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课程目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焦点。许多潜心研究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分别从朗读习惯、方法指导、技能形成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取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无论多么完美无缺,离开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也难以使外部的学习活动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特点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逐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一、明示朗读目标,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
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较淡薄,缺乏主动的学习行为。在朗读训练时,教师如果不明示读的要求,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去读,便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读”就会流于一般的形式。只有当学生知道了读什么、怎么读,才会兴趣盎然地将自己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因此,在每次读书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如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自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并注意长句子间的自然停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且有一定的速度等。学生一看这简明、清晰的要求就知道要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就会跃跃欲试。
二、确保朗读时间,提供参与的机会
朗读是语言训练最重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让学生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去熟读课文,避免教师用繁琐的讲解来剥夺学生的读书时间。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同桌读、齐读、引读、指名读、分小组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轮读等,采用个体朗读和集体朗读相结合的形式,让人人都有参与朗读的机会。
教学中,我们还发现越是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越是不爱举手。教学时可对这些学生降低要求,让别的同学先读,让他们听后模仿朗读,过一段时间再提高要求,让人人都能尝试到成功的机会。
三、教授朗读技能。培养主动参与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还必须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朗读是技能,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昧”的时候,教师可适当点拨,或示范朗读,或提出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如停顿、快慢、高低、轻重、语调等,让学生掌握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对于学生不会读或易读错、读破的语句、段落,教师更要相机指导。特别要重视文中难读的长句或句子以及词语间停顿不易掌握的句子的朗读指导。教师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首先范读引路,提供范例,教给学生读好句子间停顿的技巧,再引导学生依上启示,进行学法迁移,边读边想句子的停顿,让他们的思维触类旁通,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四、加强朗读评价。增强主动参与的信心
在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巧妙评价,进行适当的调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并及时反馈,能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发现学生进步时,号召全班同学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践证明,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概括朗读要求和读书要求,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以及在自我评价中,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增强参与信心。
五、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主动参与的情感
中学生好胜心强,在课堂中引进竞争机制,无疑会给学生注入一针强心剂,使他们的心理时刻处于整装待发状态。可组织个人赛,如先指名读,然后由其他同学向他进行挑战(我能读得比某某更好),评委由教师和同学担任。另外,还可以分学习小组赛,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比赛。学生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中雄心大振,不甘落后,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内驱力,激起了学生参与朗读的热情,并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取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无论多么完美无缺,离开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也难以使外部的学习活动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特点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逐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一、明示朗读目标,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
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较淡薄,缺乏主动的学习行为。在朗读训练时,教师如果不明示读的要求,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去读,便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读”就会流于一般的形式。只有当学生知道了读什么、怎么读,才会兴趣盎然地将自己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因此,在每次读书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如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自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并注意长句子间的自然停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且有一定的速度等。学生一看这简明、清晰的要求就知道要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就会跃跃欲试。
二、确保朗读时间,提供参与的机会
朗读是语言训练最重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让学生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去熟读课文,避免教师用繁琐的讲解来剥夺学生的读书时间。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同桌读、齐读、引读、指名读、分小组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轮读等,采用个体朗读和集体朗读相结合的形式,让人人都有参与朗读的机会。
教学中,我们还发现越是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越是不爱举手。教学时可对这些学生降低要求,让别的同学先读,让他们听后模仿朗读,过一段时间再提高要求,让人人都能尝试到成功的机会。
三、教授朗读技能。培养主动参与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还必须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朗读是技能,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昧”的时候,教师可适当点拨,或示范朗读,或提出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如停顿、快慢、高低、轻重、语调等,让学生掌握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对于学生不会读或易读错、读破的语句、段落,教师更要相机指导。特别要重视文中难读的长句或句子以及词语间停顿不易掌握的句子的朗读指导。教师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首先范读引路,提供范例,教给学生读好句子间停顿的技巧,再引导学生依上启示,进行学法迁移,边读边想句子的停顿,让他们的思维触类旁通,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四、加强朗读评价。增强主动参与的信心
在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巧妙评价,进行适当的调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并及时反馈,能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发现学生进步时,号召全班同学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践证明,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概括朗读要求和读书要求,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以及在自我评价中,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增强参与信心。
五、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主动参与的情感
中学生好胜心强,在课堂中引进竞争机制,无疑会给学生注入一针强心剂,使他们的心理时刻处于整装待发状态。可组织个人赛,如先指名读,然后由其他同学向他进行挑战(我能读得比某某更好),评委由教师和同学担任。另外,还可以分学习小组赛,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比赛。学生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中雄心大振,不甘落后,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内驱力,激起了学生参与朗读的热情,并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