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立法限3D打印的底線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ao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的3D打印技術十分方便,若有人刻意模仿及量產其他人的作品,在版權問題上會否出現泛濫的情況?如何更好地避免侵犯法律或侵權?
  李宗津表示,其實無論是藝術,或是各項技術研發,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避免此情況的發生,最好的辦法是從教育做起,培養人們有一種相當強的法律觀念,要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一般來說,版權的問題可分為兩種情況:一、如果別人已經申請專利,就要尊重別人的專利,不要去竊取;二、有些設計或軟件是開源的,設計者本身沒有對設計或軟件申請專利,而是有意識地去讓別人利用這個設計或軟件,在原本基礎上能夠更快地把技術作進一步地開發,在這種情況下不存在侵權問題。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一種是予以保護,一種是開放利用,兩者需要區別對待。
  因為3D打印製作手法十分靈活,所以3D打印技術有時候也應用在製作槍枝的零件上,但如若大家都隨意打印槍械,對社會的安定就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利用3D打印技術是讓人們的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利用3D打印技術來製作槍枝的話,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威脅。因此政府需作出綜合考慮,類似可以引導別人任意製造槍械的3D打印技術,還是要通過一些強而有力的法律進行嚴格控管,3D打印技術的民間發展必須是符合人們的實際需要和保障未來生活的安全。
  陳烱南直言,在版權的問題上,最主要的不是3D打印或3D掃瞄,而是人的自律。就算3D打印未流行之前,亦有翻版,只是所用的手法不一樣,3D打印無疑是方便了此事,但是一般人對版權的意識才是最重點的問題,要明白這樣做會侵權、不應該這樣做,那自然就不會做;如若人沒有這個版權意識,就算沒有3D打印,也能做到侵權。
  3D打印在外國十分流行的其中一個原因,會有一些分享3D模型的網站,有了模型的數據之後,大家都願意嘗試去打印,才讓這方面有所發展。這些設計交流網站對於設計者的設計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在下載或使用設計者的素材時,會有一些條款使用者需要遵守,例如不能以此營利、只能作為技術交流進行下載及打印使用;有些設計或需付費下載,某程度上亦能保障設計師的收入。這種設計交流或買賣的方式,是對原創設計的鼓勵和保障。而下載者在下載設計、並學習到新東西之後,往下載的模型上加,這是否算是侵權,也是有爭議的一點。
  版權問題可作出有針對性的改善,首先設計者若擁有自己產品的設計版權,需保護好自己的版權。而在澳門,似乎多數設計者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設計的產品之版權。其次,現時澳門的社會對於侵權的容忍程度明顯較大,如果在執行現有法律時不嚴謹的話,人們便不會避免這事。
  另一方面,有人利用3D打印技術製作槍械的事件,大眾都略有耳聞。其實3D打印技術有其限制,只能打印部分槍械零件,若要能真的造出發射子彈的槍械,還需要透過其他真實的槍械零件配合,才能組成一支槍。假設這個物件可打印完成之後,是否能算是一件真正的槍械,這要似乎當地的法令限制。以澳門為例,澳門不允許私自持有槍械,但是若澳門有人把這個物件打印出來,政府方面要如何定性這項物件,未來或可完善這方面的問題。法律應該與時並進,隨著不同的時代而有所修改,每個時代都有新的東西出現,法律亦應有相應的規管。
  不過,軍隊用3D打印技術製造武器確是現在進行式,在暫時沒有備用零件的情況下,可快速列印後進行零件替換,這種情況也很流行。
  林濤認為,在發展3D打印技術的道路上,亦存在一些不良現象。例如:以刻意模仿或量產其他人的設計而從中圖利、侵犯他人的版權,及有人利用3D打印技術來製造有一定危險程度的武器等問題。相信先要從學校方面做起,繼而擴展到社區及整個社會,透過教育普及,給予現時的一代及下一代,灌輸正確使用3D打印技術的道德觀念,及分析以知識產權保護的原因、和侵權帶來的惡果——當人人進行抄襲時,創新、創意便難以發展。因此,或許在有需要時,可立法以規管3D打印技術的正確用途。
  蘇健強指出,泛濫情況可能會有,侵權問題客觀上一直存在。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從技術、法律、教育三個方面著手。
  一、技術措施保障:
  1、對3D數據模型進行加密並授權相應的打印機進行打印
  2、採用數據加密法、混合加密法、對稱加密算法等技術措施對作品數據模型進行保護
  3、設立在線數據庫,儲存所以合法的數據模型信息,要求3D打印機生產商必須在3D打印機中安裝一個控制系統,在打印前聯網對數據進行檢驗,合法則順利打印
  二、法律:
  目前,全國著作權法對於3D打印過程中數據模型複製行為未明確規制,應完善立法將3D數據模型數字作品到3D打印實體納入“複製權”中,以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
  三、教育:
  社會、學校聯合呼籲尊重和保護版權,加強版權宣傳工作。
其他文献
前 言  從今(201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 川普、杜林普)簽署《美國有關301調查的行動總統備忘錄》,展開美國針對中國貿易戰的序幕,再到6月15日美國貿易代表署宣佈,將對中國1102項、合計約500億美元進口產品加徵25%關稅,雙方正式開打。跟著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於7月10日宣佈,對中國另外價值2000億的進口商品,課
期刊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發表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已經提出“一帶一路”注重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同時在第六部分也明確提出“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因此澳門作為國家特區,被鼓勵來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經過五年實踐,澳門又該
期刊
近年來,3D打印成為全球各地熱論的話題,它的出現代表著什麼?人們應如何正確看待及使用3D打印?  李宗津坦言,目前我們正處在計算機、工業裝備的發展比較迅速的一個年代,3D打印技術由於它的精確性,可以打印複雜型態的物件,被各個行業認為是一種可以對人類生活帶來很大變革的一項技術,所以就把3D打印技術作為他們製作方式的一種革命性變化來對待,因此航空航天、汽車、珠寶、藝術、時裝、食品、建築與土木工程等行業
期刊
近十幾年來,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當中也包括3D打印。人們可時常聽聞以3D打印來製造人體器官、珠寶等物體的新聞,對3D打印本身卻瞭解不多。近日,美國傳出有人利用3D打印來製造武器,令民眾憂心忡忡之餘,亦存有疑慮:到底3D打印是甚麼?為甚麼全球各地的人都在學習如何使用它?  有見及此,本期“時事辯論”有幸邀請來澳門大學應用物理與材料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李宗津、創行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烱南、澳門生產力暨
期刊
3D打印技術及其打印物料對傳統工業有何影響?兩者會否形成對立關係?  李宗津直言,首先要明白,3D打印技術是一種容易改變且製作精確的先進工藝,由繪製設計圖的軟件、打印的機器及用以打印的物料所組成,而不同的物料會配用不同的機器,所以這三方面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因3D打印技術的特別製作方式及性能,所以它有很多傳統工藝無法比擬的優點,在各個主要的工業界,都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建築界、
期刊
從2014年起,好幾位動物界鼎鼎有名的明星,例如:大熊貓“心心”以及二龍喉老友記“BOBO”都相繼離世,牠們一走、實在令不少本地人為之心酸。而近年,在坊間卻流傳著另一頭明日之星,牠不單帶來了心酸、而且歷年所耗公帑更是叫人心寒,它就是“大白象”。   的確沒錯,亦沒有錯去了泰國遊埠。事關本澳流傳的“大白象”仍然未曾完工,未能以真實面目公開人前。不過,有關它的網頁、電視廣告、實體試行運作等功課,卻以不
期刊
3D打印在澳門有何發展空間?可否在澳門的學校引入相關常規課程?目前在澳門推行3D打印有何困難?  李宗津指出,澳門一直以發展博彩、旅遊業為主,但是長遠來說,澳門也需要發展一些技術性較強的行業。  3D打印技術目前應用在醫學醫療、特別是牙科方面較多,若病患需要進行大型或重要手術,可利用3D打印技術對該部位掃瞄後列印模具,醫生可在實際手術之前可先模擬一下,更方便、更精準地完成手術,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為
期刊
“一帶一路”政策從2013年至今已經推動五年,無論是中央還是澳門其實都在積極行動起來。而澳門本身商務、語言、部分專業人士的優勢,加上行之多年的中葡論壇的成果,澳門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之中仍然是具有部分明顯優勢的。  “一帶一路”,開啟多維度合作  從實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過去五年來,我們看到“一帶一路”政策提出以後,葡萄牙乃至葡語系國家對此都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公開表態願意積極參與中國“一帶一路”的
期刊
創意倡議,考驗“試錯成本”  中國內政外交的任何動向,都會牽動全球局勢的發展,而“一帶一路”更是一個對於中國與世界而言的重要倡議。“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和印尼之時分別提出來的。“一帶”是指陸上絲綢之路,即從中國到中亞、中東再到歐洲的一條帶狀之路。“一路”則是指海上絲綢之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中國和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合作。其實中國本身的海外貿易早已有之,宋朝時就非
期刊
中拉,“一帶一路”的自然延展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尼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而在2014年7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巴西利亞出席中拉領導人會晤時發表了題為《努力構建攜手共進的“命運共同體”》的主旨講話。他指出:“讓我們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努力構建攜手共進的‘命運共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