用,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海派”。
  上海的古代历史并不是十分显赫和辉煌。宋代设镇,元代设县,明代才筑起城墙。在宋代,上海镇充其量只能自诩为“小杭州”。在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重心不在上海而是苏州,上海只是“小苏州”。那时的上海,自然也孕育不出显赫的沪商。
  在炮火中的被迫开放,既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契机,也是沪商兴起的“天时”。西方东来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激活了上海固有的枕江靠海的“地利”。在巨大的商机中,本地商人包容中西的禀赋、外来移民善于吸纳的习性,给沪商队伍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创造了机遇。
  不少上海的商家移民,携资而来,看中的是上海作为大城市的市场机遇。上海的移民,为商者是城市经济的开拓者,为工者是城市的实际建设者,他们一同体现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同是上海这个现代城市的缔造者。
  近代以来,“中外缔交,华夷错处”,“峨舸大舰,捆载百物,贩运往返,万里若咫”,“商几非昔之商”。昔日的“小苏州”变成了声名显赫的“大上海”。于是,近代沪商以其前所未有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近代:五口通商 地位飙升
  近代五口通商以后,上海的城市地位飙升。开埠之初,上海一地每年的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要占全国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随着开放口岸的增加,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一般也要占百分之四五十。全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都操于沪商之手。
  以工业生产为例,根据1933年的一个统计,上海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六十。以不同的行业来说,酸碱等重工业,上海约占全国产值的四分之一;棉纺、棉织、毛织、面粉、卷烟、机器制造等,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四五十;印刷、制革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制药、造船、电器用具,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这种工业实力是当时全国所有其他城市都无法相比的。
  巨大的贸易和工业规模,造就了数量空前的沪商队伍。迅猛发展的对外贸易,培育了上海的进出口商队伍;随之而来的近代实业的崛起,给沪商充实了更多的工业巨子;接受了东、西方近代科技和理念的“海归派”企业家,更给沪商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一代的掌门人。
  西学东渐,八面来风。沪商既传承了外洋移植的种种“基因”,也吸纳了神州大地商界输送来的商界“精英”,他们成为新一代的“海派”商人。20世纪初,沪商已经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1902 年,沪商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商会组织——上海商业会议公所。1904年它就正式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有中国“第一商会”的美称。
  1905年,当时美国政府野蛮地推行歧视华工的政策,上海商务总会毅然决定两次先后通电汉口等全国 21个和35个大城市的商会,共同抵制美货,发动了反美抵货运动,从而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由资产阶级直接领导的政治运动,这一事实证明,以“第一商会” 为代表的沪商,已经成为全国商界的领头羊。
  沪商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上海近代城市的创造者。20世纪20年代,上海《申报》的一篇关于总商会的专评,颇能代表沪商引领历史潮流的气派,它说:“无论何种事业,皆当随世界新趋势而进,若不问世界之趋势若何,仍以数十年前之旧脑筋、旧眼光办理数十年后之新事业,未有能立足于世界者也。商业一事,息息与世界大势相关,又况乎上海之商业更与世界商业密接,故为商会领袖者,须有世界之新学识、新经验,又能有热心、毅力之做事,而后才能竞争于商战潮流之中,商业渐有起色之望。”
  上海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发展,推动着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从甲午以后,“有志之士咸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动辄影响于全国,政府亦为之震惊。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1911年《民立报》刊出的这段言论概括了当时上海在全国的地位。
  正是因为有了沪商,有了这些有识之士,上海的影响遍于全国。正是由于上海的这些影响,上海的沪商连政府也要为之侧目。上海商业的竞争力大大提升,上海工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蓄势而上,上海成为全国新事业的倡导者。
  分析:基本特点 值得借鉴
  1.沪商的精明。作为区域整体人群的文化心理素质,上海人整体上被人们认为精明之至,精明已经成为上海商人人格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上海商人的精明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上海人的钱不好挣。韩国的一家报刊称:“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2.追求卓越和敢于竞争。名牌产品的创立,就是企业家不断追求卓越的结果,根本核心是企业经营也要不断地追求卓越,也要不断地创新。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销,联合同业,抵制垄断,划分市场,国货和洋货的一场场竞争,反映了沪商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奋进理念,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3.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沪商海纳百川、融合中西理念的生成并不磨灭自身的爱国热情。就是一批批渡海留洋的“海归派”沪商,接受了先进的西方理念,但精神本质大都没有被完全西化。
  4. 求稳而不愿冒险。上海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力,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愿去冒太大的风险。上海人做生意求稳求安,宁可不做,也不愿冒险。与其他商帮相比,沪商缺乏浙商和闽商那种敢闯、敢试的冒险精神,而是更看重稳健投资经营项目。
  5.实惠特点。在生意场上,只讲经济利益。没有利益的事,上海人决不干。在长期的工商业历史的影响下,实惠哲学成为上海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在买卖关系中,双方都把对方看做实现自我的手段,与他人的关系演绎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得失的计算先于一切。
  沪商让人看来的那份精明,实际就是专业的眼光,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商机,坚守诚信,精心打造自己的产品,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将企业做大做强。
  古今中外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是精神的博弈。近代中国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经营之道、处世之理。在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做深入发掘总结,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有传承,文化有根基。中国特色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与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与国情乡情密不可分。沪商身上那种宝贵的平民意识,对于弘扬各地商帮和地域商业文化的特色,对于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实施特色竞争、差异定位,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龙年春来早,政好岁时丰。2月16日,浦东新区工商联假座由由大酒店,举行“凝心聚力谋转型,同心同行促跨越——2012年浦东新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新春团拜会”。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姜樑,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季晓东,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唐周绍等领导出席活动。  市政协副主席、区委副书记、区长姜樑代表新区四套班子致辞,他说:“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期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又一个民营企业“拔地而起”。但是,能被“标上”优秀的却没几个。  做企业,重“量”,更要重“质”。而民营老板是企业的缔造者,也是企业的管理者和支撑者,要想让自己打造的企业成为“王中王”,那还得在下面几方面多下功夫。  善于提升团队能力  企业是企业家的身家性命, 是辛苦多年好不容易打拼出来的,某种程度上企业家也是一个“当家人”,背负了企业上上下下所有员工的责任,要为
期刊
上海,中国现代商业的策源地,铸造商界精英的大熔炉,是商家的必争之地。翻开近百年来的商海沉浮史,可见谁立足上海,谁就意味着拥有财富。作为一个现代生意人或企业家,不可不重视上海,不可不重视上海的巨大商机,不可不重视沪商的传统和作风。解读沪商的海派文化,方知沪商历经磨练而后变得精明。  沪商精明在全国闻名  上海人“门槛精”,全国闻名。“太精了!”——这是各地商帮对沪商最普遍的评价。传统的商帮讲究“轻利
期刊
21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对民营企业家需要之强烈,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优秀的民营企业家需要企业家精神,也需要各种成长的环境。那么,究竟怎样的环境才能让更多的大民营企业家出现在中国大地,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得更快呢?  MBA孵育不出大腕  在西方社会中,把企业家同职业经理作为一个对比的概念加以区分。职业经理,通常不是公司的所有者,而是被雇佣来管理公司日常运作的人。对于企业家,被理解成具有创新、敏锐、敢
期刊
世界上最富的地产商K.P.辛格,又是一颗印度之星!他的DLF集团在孟买股市上市的日子,全世界的炒股手便翘首以待。辛格击败唐纳德·特朗普,荣登全球头号房地产富翁宝座。有人企图总结辛格成功的经验,说他是“特别灵敏的起跑手”。辛格却不同意这样的描述。他说:“我的成功,最主要是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起跑线’。”  与众不同起跑线  K.P.辛格,1931年出生于印度北部地区的北方邦, 从印度密拉特大学毕业后,
期刊
远大集团创始人张跃说:人是为了追求幸福才来到世界上的,不是为了承担责任、为了替别人做事、为了别人而活着。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张总认为,幸福主要是五个方面,健康最基本,财富也重要,还有是情感,加上尊严和美感。追求幸福人生,就是要追求这五个方面,经常思考幸福五个方面,可以构成一个比较完美的人格,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企业是一个生命体,也应该像人一样追求企业的幸福价值。  完美企业五要素  企业家为了感受到幸
期刊
每一个大胆的革新都源自于新颖的视角——观察事物的焦点出现了转移。这种新颖不在于纯粹的视角的变化,而在于对被观察事物有了原创性的思考。经理人要制定出一项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战略,必须对司空见惯的现象重新思索,“另类”你的顾客思维。  逆势而动  “逆潮流者”会挑战整个行业中被普遍认为是常识的东西。作为“造反派”,他们和别人一样观察事物,但是却往往做出与别人相反的举动来。当一些理念引发大众的怀疑时,他们反
期刊
职业欺诈是一种组织风险,而且也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风险。它意味着,当我们大多聚焦于外部风险时,大量风险披着员工的外衣溜进了公司。许多时候,我们发现了风险,而且决心采取措施加以处理,但是日常业务的压力妨碍了这件事,于是不得不考虑处理的成本。过了一阵子,似乎没有糟糕的事情发生,我们也开始习惯于与这种欺诈的风险共处——简直是助纣为虐。作为经理人,你必须有敏锐的嗅觉,做掉潜在的欺诈。  审视基本原则 最忌
期刊
翔神集团董事长夏志中说,“企业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可以这样认为,文化是一种不成文的制度。”这句话说得很深刻。夏志中在他编著的《治企大纲》中,将制度作为治企的初级阶段,而将文化这种不成文的制度看成治企的高级阶段。从“成文的制度”发展到“不成文的制度”,企业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成为所有人绝对信奉、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无为而治。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确实是治企的最高境界。  企业核心价值观  夏志中
期刊
【案情简介】  黄新与黄强系两兄弟,弟弟黄强来沪拼搏多年,终于有了自己的A投资公司,并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聘请黄强的哥哥黄新任项目经理。恰逢虹桥枢纽工程动迁,A公司得到动迁补偿款项5800万元。然而经公安机关侦查后,认为A公司通过变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金额达人民币9000余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商业统一发票,以此为据与拆迁实施单位签订《有证非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协议书》,骗取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