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看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失败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daxi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艰难,走向现代政治的道路更是屡受挫折。在洋务运动丧失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机遇之后,严重的危机促使民族救亡意识的觉醒,康、梁维新派力求改革图强为晚清带来了一次政治改革的机遇。本文基于现代化理论和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背景,分别从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两个角度,探析晚清政府两次政治改革的兴起和这一次改革机遇的丧失。
  【关键词】:近代社会性质 政治现代化 机遇断送
  社会性质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本状况,也就是基本国情。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这个国家才可以进行一系列社会、政治政策的调整,甚至变革。政治现代化就是传统的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变的一个过程。所以说,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与晚清政治现代化关系密切,为晚清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动因,同时,也成为晚清政治现代化失败原因的根源,使得晚清政府失去改革腾飞的机遇。
  一、从社会性质看晚清政治现代化的条件
  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动因也可以说晚清政治改革机遇的到来。“半殖民地”的社会是促使晚清走向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使得“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社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冲击中的中国被不自觉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轨道,使其传统的社会运行轨道发生了偏差,在不利的国际背景下,晚清政府的衰败和解体,需要寻求新的生存形式,去实现“自卫”、“求存”甚至“图强”。“半殖民地”虽然给晚清带来了深重的危机,但同时也为晚清走向政治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第一,西方现代政治文明的传播为非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传统国家带来了比之进步的现代政治因子。西方文化、价值、态度、宗教信仰传入中国。换个角度可以说,西方主流政治发展的研究主张世界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和相同的目的,这条道路就是西方国家所走过的道路。
  第二,外力的压迫和剥削促使国民意识的觉醒,有识之士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新共识。鸦片一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一步步加重的剥削着社会底层人民,促使国民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认识到了“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挨打,所以更落后。”其次,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要打破封建束缚。
  第三,帝国主义可以容忍殖民地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变革。作为殖民国家的西方列强,在腐朽落后的晚清社會,为了保障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反而希望晚清政府有限度的变革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传统和专制统治使得中国社会无法从内部产生现代化因子,反而这样的封建政治会扼杀一切新的发展因子,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巨大阻碍。殖民入侵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的社会,与封建社会相比,半封建代表着封建社会整体的崩溃。与现代社会相比,半封建社会是现代化的巨大阻力。从国家和民族出发,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体现了一点,即国家危亡。“救亡图存”就使得晚清“半封建”有了社会进行政治现代化的必要:
  社会的整体崩溃,为政治现代化提供了生存空间。晚清从闭关到开放,洋务运动对“器物”的学习,客观上为晚清政治现代化创造了基本条件。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发展的教育、经济为晚清政治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近代以来,随着半殖民地程度不断深化,救亡图存成为必然。列强一开始入侵便不会轻易结束,两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许多利益和尊严,继而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耻辱刺激了国人,进而关注于国家危机,因此,救亡图存成为了政治现代化的动力。
  第三,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具有向政治现代化转变的属性。封建社会高度的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皇权至上的权威都有利于进行现代化资源的整合。尽管晚清社会的政治体制受到西方冲击,但是在整个国家而言,仍然是国家的核心。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大一统”思维惯性,可以形成晚清社会追求民族独立的现代化变革的强大动力。封建君主的权威领导提供了有序稳定的现代化条件,一旦中央权威丧失,社会必然混乱,更不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晚清的政治体制的权威具有整合社会资源进行政治现代化的能力。
  二、晚清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与依赖
  按照罗荣渠先生现代化运动的划分,晚清中国作为晚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是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晚清洋务运动虽然已经意识到历史机遇,但是由于其局限性,机遇终究丧失。甲午一战,北洋军舰的覆没,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也昭示了世人:以“中体西用”为中心的不触及封建制度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必然失败。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需要另觅出路,也就是政治改革。戊戌变法开始晚清政府拥有一次通过政治制度改革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机遇。
  (一)晚清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大部分晚发现代化国家的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之间有着较大的冲突,依靠自身内部无法产生现代化政治,因此晚清社会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主要受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影响。早发现代化国家由于现代化的成功为晚清中国起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对晚清中国来说,既是现代化的动力和目标,也是压力。
  资产阶级维新派选择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有:首先,考虑到晚清中国的实际情况,认为君主的权力是进行政治变革的核心。通过利用晚清皇朝的中央权威,可以自上而下统筹控制全国的政治制度改革,总的来说就是可以借助君主立宪制进而过渡到民主共和制。最后,近代日本与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相似,日本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和国力的强大,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形成巨大反差,为维新派提供了借鉴,成为维新变法学习日本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晚清政治现代化的路径依赖
  “现代政治文明的直接标志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创立,后发国家在由传统政治制度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中深深受到新制度经济学派所谓的‘路径依赖’的影响。”这一点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普遍现象。晚清政治改革在移植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的现象。   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路径选择可以看出:第一,晚清政治现代化道路选择了本身传统制度相近的国家作为学习对象。虽然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倡导者不同,变革原因也有很大差别,但是这两次政治变革都共同选择了日本现代化的道路。近代日本的基本国情和传统政治制度与晚清政府具有一致性,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走向政治现代化,为处于相同背景的清政府带来了变革图强的希望。第二,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根深蒂固的本土传统对新的政治制度的架构产生巨大阻碍。晚清政治现代化的阻力巨大,清政府一方面企图巩固封建权力,加强对全国范围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想要实现政治变革,这种变革是传统范围内的变革,传统允许的改良。传统政治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专制走向民主的過程,晚清的政治变革注定了其无法从传统的束缚中走出来。
  三、晚清政治现代化机遇的断送
  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半半社会,想要救亡图存,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一社会背景。从维新变法到清末新政,晚清通过政治改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机遇一步步丧失。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失败,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反帝反封建。
  晚清中央权力对政治现代化的阻碍,使得政治改革从主动走向被动。首先,政治现代化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中央政府。晚清政府的实际权力自1861年起,便牢牢掌握在顽固势力手中。维新变法,没有强大的国家权力,没法与顽固派进行抗衡,变法的领导核心十分脆弱,使得推行变法受到阻碍,难以实行。其次,政治现代化实施策略加剧了传统势力对现代化的阻碍。顽固派和维新派是两个派别,维新变法颁布的新政措施,处处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最后,清政府失去了政治变革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依靠腐朽的清政府主动进行改革是不可能了,更多的有识之士转向了革命。晚清再想要聚集主动变革的力量已经困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更是逼迫晚清现代化道路走向被动。
  迟到的清末新政激化了传统政治与政治现代化的冲突,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晚清政治现代化的机遇被断送。维新变法后,列强的逼迫使得晚清中国再次出现发展的机会。晚清政府推行“仿行立宪”,想通过宪政改革来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王朝的私利。然而,晚清的这场变革来的太迟,已经无法适应世界形势。
  第三,外来资本主义现代化对晚清政治的冲击加大,但却是难以扭转的晚清封建王朝自己葬送了一次次现代化机遇。从外来资本主义考虑,帝国主义所希望殖民地发展现代化,必须是其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晚清社会面临的政治现代化机遇也是其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但是却被自身种种原因所葬送。从近代中国社会来看,半殖民地制度为殖民地国家带来了先进现代化因素,发展现代经济,扶植建立资本主义的制度,根本目的是实现帝国主义的扩张和利益,其不会让殖民地现代化发展超越其控制的范围,甚至扼杀。所以,反帝反封建就成了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首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白锐:《寻求传统政治的现代转型——康有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丛日云 王志泉 李筠:《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其他文献
【摘要】:宪法规定,我国人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民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自《选举法》颁布以来,我国民主政治逐渐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完善,但制定的城乡不同比例的选举规定已經不符合现在社会的状况,随着2010年选举法的修改,我国民主选举的平等原则发展进入新阶段,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选举;人大选举;选举法  平等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追求的核心原则之一,是民主选举追求的核心价值
期刊
【摘要】:本文就农村面源污染的概念及其现状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希望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进而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现状;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环境愈发环保美化,然而与此同时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却愈发严重,不仅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
期刊
【摘要】:“不A不B”是现代汉语中口语及书面语中常见的成语,其意义主要有词汇义及构式义两种。本文主要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不A不B”式词语的类型及其内涵、意义进行分析,以期对其用法区别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构式 构式类型 不A不B 并列 非并列  一、构式含义  构式语法,是在认知语法的启发下,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种语法理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构式主义已经日渐独立,成为一个日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其逐渐渗入到社会生活和国家的各个领域,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信息搜索、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便捷服务时,也使得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甚至违法的言论或行为显现出来并迅速传播,从而引起了广泛、深刻的负面影响,“网络暴力”就是其典型代表。网络暴力是网民不当行使言论自由权而对他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侵扰的现象,带有浓厚的
期刊
【摘要】: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想更好的保障商事的利益,规范商事行为,建立民商独立的立法模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民法和商法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民商法独立的立法模式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民法与商法的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了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后探讨了民商法的立法模式。  【关键词】:民法;商法;关系;立法模式分析  一直以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出现在我们眼前,各种数据库的出现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正是由于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所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往往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信息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迅速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当前时代的发展空间很大,有很大的潜力,应用的范围也非常广。所以本文基于电子信息工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工作与生活中,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让人们体验到了计算机带来的高效与便捷,同时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发现了若干问题,文章首先探究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总结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策略。希望本文所做的探究工作能够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良性、稳定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应
期刊
【摘要】:在新时期,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的融合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传播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文章在阐述新媒体艺术内涵以及新媒体艺术设计传播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提出的要求,从思想认识深化、需求分析、内容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具体分析在传播学视野下怎样更好地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  【关键词】:传播学;视野;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   在社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描绘爱情市井或者报恩报仇的故事,多是出自于蒲松龄的笔下,而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借花妖狐魅来描绘人生,写尽人间世情,多借异类报恩报仇来写尽社会,而其中情则贯穿其中,出现了典型的报恩式爱情,报仇也多与爱情有关,这些故事写的唯美而又热情,富有诗意。借这些故事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报恩感情,《王六郎》、《花姑子》等等,都可看出蒲松龄的报恩之情。  【关键词】:聊斋志异 报恩报
期刊
【摘要】:新时期,教育理念不断出现,高等职业教育中对课程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如果仅仅对单个课程进行,则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课堂体系建设概念。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平面设计》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此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平面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