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立意三“妙招”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52184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中的材料,从形式上有诗歌、寓言故事、漫画、言论、生活现象等。这些材料有的形象含蓄或内涵丰富,考生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理解最深刻,或理解较为独特的角度立意;有的则直白明了,命题人常常对写作命意以不同方式给出宏观而概括的提示;有的则提供某种生活现象,要求考生以此为箭靶进行深入的解剖或作出评价。
  谈谈以上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应注意的问题。
  一、立足文本,力求切合题意
  2013年江苏卷作文题叙述了几个人洞中探险的经历,山东卷作文题说的是真事,写两个作家面对他人挑错的态度。这些材料均是“裸呈”的,也就是说除了文本,命题者没有给出任何提示语及引导语,且文本中也没有明示或暗示材料主旨的句子。这样的作文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的立意只要言之成理,一般是不会被视作偏离题意的。
  高考作文评分的标准把“符合题意要求”划分为四个梯度:①切合题意;②符合题意;③基本符合题意;④偏离题意。四个梯度的界定主要看考生习作与试题的规定性及开放性的贴近程度。如“切合题意”是指习作能准确理解作文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而“符合题意”是指大体上理解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略有偏差,局部有问题)。
  〖案例聚焦1〗
  以2013年福建卷的作文题为例。该话题作文,材料为顾城的诗歌《忧天》: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对短诗的立意角度,媒体的解读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自由”与“约束”的角度,谈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二是从树根的角度,谈脚踏实地、扎根地层的重要性;三是从“我”对地球依恋的角度,谈如何坚守属于自己的“根”。统言之似乎有道理,析言之或许会觉得有的解读其实“未必然”。比如,关于“自由与约束”这一角度,某名师的分析如下:
  天空中的流星比喻什么?是无约束的自由,是“无依无附”,是“我”所拒绝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这应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不愿受约束地自由玩乐,整日地泡在网吧,离家出走,不受任何人管束的我行我素,等等。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断了线的风筝”,只有受约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长久。
  应承认,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误解”了自由的概念,所以这样的立意可以说是“为时而作”,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角度。
  问题不在这里,在《忧天》里的“自由”与名师所言之“自由”内涵是否同一?顾城诗中的“自由”究竟该如何理解才更准确?
  诗无达诂,朦胧诗的解读与诠释往往更是异见频出,且更多的时候谁也不说服不了谁。《忧天》是顾城1972年的作品,当时他只有16岁,他的诗歌创作还未进入成熟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状态。但命题者没给出题目,也没给出作者,可能是为了屏蔽这些信息对考生理解带来的干扰,换句话说,命题者要求考生只从作品中寻找写作的由头。
  整体理解,这是前提。“自选角度”应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只抓住某个词语、某个句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敷衍开来,则可能出现立意上“貌合神离”等偏题甚至跑题的现象。
  “自由”指什么?回答不难,应该是假如地球失去引力后,变成流星的“我”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生存状态”。这是形象表述,是想象。“我”愿是什么?不是流星,只愿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围绕地球有规律地运转,就像月亮一样。也可说,地球是“我”生命的核心,是“我”须臾不能离弃的精神家园。当然,这是比喻,是把“我”比作这样的星体,诗作要表现的是对“地球”(国家、故乡、传统等)的依赖、不舍及融入血液的挚爱,当然也包括某种杞人式的忧虑。诗的后半部分以“变成一段树根”作比喻,形象表达出与地层难以分离、从地层深处汲取营养的情感,从正面强化对国家、社会、传统等的情感。
  二、善于将概念具体化,准确定位相互关系
  有些名言类材料,意旨是明确的;有些故事类材料,命题者会借人物之口或者在引导语中对材料的主旨给出“一般化”的明示。如2013年新课标卷(切割钻石)、湖北卷、四川卷、安徽卷等。而且这些材料中常常出现一些概念(或称关键词语)。只有对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具体的诠释,对概念间的关系予以清晰定位,才能写出言之成理、言之有物的习作。
  〖案例聚焦2〗
  2013年安徽卷作文题: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的话提到了两类人:“有的人”与“我”。二者的共同点是都问“为什么”,不同之处在于“问”的具体内容及实质。审题时要弄清几个问题:“已经发生的事情”包括哪些?“从未发生的事情”又指的是哪些?两个“为什么”背后有怎样的心理曲线?
  〖案例聚焦3〗
  2013年新课标卷作文题:
  一位商人为了切割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成功地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材料中老切割师的话就是材料主旨,也可说是立意的最佳角度。他所言之“勇气”的具体内涵是去尝试实践,是脚踏实地地做,是在周密论证与精心准备基础之上的大胆与执着,绝不是莽撞与头脑发热,更不是不计后果地蛮干。概念清楚了,写作的中心及重心自然就明确了。
  有的考生通篇只是泛泛地重复勇气(或消除顾虑)多么重要、多么可贵之类,或只是列举古往今来一些名人因勇气(或消除顾虑)而成功的例子,这样的习作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有勇气才能成功,排除顾虑才能把事情做好,这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明白,可说属于“公理”,没必要再翻来覆去地论证它们的正确性。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人都深知勇气的重要,但往往事到临头就畏缩、犹豫,所以要把行文的重心放在论述什么是勇气以及“如何”获得勇气、“如何”排除顾虑上。这样的文字,才是有意义的。   明确写作目的,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给读者有益的启示;从功利的角度,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与众不同的文字,也只有这样才能得高分。
  〖案例聚焦4〗
  再如湖北卷作文题: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拟写作文。
  材料的第一层,列举日常生活中牛奶、矿泉水与酒的容器形状的差异,指出“方圆之用,各得其妙”,并引用古诗“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以佐证强化。“方”与“圆”各有各的用处,只要与所盛之物的特性相符合,只要与人们的接受心理及欣赏习惯相匹配,这样的“方”与“圆”也就将功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二层,从生活到人生,作文命意落脚在“上善若水任方圆”。可见,写人生感悟,才是写作的终极所指。
  第一层是引子,是比喻,暗含着后一层意思。其实,生活中,盛牛奶、矿泉水和酒的瓶子,并不像材料所言“方”“圆”分明,比如牛奶也有用圆瓶的,矿泉水和酒也有用方瓶的,所以材料加了“一般”这个词。但不管放在什么样的瓶子,里面装的东西仍是牛奶、矿泉水和酒,且都在保质期内,没有变酸、变苦、变涩。可见,可“方”可“圆”的前提,是保证自身的质量不打折扣;心有“上善”,才能做到任你是“方”还是“圆”。
  “善”是“方圆”的根本。“善”可理解为乐观向上,可理解为对事业的热忱,可理解为真纯至洁的本性,可理解为对他人的关爱,可理解为宽容与接纳,可理解为豁达冲淡的胸襟,可理解为对生活真谛的习得,可理解为对世间大道的彻悟。“方”可理解为对为人处世准则的坚守,可理解为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气概,可理解为对法律规则的维护;“圆”可理解为讲究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可理解为不违反原则下的灵活机动,可理解为待人接物的包容、柔和、随顺。但无论如何,不能将“方”理解为僵化、生硬、固执,也不能将“圆”理解为圆滑、世故的同义语。“方”“圆”都是褒义,是与人生充实、事业成功密切相关而互补的两个方面。当然,还可把“方圆”当作一个词,理解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此似更接近“上善若水任方圆”的本义。总之,考生应在对“善”有明确理解的基础上,再展开对“方”“圆”的诠释与解析。
  顺便提一下,这些作文命题所揭示的“观点”大多是一般性、概括性、宏观性的道理,同学们要学会将一般性的、概括性的道理转化为特殊性的、具体的见解,也就是将其移植到某个具体的话题范围。只有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这样才有话可说且能说得具体充实。(可参考2013年《求学·高分作文》5-6合刊《审题立意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文)
  三、学会追问,做“解剖麻雀”的高手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中,近一半的作文材料摘取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大纲卷、江西卷、北京卷、广东卷等。浙江卷尽管给出的是丰子恺、赫胥黎、菲尔丁三人的言论,但实际上是启发考生思考当今社会青少年童心早泯的问题。这些关注现实、思考生活的材料所提供的现象其实就是个靶子,写作的关键是学会解剖这些现象。
  〖案例聚焦5〗
  以江西卷为例:
  要求考生围绕“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但有些学生却喜欢前面的‘两怕’”这一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
  绝大多数考生对试题中提到的“三怕”(或其中的一两“怕”)或多或少有过体验,所以“下笔难”的问题相应的也就不存在了。但“下笔不难”并不意味着“下笔如有神”,“好写”的作文并不一定都能“写好”。“怕”也好,“不怕”也罢,都有前因后果,要学会做一番“追问”。
  比如为什么“怕”?是自己天资不够,还是努力程度不够?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抑或课程设置不合理? 原因又可分为主观的、客观的,偶然的、必然的、特别的、普遍的……其中有的是主要原因,是决定性原因;有的是次要原因,属辅助性因素。找到决定作用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给人以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另外,我们还要能由现象至实质,也就是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的现象,由于行为主体的动机各异,其折射的本质有时可能差别很大,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准确把握现象背后的实质,才能够获得对问题深刻的认识,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作出调整,优化对策。
  比如“三怕中”的奥数,有些智力不够超常且学无余力的学生,他们怕主要是因为奥数“超基础与超常规”,这是课程本身的原因,属于客观原因;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出于功利目的,学得很苦、很累,付出很多……这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学习效果的因素,可以说主观与客观兼具。“怕”是现象,实质则是唯功利主义“课程”对学习者精神与心理的摧残。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呢?一是不要把奥数普遍化,应限于“适合的人群”(他们若写这篇作文,肯定会说:“奥数奥数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二是剥离附着在奥数之上令人恐怖化的极端功利主义因素。
  〖案例聚焦6〗
  另外,有些材料在提供写作话题的同时,也限定了该话题的“运行平台”,换言之,考生最好在这个平台上展开对话题的诠释、解构或建构。
  2013年新课标卷Ⅱ作文材料是关于“同学关系”的几段文字,考生可写高中阶段同学之间“不愉快的争执”、误解、矛盾,尤其要写出这些问题的化解,形象表达对处理同学关系的看法;也可对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材料提示的三个方面逐一分析;也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还可重点论述如何增进同学之间的和谐与友谊。同学关系是底色,是托盘,脱离“同学关系”泛谈“人际关系”,或泛泛地谈“理解、尊重与包容”(材料中语),固然可以放开手脚无所束缚地写,但却不是最佳的选择。
  最后强调一点,题目中原材料就好比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当你在考场才思枯竭时,不妨在题目原材料上打打主意,记住:巧用原材料,文章添文“彩”。好好利用这份资源吧!
其他文献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犬是最主要传染源,病死率10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云和县历史上未见狂犬病病例的记载,但于2010年11月出现首例狂犬病例:季某,
现在我国在研究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何按照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出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少走弯路,摆脱困境,是摆在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近年来在 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都非常重视对古代诗歌的考查,这也体现出了高考对华夏民族文化的尊重。本文将从“高考考什么、高考怎么考”“考生的问题是什么”“考生应该怎么做”3个角度,简要分析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和考生的几个瓶颈以及突破瓶颈的几点做法,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 高考诗歌的命题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试卷的重头戏,虽然它的分值不是最高的
在新时期新要求下,高中体育教学迎来教育改革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融入体育教学,重点培养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目前高中体育教学改
我们在上一讲里,通过一段文字的翻译,说明词、语意义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必要条件。我们着重指出:应该站在整体的高度来理解一词一语的意义。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在正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自从播出以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它单纯、简朴,却可以吸引我们在游戏中领略汉字之美,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符号得到传承。本期小编就为同学们整理
海上交通往返于全球各地,因此对港口通道及港内水域的保护(威胁不只来自于水面)显得尤为重要。详述了各种水下威胁及用于探测、定位和对抗诸如蛙人和水下航行器等威胁的相应
我最喜欢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在北宋。像欧阳修、王安石这些人,都可以进退不失据,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对人格的完美要求,他们做官不是为别人而做,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理想,所以他们非常清楚做官与不做官之间的分寸。苏东坡不会因为自己被下放了就不做事了,他要做的事情反而更多。他被贬到岭南,觉得那里的荔枝很好吃,这意味着他并非完全为了政治而活,他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比如说写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告诉人家荔枝多好吃。我觉
《政治经济学杂志》创立于1892年,双月刊。该杂志是历史最为悠久、最有名望的经济学期刊之一,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刊作为理论与实证经济学研究的领地,主要刊
获得由腾讯领投8500万美元C轮融资的人人车,正在线上与线下加速奔跑,当护城河越来越宽,它的真正对手或许只有自己判断一家公司是否站在风口上,面试者的数量或许能说明一定问